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音乐欣赏课摭谈
【作者】 文慧
【机构】 广西省桂林市荔浦县新坪镇初级中学 546612
【摘要】近些年以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及素质教育的迅速深入,培养初中学生对音乐欣赏兴趣便成为初中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因此,教师应当使初中生在音乐欣赏学习中,提高与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及音乐鉴赏能力,以此真正达到提高初中生思辨审美层次和音乐理论修养的目的。本文主要从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入手,进而探讨了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旨在提升初中音乐教学质量。【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
【正文】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音乐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激励学生对所听音乐发表独立的感受与见解,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尽可能地为学生树立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的目标奠定基础。基于以上的理论,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多次尝试和总结,
一、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全面推进初中生素质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在初中生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初中生音乐欣赏教育,音乐欣赏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已经逐渐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及重视。所以,教师应当在初中教学中,以人文关怀为根本,推进音乐欣赏教学课程的开设。音乐欣赏教学课程作为一种初中音乐教学形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关于音乐的知识结构,并且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深入赏析,还可以使初中生学到丰富的音乐知识,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与此同时,可以使初中生从多样化的角度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发展、文化传统乃至哲学思想,进而使学生体会不同音乐作品所具备的独特美学价值与审美意义。
另外,新课程标准重点强调:要以审美欣赏为核心,力求在音乐教学设计的音乐语言中发掘歌曲的审美因素,实现引导初中生从全新的审美视野欣赏、诠释音乐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音乐教学内容和音乐教学方法中,教师应不断改革、完善音乐欣赏教学设计,从而有助于初中生音乐欣赏能力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
二、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
1、运用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说过:“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我们的学生在欣赏课中,认识音乐主要靠听觉、想象来完成。其实,视觉也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以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通觉作用。所以在欣赏过程中,运用一些直观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的音乐欣赏、变抽象为直观。这样的方式能让教师教地更轻松,学生学地更乐意,更投入。
2、营造课堂氛围,放飞音乐想象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中学生正处在富于想象的年龄,我们要鼓励学生对音乐多联想和想象。在课堂中试着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去听音乐,去感受音乐。只有当课堂充满充满着想象,开始有了生动活泼的气氛时,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情绪才会高涨,兴趣才会浓厚,思维才会活跃,接受能力才会增强。
在过去的观点中有时避免学生在欣赏音乐中编故事,那现在我却要鼓励我的学生在特定情感基础上的“瞎想”。如果在正确感受音乐情感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发展形象思维是很有好处的。这样的鼓励、引导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更加浓厚了。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同,所以教师应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只有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想说、想做”的氛围,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创设更自由的参与空间。
3、体验参与乐趣,理解音乐共鸣
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要让学生获得情感深入体验,必须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活动性,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
学生的音乐欣赏习惯是中学教师应该着重培养的,由于学生的年龄、阅历以及知识结构的限制,使得学生往往不能长时间地专注听音乐。教师一定要注意动静结合。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身体的动作去进一步地感受音乐,或者更形象地说:让音乐通过动作溶化学生体内,这样的感受必然更生动、更深刻。
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因采取不同的引导。作品《摇篮曲》,属于抒情性作品,在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保持心平气和的心境,用温柔的声音讲述哄小宝宝的故事,让学生体验从妈妈心头抒发出对孩子的深爱之情。
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创造一定的表现、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实践中把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自己的再度创作表现出来,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歌剧欣赏是初中音乐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它的博大精深不是一二节课,几句话就能让学生理解的。由此看来,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反之,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尽管你讲得多么精彩,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结果都会成为学生的耳边风、纸上谈兵罢了。
4、师生情感互动,体验音乐动情
情感互动合作教学是新课改以来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运用集体力量进行学习。其合作过程既是师生或生生之间共同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教师必须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用全新的音乐教育观点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巧妙设计、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去讨论、去争辩、去实践、去创造。那样,音乐欣赏课再也不会是死板的“一言堂”,而是一个百鸟争鸣生机盎然的春天!
5、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视听结合
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注意力也容易分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音乐欣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实现视听结合,引发学生音乐想象,把握音乐形象,激起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比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由于学生对乐曲创作的年代感到陌生和遥远,如果让学生仅从听觉上理解乐曲的内涵,效果欠佳。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在播放全曲时加进视频的剪辑和播放,再现1938年秋冬,抗日部队行至黄河岸边,战士们英勇的身姿和壮阔的历史场景。这样,不需要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解就可使学生理解乐曲内涵,把学生的情绪推向一个高潮。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现才艺的舞台、生从师教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师生共营的课堂。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循序渐进,重在参与,重在过程,有良好的结果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应以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去促进、完善。千万不要出现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理。并且在开放式提问题与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中,一定要以发展、激励、发现为指导思想。努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快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音乐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激励学生对所听音乐发表独立的感受与见解,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尽可能地为学生树立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的目标奠定基础。基于以上的理论,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做了多次尝试和总结,
一、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全面推进初中生素质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在初中生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初中生音乐欣赏教育,音乐欣赏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已经逐渐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及重视。所以,教师应当在初中教学中,以人文关怀为根本,推进音乐欣赏教学课程的开设。音乐欣赏教学课程作为一种初中音乐教学形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关于音乐的知识结构,并且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深入赏析,还可以使初中生学到丰富的音乐知识,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与此同时,可以使初中生从多样化的角度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发展、文化传统乃至哲学思想,进而使学生体会不同音乐作品所具备的独特美学价值与审美意义。
另外,新课程标准重点强调:要以审美欣赏为核心,力求在音乐教学设计的音乐语言中发掘歌曲的审美因素,实现引导初中生从全新的审美视野欣赏、诠释音乐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音乐教学内容和音乐教学方法中,教师应不断改革、完善音乐欣赏教学设计,从而有助于初中生音乐欣赏能力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
二、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
1、运用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说过:“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我们的学生在欣赏课中,认识音乐主要靠听觉、想象来完成。其实,视觉也是一种很好的辅助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以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通觉作用。所以在欣赏过程中,运用一些直观教学,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的音乐欣赏、变抽象为直观。这样的方式能让教师教地更轻松,学生学地更乐意,更投入。
2、营造课堂氛围,放飞音乐想象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中学生正处在富于想象的年龄,我们要鼓励学生对音乐多联想和想象。在课堂中试着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去听音乐,去感受音乐。只有当课堂充满充满着想象,开始有了生动活泼的气氛时,学生的精神才会饱满,情绪才会高涨,兴趣才会浓厚,思维才会活跃,接受能力才会增强。
在过去的观点中有时避免学生在欣赏音乐中编故事,那现在我却要鼓励我的学生在特定情感基础上的“瞎想”。如果在正确感受音乐情感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发展形象思维是很有好处的。这样的鼓励、引导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更加浓厚了。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同,所以教师应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只有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想说、想做”的氛围,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创设更自由的参与空间。
3、体验参与乐趣,理解音乐共鸣
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要让学生获得情感深入体验,必须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活动性,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感有更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
学生的音乐欣赏习惯是中学教师应该着重培养的,由于学生的年龄、阅历以及知识结构的限制,使得学生往往不能长时间地专注听音乐。教师一定要注意动静结合。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身体的动作去进一步地感受音乐,或者更形象地说:让音乐通过动作溶化学生体内,这样的感受必然更生动、更深刻。
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因采取不同的引导。作品《摇篮曲》,属于抒情性作品,在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保持心平气和的心境,用温柔的声音讲述哄小宝宝的故事,让学生体验从妈妈心头抒发出对孩子的深爱之情。
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创造一定的表现、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实践中把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自己的再度创作表现出来,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歌剧欣赏是初中音乐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它的博大精深不是一二节课,几句话就能让学生理解的。由此看来,我们在音乐欣赏课中必须重视体验式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音乐情绪带给自己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反之,以大量的语言去讲解音乐的特点、情感内涵、曲式结构等,尽管你讲得多么精彩,语句修饰得多么华丽,结果都会成为学生的耳边风、纸上谈兵罢了。
4、师生情感互动,体验音乐动情
情感互动合作教学是新课改以来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运用集体力量进行学习。其合作过程既是师生或生生之间共同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教师必须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用全新的音乐教育观点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巧妙设计、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去讨论、去争辩、去实践、去创造。那样,音乐欣赏课再也不会是死板的“一言堂”,而是一个百鸟争鸣生机盎然的春天!
5、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视听结合
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注意力也容易分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音乐欣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实现视听结合,引发学生音乐想象,把握音乐形象,激起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比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由于学生对乐曲创作的年代感到陌生和遥远,如果让学生仅从听觉上理解乐曲的内涵,效果欠佳。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在播放全曲时加进视频的剪辑和播放,再现1938年秋冬,抗日部队行至黄河岸边,战士们英勇的身姿和壮阔的历史场景。这样,不需要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解就可使学生理解乐曲内涵,把学生的情绪推向一个高潮。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现才艺的舞台、生从师教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师生共营的课堂。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循序渐进,重在参与,重在过程,有良好的结果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应以发展性评价的方法去促进、完善。千万不要出现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理。并且在开放式提问题与体验式教学法的实践中,一定要以发展、激励、发现为指导思想。努力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快乐,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能力,陶冶性情,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