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语文价值观

【作者】 卢 山

【机构】 山东临沂郯城县马头镇第一初级中学 276126

【摘要】语文价值观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有重要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语文价值观会令言语主体的语文素养表现出不同的特色。语文价值观层次的高低决定着主体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水平。学生要在亲近语文的过程中、在探究语文规律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 价值 真实 和谐 结构
【正文】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我们怎么来树立学生的价值观,这关系到我们的教育前途。我们应切实做好这项工作,深入到我们教学工作中。
    在价值观的定义基础上,我们来定义语文价值观。在语文教学范畴,正确的语文价值观主要是指对汉语有科学的认识,并具有热爱汉语和国家的感情。它的主体是将汉语文作为母语来学习的学生,对象是以“言语”为意义核心的汉语文。
     语文价值观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有重要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语文价值观会令言语主体的语文素养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在同一文化群体中,语文价值观层次的高低决定着主体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水平。强调语文价值观的培养,对发展受教育者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来说,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
  培养价值观,一般来说有两种途径:一是提高认识,一是深入实践,二者相辅相成。首先我们应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了解汉文化的历史脉络,近而形成自己人生素养。学以致用是我们的目标,即把所学知识运用实践,使知识得以升华。真正使二者融会贯通。学生要在亲近语文的过程中、在探究语文规律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科学的语文价值观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的。
     语文价值观的实际内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真实之美
  所谓“真”是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即客观规律性。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教育。关键体现教材的真实性,学习的优势在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力和合作精神,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自我和社会。所以引导学生在运用这一学习方式时,先要在言语交际上给学生自由,给学生的真情与个性以足够的培养空是探究母语交流的规范,培养尊重不同言语主体的良好品格。也就是说,要在语文课上培养对祖国的语言文字、对他人、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这生动地表明,引导学生将发展个性与体谅他人辩证地统一起来,是言语活动和言语学习的规律和要求。语文学科就其内容而言洋溢着浓郁的人文色彩,它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人格的特殊载体。
  二、和谐之美
  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我们都在为和谐社会建设而努力。和谐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们要着重强调这三个关系,让学生在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美景时,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自然之美,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应了解自己的立场,如何定位自己。古代社会,在处理个体发展与群体和谐的关系时,将群体和谐作为主要的、显性的方面来对待。相应的,个人的创见体现在对先辈的再诠释当中。让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始终回荡在学生的心灵之上。我们的社会将充满和谐的音符。对语文教育来说,理解经典是主要的,阐发自我是次要的;而理解经典也不是随意的,而要“代圣人立言”。
  语文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学生价值观如何确立,和谐之美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追求目标。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认认真真地做好这项工作,不求名垂千秋万代,只为我中华民族和谐发展,实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文之美。
  三、完善良好的情感结构
  在尊重言语主体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应用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探究汉语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积极情感。
  积极的情感是形成稳定的价值取向的基本条件,也是个体具有一定价值观的重要表现。语言学家陈原曾提出“语言感情”的概念,他说:“使用某一种语言的社会集团对自己的父母语都拥有强烈的感情,这种被称为语言感情的心理状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个社会集团的成员在不流行它的父母语的社会语境中,强烈地感到要用它的父母语彼此交际……另一方面,任何一个社会集团的成员,虽则能掌握另外一个社会集团所使用的语言,在一般情况下他总归认为只有使用他的父母语对话,最能够表达感情。” 
  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我们文化中的瑰宝,还要在探究汉语文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与人文观。所谓培养科学的历史观,就是要帮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待自我、看待生活;所谓培养科学的人文观,主要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了解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每个民族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这一民族选择的结果;母语既是文化的载体,也含着不同时代的人们丰富的思想和感情。今天,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重新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特别是用民族的古典文学陶冶受教育者,是这一浪潮中的一曲强音。
  语文教学提出要将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与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统一起来。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遵循这种理念,在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思想功能,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正确的取向,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让学生在语文课上真正领悟到价值观的真正内涵,进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形成完美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