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素质教育与活动区教学

【作者】 赵 莉

【机构】 甘肃民乐县第一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人的素质多种多样,包括道德、文化、科学、心理、身体、创造性、个性……在这些素质当中,人们普遍对文化、科学、身体等素质比较重视,而对个性、创造性素质比较忽视。素质是个体从幼年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幼儿阶段是个体素质初步形成的时期。如何尊重这一阶段幼儿的兴趣、爱好、个性、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等良好素质,活动区教学是重要途径,因为他表现出了能够促进幼儿动过主体活动得到发展的主动活动、自主选择、相互交流和持续探索等特点。
  一、主动活动。
  活动区教学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不是教师把知识灌输个幼儿,让幼儿被动、静止地接受。而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提供幼儿感兴趣盒活动类型的多种材料,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操作、学习探索。在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显性状态,教师则以间接指导为主,其主导作用通过提供有发展价值的环境,适当、适时地提供幼儿发展机会和条件来实现。幼儿自由、自主地选择同伴和材料,通过主动参与活动而获得直接自然的经验。如创设“生活劳动区”,通过给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材料,让他们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形成爱劳动、关心他人、有责任心的社会行为,培养幼儿独立、专心、有序等良好个性行为习惯及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发展他们的感官能力、肌肉活动的协调性等。  
  二、 自主选择。
  一般来讲,活动区具有全面性和层次性特点,正是这种全面性和层次性为幼儿在日常生活劳动区、语言区、数学区、科学区、美工区、构建区、音乐表现区、娃娃家等,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为幼儿自由选择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类型、优势区域等进行自主选择。教师随时提供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学习节奏的多层次材料,可以满足不同幼儿进行自主选择的需要。这样,有效的促进了幼儿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也培养了他们敢于尝试、勤于思考的品质。
  三、相互交流。
  在同一活动区活动的幼儿一般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可以说,在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在有意无意地关注同伴的一言一行。由于来自同伴的激励和启发往往比教师的说教更能激起幼儿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因此,每个幼儿都能通过伙伴之间的交流不断的产生新的思想火花,进而不断的进行新的探索。在活动区活动中,幼儿之间的相互观摩、学习、启发和激励是经常发生的,这已成为幼儿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在活动区教学中,教师不是传统意义上面对全体幼儿进行说教的人,而成为幼儿交流的伙伴——教师在和幼儿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支持和引导幼儿的活动,对幼儿的活动方向、活动方式等进行指导。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和环境相互作用,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四、持续探索。
  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最初的创造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幼儿的初步创造意识也是在不断操作实物的活动中萌发,他们初步的创造能力也是在不断操作盒探索中发展的,持续不断的实践活动是幼儿初步创造的起点,如科学活动区中探究的“斜面”分三个层次来探究。第一个层次是最基本的材料投放层次,目的是要引导幼儿发现球在平面和斜面上的不同运动方式,因此只需投放平面、斜面和小球;第二个层次在第一发现的基础之上衍生的,投放可以变换角度的斜面、长度不同的斜面和表面粗糙不同的斜面,让幼儿比较并发现它们的秘密;第三层次则是让幼儿到“百宝箱”中自主选择球体以外的其他物品,让他们尝试比较他们在斜面上的运动方式,将对“面”的探究更持续。从这意义上讲,活动区教学为促进幼儿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究活动创造了条件,进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和促进幼儿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活动区教学是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教育活动形式,它力图使幼儿教育过程真正建立在幼儿多方面的主体性实践活动基础上,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使他们轻松自如地探索和操作,教师真正成为区域活动的支持者、帮助者、促进者,从而促进幼儿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