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精心创设探究实验构建物理高效课堂例谈
【作者】 王瑞华
【机构】 山东省临沭县第三初级中学 276700
【摘要】随着新课改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入开展,教学过程中一些问题、困难、疑惑和误区也相伴而生。这就需要我们从教学中创设探究实验,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实现高效。【关键词】实验 探究 实践 引导
【正文】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探究过程离不开即时性的实验,仅仅依靠实验室现存的成品仪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效课堂的要求。随着新教材的实施,好多器材陈旧落后,许多实验根本就没有器材。为实现物理高效课堂,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略谈几点。
一、如何创设探究实验
(一)利用改进后的成品器材精心设计探究实验。
经过反复试验,我发现利用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有些效果并不是很明显,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比如:在演示“做功和内能的改变”实验时,教材用两用打气筒向装有少量水的集气瓶内冲气的方法,存有安全隐患,且效果不明显。我便选取透明塑料饮料瓶(即使破裂也无危险)替代集气瓶,用自行车内胎气嘴安装到饮料瓶底,选取适中的橡皮塞(用细线将其
图1 图2
连到瓶颈上),用打气筒冲气如图1所示。此装置能将气压积聚后产生高压,产生的响声雷动,“白雾”浓裂涌出数秒不散。
再如:探究导体和绝缘体时,发现用教科书中的实验装置来判断铅笔芯、人体、大地、生活用水、湿木棍时都几乎因阻值较大而不能使灯泡发光,从而使学生误认为它们属于绝缘体,教师再怎么解说说服力也不强,这就逼着我去寻找效果更好的实验方法。我便用一个"9014"三极管将微弱的电流加以放大,并用发光二极管替换教材中的小灯泡,如图2 所示,效果相当显著。
(二)利用自制教具、学具精心设计探究实验。
自制教具不仅能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更重要的是让科学探究更能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助于学生的创新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比如:将教材中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演示实验加以改进,具体做法:将光屏从中间(法线)分成两半,背面用透明胶粘住,下面选取一平整的方木块,在反射处用双面胶粘住一小平面镜,再将不翻转的光屏垂直固定在方木块上,然后将打印好的带角度的半圆刻度纸贴在光屏上;选取内径约1.5cm的塑料PC管和直径约5mm的玻璃棒制成线光源激光灯套筒如图3所示。上述装置材料(除激光灯外)成本不足一元,但效果显著,操作比教材上介绍的方便得多。
图3 图4
再如:为加深学生对帕斯卡原理的理解,让学生用废弃的大小不同的两个一次性注射器及输液线自制液压机学具如图4所示,来感受液体传递压强的特点。此简易的学具,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如何在探究过程中实现高效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分享高效。
我们物理教师应该尽量将物理知识还原到生活中来,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自观察到、感受到、体验到物理知识生成的过程及乐趣。
比如:将酒精涂在学生的手臂上来让学生闻到气味、感觉到酒精蒸发吸热的道理;为了让学生感受力与力臂的关系,让学生在杠杆的一端挂上钩码,然后用手指肚从杠杆的另一端压住,并不断地从大力臂向小力臂移动,感受力的变化。这样能让学生自己“做物理”,并说出自己的感受,自主地学习和探究,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当疑处释疑,分解高效。
课堂教学就是在打破一个个疑问后而获得成功的一种体验活动。教师为达到当场释疑的目的,课下应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疑问的地方,以便在课上遇见学生质疑时能得心应手地加以点拨、引导,从而及时为学生前进的道路扫清障碍。
比如:学生发现了阿基米德原理后,会产生“浸在液体中的一切物体是不是都受浮力呢?”这一疑问,我们事先备好一个去底的透明矿泉水瓶(带盖)和两个乒乓球,将两个乒乓球先后放入倒置(口向下)的瓶内,不盖瓶盖,向里倒水,如图5所示,让学生观察有何现象,然后再将瓶盖盖上,观察又有什么现象,哪个球受浮力?为什么?从而对浮力产生的原因有个直观、初步的认识,疑虑自消。
图5 图6
(三)在无疑处设疑,升华高效。
由于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表象的,对稍纵即逝、司空见惯的现象更是习以为常,熟视无睹。我们可通过改变条件、更新方法、变换角度、逆向思维等方面来设疑,让学生释疑,从而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
比如:在探究出阿基米德原理时,当学生承认浸没在水中的石块与外面小杯里水的体积相等这一事实而毫无疑问时,我故意将溢水杯里的水向外倒出一部分,再将石块重新浸没到溢水杯中,结果小杯没接到一滴水,如图6所示,问学生石块还受不受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是不是还成立?原因何在?从而加深了学生对“V”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奠定基础。
随着新课改在课堂教学中健康、稳步、深入开展,师生共享教育教学改革的春风和雨露,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问题、困难、疑惑和误区也相伴而生,相信在我们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指引下,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和相互帮助下,必定能早日实现高效课堂的辉煌的明天。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探究过程离不开即时性的实验,仅仅依靠实验室现存的成品仪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效课堂的要求。随着新教材的实施,好多器材陈旧落后,许多实验根本就没有器材。为实现物理高效课堂,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略谈几点。
一、如何创设探究实验
(一)利用改进后的成品器材精心设计探究实验。
经过反复试验,我发现利用教材提供的演示实验有些效果并不是很明显,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比如:在演示“做功和内能的改变”实验时,教材用两用打气筒向装有少量水的集气瓶内冲气的方法,存有安全隐患,且效果不明显。我便选取透明塑料饮料瓶(即使破裂也无危险)替代集气瓶,用自行车内胎气嘴安装到饮料瓶底,选取适中的橡皮塞(用细线将其
图1 图2
连到瓶颈上),用打气筒冲气如图1所示。此装置能将气压积聚后产生高压,产生的响声雷动,“白雾”浓裂涌出数秒不散。
再如:探究导体和绝缘体时,发现用教科书中的实验装置来判断铅笔芯、人体、大地、生活用水、湿木棍时都几乎因阻值较大而不能使灯泡发光,从而使学生误认为它们属于绝缘体,教师再怎么解说说服力也不强,这就逼着我去寻找效果更好的实验方法。我便用一个"9014"三极管将微弱的电流加以放大,并用发光二极管替换教材中的小灯泡,如图2 所示,效果相当显著。
(二)利用自制教具、学具精心设计探究实验。
自制教具不仅能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更重要的是让科学探究更能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助于学生的创新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比如:将教材中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演示实验加以改进,具体做法:将光屏从中间(法线)分成两半,背面用透明胶粘住,下面选取一平整的方木块,在反射处用双面胶粘住一小平面镜,再将不翻转的光屏垂直固定在方木块上,然后将打印好的带角度的半圆刻度纸贴在光屏上;选取内径约1.5cm的塑料PC管和直径约5mm的玻璃棒制成线光源激光灯套筒如图3所示。上述装置材料(除激光灯外)成本不足一元,但效果显著,操作比教材上介绍的方便得多。
图3 图4
再如:为加深学生对帕斯卡原理的理解,让学生用废弃的大小不同的两个一次性注射器及输液线自制液压机学具如图4所示,来感受液体传递压强的特点。此简易的学具,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如何在探究过程中实现高效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分享高效。
我们物理教师应该尽量将物理知识还原到生活中来,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自观察到、感受到、体验到物理知识生成的过程及乐趣。
比如:将酒精涂在学生的手臂上来让学生闻到气味、感觉到酒精蒸发吸热的道理;为了让学生感受力与力臂的关系,让学生在杠杆的一端挂上钩码,然后用手指肚从杠杆的另一端压住,并不断地从大力臂向小力臂移动,感受力的变化。这样能让学生自己“做物理”,并说出自己的感受,自主地学习和探究,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当疑处释疑,分解高效。
课堂教学就是在打破一个个疑问后而获得成功的一种体验活动。教师为达到当场释疑的目的,课下应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产生疑问的地方,以便在课上遇见学生质疑时能得心应手地加以点拨、引导,从而及时为学生前进的道路扫清障碍。
比如:学生发现了阿基米德原理后,会产生“浸在液体中的一切物体是不是都受浮力呢?”这一疑问,我们事先备好一个去底的透明矿泉水瓶(带盖)和两个乒乓球,将两个乒乓球先后放入倒置(口向下)的瓶内,不盖瓶盖,向里倒水,如图5所示,让学生观察有何现象,然后再将瓶盖盖上,观察又有什么现象,哪个球受浮力?为什么?从而对浮力产生的原因有个直观、初步的认识,疑虑自消。
图5 图6
(三)在无疑处设疑,升华高效。
由于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表象的,对稍纵即逝、司空见惯的现象更是习以为常,熟视无睹。我们可通过改变条件、更新方法、变换角度、逆向思维等方面来设疑,让学生释疑,从而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
比如:在探究出阿基米德原理时,当学生承认浸没在水中的石块与外面小杯里水的体积相等这一事实而毫无疑问时,我故意将溢水杯里的水向外倒出一部分,再将石块重新浸没到溢水杯中,结果小杯没接到一滴水,如图6所示,问学生石块还受不受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是不是还成立?原因何在?从而加深了学生对“V”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奠定基础。
随着新课改在课堂教学中健康、稳步、深入开展,师生共享教育教学改革的春风和雨露,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问题、困难、疑惑和误区也相伴而生,相信在我们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指引下,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和相互帮助下,必定能早日实现高效课堂的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