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谈谈中学地理概念的教学
【作者】 车明星
【机构】 新疆巴州和硕县第一中学
【摘要】地理课是为了使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更好地获得地理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以理解地理概念为指导,概括说明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使用地理概念,抓好备、讲、练、三个重要的环节。是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地理概念教学还要向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关键词】地理概念的教学 教学多层次 多元化
【正文】
地理是普通中学学科类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程,以人类所生存的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为此,地理课是为了使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更好地获得地理知识,以理解地理概念为指导,概括说明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使用地理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全球观、人口观、资源观、发展观,为建设一个富强而美丽的国家而努力奋斗的爱国情感。
一、在地理教学改革中教师备课必须要认真琢磨教材中的每个重要概念
地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受教育具有从事社会生活、生产、交际所必须具备的起码地理常识。为此教师备课要认真琢磨教材中的每个重要概念。所有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内涵指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指与它相关的对象范围。如“生长期”这个概念,学生很容易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农作物能够生长的这一段时期”。但农作物的生长期则不仅与该地区的气温条件有关。而且与农作物的习性以及在农事上采取的措施也有关系。“梅雨”这个概念,不能仅仅让学生掌握春天夏初梅子黄熟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绵阴雨叫“梅雨”,还要使学生理解梅雨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完整的“梅雨”概念,应包括梅雨的时间、地点、成因、天气特点、名称由来以及它在农业生产上的利弊等。
二、“讲”教师在教学中讲解要完整透彻
在地理教学中,讲解概念必须要注意概念的完整性。如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直接取之于自然界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那部分资源。取之于自然和有利用价值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同时告诫大家:人类不能采劝杀鸡取卵“的方法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也不能过分强调为了保护自然资源而无所作为。此外,在讲解地理概念时,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充分运用景观图、课本插图等具体图象,使学生在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逻辑思维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区别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逐步由具体的地理表象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地理规律性。
如讲《降水》一节内容时,先复习气温的分布和变化知识,然后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大气中的水汽从哪里来?“含量观如何变化,进而从举例中不断分析一些自然现象,如水汽蒸发,凝结,达到饱和降落等,选用总论所学的气候内涵作指导,后从经纬度位置,气温、降水、气候类型等方面,再联系生活实例“湿衣服晒在室外易变干,夏天为什么会出汗,家中的水缸潮湿是何现象,”一直研究到降水条件以及雨、雪、冰雹等,把比较抽象的知识,转为形象化、具体化的内容,帮助学生由形象活动形成联想,达到抽象的理解,讲到水汽的蒸发、凝结及饱和并降落时,作一个小试验,在放有热水杯口上盖上一块玻璃,让学生观察,水汽变热上升到杯口遇上玻璃冷却凝结起来,形成水滴,水滴愈来愈大,最后滴落下来;讲水汽饱和时,拿一块海绵出示,把水倒到海绵里,让海绵吸水度达到自然的饱和为止,再倒进一些水,看着海绵为什么开始滴水;从此点落出大气中水汽最大含量与温度的关系,这样自然引出蒸发、凝结、饱和等概念。这样生动地以传授知识为重心,变全盘授予为指精摘要,变滔滔讲说为研究求索,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直观教学,以利学生掌握知识;由此教师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讲授,不是言之于形,而是论之以理,做到讲中有导,边导边讲,要上好地理课,不仅要深入理解教学大纲,还要认真钻研教材,熟悉教材,还要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及概念的所在。
三、“练”是消化概念、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学生形成地理概念,不能只停留在背诵概念的词义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达到牢固掌握概念的目的。对于一些文字相近而含义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在比较中对概念加以鉴别,避免混淆概念。例如,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根本区别是:A、河流长短的不同;B、河流水量大小的不同;C、河流最终归宿的不同。通过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理解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本质区别在于河流最终归宿不同。前者是指流入海洋的河流,后者指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在“黄河”学习中,以黄河为研究对象,以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为核心展开,分析黄河的“利”与“害”,“功”与“过”,在提示地理现象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注意到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消化,以落实到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这个问题上。讲完课后,能给学生一些思考和练习题,让学生学用结合.如提问冬天和夏天的气候差异怎样?冬天水汽为什么凝结,燕子为什么低飞等一系列问题,在讲课中安排些提问和练习,发动学生积极提供素材,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画板图,让学生观看,征求意见,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加以调整和修改,使之更加切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分析一切地理问题,都必须从概念出发,在正确掌握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揭示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判断地理问题正误,要依据概念进行分析和推理,去伪存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下列气候类型中属于多雨夏干型的是:A、温带季风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地中海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判断气候类型虽然是较难掌握的知识,但只要对各种气候类型的概念比较清楚,根据题目所提出的条件或水热资料,对照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进行筛选,也就不难判断了。
四、中学地理课程教学向多层次、多元化发展
地理课程教学在理解地理概念的同时,教学内容应充分体现时代发展的需要,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且课程教材要有开放型的结构。地理教学内容要能及时反映地理学科的最新成果,反映地缘政治出现的热点问题,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最新成就和发展战略。同时贴近学生生活,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课程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如除必修课外,开设各种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的地理选修课、地理活动课,教材可和推荐书目相结合以适应各种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如“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军事地理”、“文化地理”、“行为地理”、“灾害地理”、“投资地理”等。或者从专题的角度开课,如人口膨胀与土地的有限性,交通阻塞与城市交通政策,大气污染状况调查与治理对策,水污染状况调查与治理对策、垃圾污染状况调查与治理对策、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的危害及原因、主要自然灾害的特征及应急措施等。
地理教学要与其它学科相联系,如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学科,使学生在综合性的地理学习情境中,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的整体氛围,培养学生应用多方面知识解决问题和驾驭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向使学生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学习发展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必须是师生交往并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过分重机械记忆而轻理解记忆,过分重知识再现而轻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注意让学生体验人类认识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为;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多为注入式的“满堂灌”,或“照本宣科”,教师往往在课堂上一讲到底,使学生难以主动的参与自主性的学习活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地理教学将呈现多种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信息技术正对地理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地理教学将继承传统的图像和教具的优点,同时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到教学中来。这不仅是教学内容表现方式的变化,同时会引起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使学生从逐个理解地理概念,分门别类的掌握地理概念体系,了解各级地理概念的并列或从属关系,了解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地理概念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化的知识,而不是互不联系的、孤立的名词解释。这样,学生获得的地理知识便是成串的知识珍宝了。因此中学地理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地理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变化。
地理是普通中学学科类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程,以人类所生存的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为此,地理课是为了使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更好地获得地理知识,以理解地理概念为指导,概括说明某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正确理解、掌握和使用地理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全球观、人口观、资源观、发展观,为建设一个富强而美丽的国家而努力奋斗的爱国情感。
一、在地理教学改革中教师备课必须要认真琢磨教材中的每个重要概念
地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受教育具有从事社会生活、生产、交际所必须具备的起码地理常识。为此教师备课要认真琢磨教材中的每个重要概念。所有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内涵指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指与它相关的对象范围。如“生长期”这个概念,学生很容易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农作物能够生长的这一段时期”。但农作物的生长期则不仅与该地区的气温条件有关。而且与农作物的习性以及在农事上采取的措施也有关系。“梅雨”这个概念,不能仅仅让学生掌握春天夏初梅子黄熟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绵阴雨叫“梅雨”,还要使学生理解梅雨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完整的“梅雨”概念,应包括梅雨的时间、地点、成因、天气特点、名称由来以及它在农业生产上的利弊等。
二、“讲”教师在教学中讲解要完整透彻
在地理教学中,讲解概念必须要注意概念的完整性。如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直接取之于自然界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那部分资源。取之于自然和有利用价值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同时告诫大家:人类不能采劝杀鸡取卵“的方法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也不能过分强调为了保护自然资源而无所作为。此外,在讲解地理概念时,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充分运用景观图、课本插图等具体图象,使学生在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逻辑思维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区别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逐步由具体的地理表象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地理规律性。
如讲《降水》一节内容时,先复习气温的分布和变化知识,然后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大气中的水汽从哪里来?“含量观如何变化,进而从举例中不断分析一些自然现象,如水汽蒸发,凝结,达到饱和降落等,选用总论所学的气候内涵作指导,后从经纬度位置,气温、降水、气候类型等方面,再联系生活实例“湿衣服晒在室外易变干,夏天为什么会出汗,家中的水缸潮湿是何现象,”一直研究到降水条件以及雨、雪、冰雹等,把比较抽象的知识,转为形象化、具体化的内容,帮助学生由形象活动形成联想,达到抽象的理解,讲到水汽的蒸发、凝结及饱和并降落时,作一个小试验,在放有热水杯口上盖上一块玻璃,让学生观察,水汽变热上升到杯口遇上玻璃冷却凝结起来,形成水滴,水滴愈来愈大,最后滴落下来;讲水汽饱和时,拿一块海绵出示,把水倒到海绵里,让海绵吸水度达到自然的饱和为止,再倒进一些水,看着海绵为什么开始滴水;从此点落出大气中水汽最大含量与温度的关系,这样自然引出蒸发、凝结、饱和等概念。这样生动地以传授知识为重心,变全盘授予为指精摘要,变滔滔讲说为研究求索,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直观教学,以利学生掌握知识;由此教师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讲授,不是言之于形,而是论之以理,做到讲中有导,边导边讲,要上好地理课,不仅要深入理解教学大纲,还要认真钻研教材,熟悉教材,还要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及概念的所在。
三、“练”是消化概念、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学生形成地理概念,不能只停留在背诵概念的词义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达到牢固掌握概念的目的。对于一些文字相近而含义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在比较中对概念加以鉴别,避免混淆概念。例如,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根本区别是:A、河流长短的不同;B、河流水量大小的不同;C、河流最终归宿的不同。通过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理解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本质区别在于河流最终归宿不同。前者是指流入海洋的河流,后者指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在“黄河”学习中,以黄河为研究对象,以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为核心展开,分析黄河的“利”与“害”,“功”与“过”,在提示地理现象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注意到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消化,以落实到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这个问题上。讲完课后,能给学生一些思考和练习题,让学生学用结合.如提问冬天和夏天的气候差异怎样?冬天水汽为什么凝结,燕子为什么低飞等一系列问题,在讲课中安排些提问和练习,发动学生积极提供素材,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画板图,让学生观看,征求意见,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加以调整和修改,使之更加切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分析一切地理问题,都必须从概念出发,在正确掌握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揭示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判断地理问题正误,要依据概念进行分析和推理,去伪存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下列气候类型中属于多雨夏干型的是:A、温带季风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C、地中海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判断气候类型虽然是较难掌握的知识,但只要对各种气候类型的概念比较清楚,根据题目所提出的条件或水热资料,对照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进行筛选,也就不难判断了。
四、中学地理课程教学向多层次、多元化发展
地理课程教学在理解地理概念的同时,教学内容应充分体现时代发展的需要,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且课程教材要有开放型的结构。地理教学内容要能及时反映地理学科的最新成果,反映地缘政治出现的热点问题,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最新成就和发展战略。同时贴近学生生活,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课程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如除必修课外,开设各种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的地理选修课、地理活动课,教材可和推荐书目相结合以适应各种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如“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军事地理”、“文化地理”、“行为地理”、“灾害地理”、“投资地理”等。或者从专题的角度开课,如人口膨胀与土地的有限性,交通阻塞与城市交通政策,大气污染状况调查与治理对策,水污染状况调查与治理对策、垃圾污染状况调查与治理对策、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的危害及原因、主要自然灾害的特征及应急措施等。
地理教学要与其它学科相联系,如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学科,使学生在综合性的地理学习情境中,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的整体氛围,培养学生应用多方面知识解决问题和驾驭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向使学生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学习发展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过程必须是师生交往并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过分重机械记忆而轻理解记忆,过分重知识再现而轻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注意让学生体验人类认识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为;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多为注入式的“满堂灌”,或“照本宣科”,教师往往在课堂上一讲到底,使学生难以主动的参与自主性的学习活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地理教学将呈现多种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信息技术正对地理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地理教学将继承传统的图像和教具的优点,同时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到教学中来。这不仅是教学内容表现方式的变化,同时会引起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使学生从逐个理解地理概念,分门别类的掌握地理概念体系,了解各级地理概念的并列或从属关系,了解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使地理概念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化的知识,而不是互不联系的、孤立的名词解释。这样,学生获得的地理知识便是成串的知识珍宝了。因此中学地理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地理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