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刍议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作者】 孙婷婷
【机构】 四川省三台县芦溪中学 621101
【摘要】 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不仅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要使学生的化学操作能力与科研探究能力有所提升。【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化学实验;教育功能
【正文】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要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为引领,克服传统教育方法的种种弊端,着重培养学生的化学技能与化学能力,形成综合的化学素养,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高中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理论应用于科学实验的重要渠道,对培养学生综合的化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手段
高中化学课程中,有很多需要记忆和背诵的知识。这些化学理论知识一般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背诵的难度非常大。如化学元素的颜色、状态以及和其他元素的化学反应过程,这些知识如果只是一味地靠理论讲解,靠学生的记忆与背诵,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随着化学知识的记忆量和记忆难度的增加,学生们学习起来会感到非常吃力,即使记住了相关的知识,也可能短时间内遗忘。化学实验作为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化学实验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元素的特性和化学反应过程,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让学生的知识记忆更深刻。同时,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经过自己的动手和观察,提高了动手能力,进而提升了化学操作技能,促进了化学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化学实验中让学生学习与理解化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适应了当代社会对学生化学操作能力的要求。
二、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实验过程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对传统化学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化学学习过程不再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过程,而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过程,是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的过程。化学实验教学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参与到实践的过程中来,转变了化学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以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化学实验中有很多问题都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例如厨房中的油、盐、醋,卫生间中的洗涤用品,人们日常用的化妆品等都是化学实验的研究对象,再如现代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短缺问题等,都在化学中有所涉及。通过化学实验,同学们可以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在生活中学习化学的意识,更深入地理解化学知识并为我所用,明确化学知识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靠“体验”这一方法来实现,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的“知、情、意、行”综合发展的过程。学生体验学习的主要途径就是化学实验,通过化学学习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自己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此外,学生化学实验的过程也是一个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过程,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理念,能够使学生对周围的化学用品和化学物质感兴趣,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在传统的化学实验课堂上,往往采取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在实验前,教师向学生阐述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果,然后通过实验来对教师所说内容进行验证。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课堂上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首先,要避免平铺直叙的授课模式,要通过设置问题、设计实验步骤、组织小组讨论等课堂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探索和总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前,要让学生养成预习并记录重难点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和实验结束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讨论,并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对于操作简单、没有危险性的实验,鼓励学生独自动手操作;对于一些操作较为复杂、需要相互配合的实验,可以让学生采取分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帮助学生增强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能力
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源自于化学实验过程中的猜想、预测和假设。很多理论的提出与发明都是源自于猜想,在猜想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主动学习意识。猜想与假设的过程是学生提高自己发散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自己创新能力的过程。具体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制定一套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计划。根据化学实验目标和要求,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验器材和药品,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起到一个鼓励和引导的作用。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交流讨论,根据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的实验效果来评价与修正自己的化学实验方案,对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器材作出正确的安排,根据化学实验过程的需要制定自己的实验计划与实验步骤,提高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己“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适时参与到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去,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例如,很多同学在非关键性的问题上纠缠,很多同学的化学实验缺乏计划性和条理性,因此。教师在必要的时候要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检查和指导,促进学生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
在这种类型的探究性实验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研究方案与研究过程,独立思考得出独到的见解,促进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验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实验的过程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与探究意识,深入理解相关化学知识,产生化学学习与研究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尹习洲.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22).
[2]黄思良.谈高中化学实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J].成才之路,2010,(25).
[3]张菊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J].学周刊A版,2013,(04).
一、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手段
高中化学课程中,有很多需要记忆和背诵的知识。这些化学理论知识一般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背诵的难度非常大。如化学元素的颜色、状态以及和其他元素的化学反应过程,这些知识如果只是一味地靠理论讲解,靠学生的记忆与背诵,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随着化学知识的记忆量和记忆难度的增加,学生们学习起来会感到非常吃力,即使记住了相关的知识,也可能短时间内遗忘。化学实验作为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化学实验通过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元素的特性和化学反应过程,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让学生的知识记忆更深刻。同时,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经过自己的动手和观察,提高了动手能力,进而提升了化学操作技能,促进了化学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化学实验中让学生学习与理解化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适应了当代社会对学生化学操作能力的要求。
二、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实验过程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对传统化学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化学学习过程不再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过程,而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过程,是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的过程。化学实验教学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参与到实践的过程中来,转变了化学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以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化学实验中有很多问题都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例如厨房中的油、盐、醋,卫生间中的洗涤用品,人们日常用的化妆品等都是化学实验的研究对象,再如现代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短缺问题等,都在化学中有所涉及。通过化学实验,同学们可以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在生活中学习化学的意识,更深入地理解化学知识并为我所用,明确化学知识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靠“体验”这一方法来实现,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的“知、情、意、行”综合发展的过程。学生体验学习的主要途径就是化学实验,通过化学学习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自己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此外,学生化学实验的过程也是一个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过程,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理念,能够使学生对周围的化学用品和化学物质感兴趣,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在传统的化学实验课堂上,往往采取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在实验前,教师向学生阐述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果,然后通过实验来对教师所说内容进行验证。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课堂上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首先,要避免平铺直叙的授课模式,要通过设置问题、设计实验步骤、组织小组讨论等课堂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探索和总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前,要让学生养成预习并记录重难点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和实验结束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讨论,并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对于操作简单、没有危险性的实验,鼓励学生独自动手操作;对于一些操作较为复杂、需要相互配合的实验,可以让学生采取分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帮助学生增强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能力
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源自于化学实验过程中的猜想、预测和假设。很多理论的提出与发明都是源自于猜想,在猜想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主动学习意识。猜想与假设的过程是学生提高自己发散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自己创新能力的过程。具体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制定一套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计划。根据化学实验目标和要求,让学生自己选择实验器材和药品,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起到一个鼓励和引导的作用。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交流讨论,根据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的实验效果来评价与修正自己的化学实验方案,对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器材作出正确的安排,根据化学实验过程的需要制定自己的实验计划与实验步骤,提高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己“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适时参与到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去,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例如,很多同学在非关键性的问题上纠缠,很多同学的化学实验缺乏计划性和条理性,因此。教师在必要的时候要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检查和指导,促进学生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
在这种类型的探究性实验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研究方案与研究过程,独立思考得出独到的见解,促进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验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实验的过程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与探究意识,深入理解相关化学知识,产生化学学习与研究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尹习洲.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22).
[2]黄思良.谈高中化学实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J].成才之路,2010,(25).
[3]张菊芳.论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J].学周刊A版,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