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中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

【作者】 王小琼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烈面镇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体育能力的概念与界定。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备的心理特征。体育能力则是一个人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体验等诸因素的综合能力,并在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可体现出来的各种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体育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教师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服从于目标,服务于目标。教学手段上注重诱导、激发与调节、控制,在不断改进和革新中做到多样化、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二、中学生体育锻炼能力如何培养。中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对他们身体锻炼能力的培养,这不仅是中学生本人的事,也是关系到增强民族体质和提高民族文化素养的大事。中学生身体锻炼能力,是指学生能运用所学到的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加以创新,培养成独立地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中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抓。
    1、自制与自控:让学生在分层次练习中培养辅导能力。也就是在教学中可采用技术动作相对好的同学来辅导成绩较差的,这样既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辅导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水平。由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均较自然,更容易接受,这样使整体水平提高更快,班级集体就会形成你追我赶、团结友爱的氛围,增强了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同时加强学生执行锻炼计划的自我控制能力,即在身体锻炼效果自我评价基础上不断修正并实施锻炼计划的能力。
    2、自炼与自调:即能把所学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综合运用到体育锻炼实践中去,使自炼活动成为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在身体锻炼的活动中,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健康水平,掌握和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及运动的时间,并能进行自我调节。通过自炼与自调,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修炼志趣,以此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健全自己的人格,增强自己的体魄,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
    3、自学与自评: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学习有关体育知识和方法,能够结合环境和自身条件,制定锻炼计划和方法,坚持经常持久地锻炼,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技术规格及练习的讲评,提供判别标准,明确练习要求,是培养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的基本方式。
    三、运动能力的培养。培养中学生的运动能力,应贯穿体育课程的始末,教学中应考虑不断改进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切忌“满堂灌”,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同时也要避免运动教学走过场或只重传授技术,而不顾学生实际锻炼的情况,这几种教学方法都不利于提高运动能力。要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提供足够的体育设施,使每个学生有条件、有兴趣、有可能参加运动的机会,以发展他们的运动能力。学生要主动、积极地参加运动,这对提高运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学生在做练习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多给予鼓励。
    四、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思想和能力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体育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是独立的行为活动,体育课教学法有着较广阔的活动空间。学生在较广阔的空间中学习技术、技能,进行各种身体活动、游戏竞赛,并通过人与人的频繁交往,人的兴趣、性格和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容易表现出来,这对培养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是有利的。在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同时,学校的体育活动与竞赛应广泛开展,提倡广大学生参与,以此培养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精神,使他们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人才。
    五、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的一些组织管理事务,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他们自己去做,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组织管理、协调沟通、合作的能力,比如室内理论课、室外课的准备活动,都可以事先安排让学生去组织实施,教师注意指导、评价;同时,尽可能让学生承担校运动会以及一些专项体育比赛的各项工作事务。对于班级所举办的体育活动,应让学生去组织和承担,教师可在一旁指导,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组织与管理的能力,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更快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六、保健能力及运用体育环境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的培养,是体育教学法中的一项任务,而且,也是增强体质的需要。教学中应做到:教师必须做学生的表率,同时要认真地传授给学生卫生保健的知识,还要训练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要使学生自己能运用所学到的课程知识,掌握和控制运动量、运动负荷,防止在教学中产生伤害事故。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和教育学生,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变化,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充分利用,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以上几种能力既是独立的,又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而且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体育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分两个过程,即教——学,学——用,运用已学的知识、技术于体育之中,才是形成体育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强调体育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人体生理变化规律,使他们懂得科学锻炼的原理、方法,以及体育锻炼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且欣赏体育比赛,参加体育文化娱乐活动都离不开理论知识的指导。学校体育要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关键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必须把中学生体育教学与中学生培养目标统一起来,才能使教学取得实效,才能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一代新人,这正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