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议兴趣记忆歌词歌曲教学中如何有效引导幼儿记忆歌词

【作者】 谢莉莉

【机构】 山东兖矿鲁南化工有限公司

【摘要】歌词是一首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要演唱歌曲首先必须理解和记忆歌词内容。如果教师的引导不恰当,理解、记忆歌词就会成为幼儿的负担,占用上课的大量时间,甚至变成一遍遍的机械记忆,使幼儿体验不到歌唱活动的乐趣。本文从故事讲述法、画面展示、利用图谱、跟随节奏朗诵歌词。教具演示、游戏法、课件演示、表演法等十多种方法展开论述,如何巧妙地将歌词的记忆寓于生动活泼的形式之中,使幼儿充分享受歌唱的快乐。
【关键词】歌曲教学、故事讲述法、课件演示、利用图谱。
【正文】
  歌词是一首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要演唱歌曲首先必须理解和记忆歌词内容。这是一节歌唱教学中的重点环节,这一环节处理得好,就会为后面的环节打好基础,做好铺垫;反之,如果教师的引导不恰当,理解、记忆歌词就会成为幼儿的负担,占用上课的大量时间,甚至变成一遍遍的机械记忆,使幼儿体验不到歌唱活动的乐趣。如何巧妙地将歌词的记忆寓于生动活泼的形式之中,使幼儿充分享受歌唱的快乐。是每一位教师都值得深思的事情。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帮助幼儿记忆歌词的几点方法。
  一、故事讲述法。
  幼儿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以形象思维为主。故事对幼儿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我们可以将一些具有较强情节性的歌词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幼儿听,让幼儿在听故事时理解歌词内容。以达到快速记忆歌词的效果。从而使幼儿在情趣盎然中牢记歌词,增强记忆。如中班歌曲《蚂蚁搬豆》,歌词大概内容是一只小蚂蚁在洞口发现一粒豆,自己用力搬,可是搬不动,于是它回洞请来好朋友,大家一起将豆抬回家。像这类叙事性的歌词,一般可采用故事教学的方法,先让幼儿观看故事多媒体课件或倾听老师讲述故事,然后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再引导幼儿用歌曲把故事内容唱出来。
  二、画面展示法。
  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启发幼儿通过画面记忆歌词。教师根据歌词内容,将其分解成直观的图画。如歌曲《小树叶》在第一幅图中,可以赋予小树叶以生命,画出小树叶害怕、难过的表情;第二幅图,可以画几片小树叶勇敢地想像在春天打扮树妈妈的情景。在引导中可以结合图片内容,采用让小树叶和小朋友对话的拟人化情境去理解和记忆歌词。在设计和绘画过程中要注意:一是画面要突出歌词内容;二是画面要简洁;三是要儿童化、拟人化;四是色彩要鲜艳,形象要生动。(1)
  三、图谱利用法。
  一些结构较复杂的歌曲,歌词之间的关联不是那么紧密。通过图谱生动直观的把歌去内容表现出来,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内容。如:大班歌曲《夏天到》,教师可先示范演唱歌曲,再提问:“你听到歌中唱了什么?”当幼儿回答出某一句时,教师出示相对应的图谱,如回答“夏天里来荷花香”,教师就出示池塘荷花的图片;回答“青蛙唱,知了叫”就出示青蛙、知了的图片;回答“火红的太阳当空照”就出示太阳图片;回答“照到了我的花衣裳”就出示衣服图片;回答“走过了田野和山岗”就出示田野和山的图片。如果老师第一遍范唱后,幼儿不能将歌中唱了什么回答出来,老师就可以再演唱第二遍。当所有的图片都罗列出来后,老师可以再次示范演唱,幼儿倾听,然后请幼儿根据老师的演唱,来将图片进行排序。幼儿的思维是以直觉形象思维为主的,图谱的出示,可以让幼儿一看到某一张图片,马上想到某一句歌词,歌词的内容也就理解了。
  四、朗诵歌词法。
  唱之前先要把歌词内容记下来,也就是朗诵歌词。怎么朗诵呢?如果是反复的重复,幼儿就会感觉到乏味,于是,我们尝试用歌的旋律节奏朗诵歌词,即随着音乐的旋律有节奏地朗诵歌词,朗诵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可以集体朗诵,可以分组朗诵,还可以分角色朗诵等。等幼儿会朗诵歌词后,老师就可以直接弹奏歌曲,让幼儿将学会的歌词填入旋律。教唱歌曲时,倾听很重要,第一遍可以让幼儿完整倾听,第二遍试着将歌词填进旋律,轻轻唱,再放声唱,再变化形式练习唱。当幼儿唱累时,可以默唱,即不发声演唱,一方面让嗓子得到休息,另一方面,教幼儿学会倾听旋律。(2)
  五、教具演示法。
  有些歌曲的歌词幼儿可能不完全理解,?幼儿兴趣上不来,有时还会造成唱错词的现象。教师可利用道具帮助幼儿理解。如:?歌曲(小小蛋儿把门开》,?教师设计的道具是一只有活动门的鸡蛋挂图,?活动门内画有一只小鸡,教师通过演示教具把歌词的内容已基本演示出来给幼儿观察,?幼儿很快就把歌词理解并记牢了(3?)。
  六、趣味游戏法。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要“注重活动的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的生活以游戏为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歌词内容设计一些有关的游戏,让幼儿在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游戏天地里真正得到快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歌词内容。如在学歌曲《小兔乖乖》时,幼儿分别戴上头饰,扮演大灰狼、兔妈妈、小兔子。幼儿在玩游戏中高兴、轻松地就把歌词掌握了。然后,?教师有目的地让幼儿脱离游戏进行演唱。
  七、多通道参与法。
  在学唱歌曲“小树叶”活动中,我采用了多通道参与的乐教模式,多种形式组织,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首先是课前带幼儿去观察秋天小树叶纷纷飘落,离开树妈妈的情境,让幼儿把捡回来的小树叶,将其抛撒在空中再现幼儿的生活经验,收集落叶玩落叶,在这种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让幼儿体验,实践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在自然的情境中去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歌词内容。另外,在谈话活动中幼儿用语言描述对落叶的感受,利用粘贴《树叶画》、绘画《美丽的树叶》、说儿歌《树叶飘》充分感知、体验,以使幼儿理解记住歌词。
  八、对话衔接法。
  在学习歌曲《大公鸡》时的歌词时,我说第一句大公鸡,幼儿说穿花衣,教师说花衣脏了,幼儿接说自己洗,以下同上。然后采取默念法巩固歌词,个别字不说,拍手打出节奏,如大公(说)鸡(拍手),穿花(说)衣(拍手),花衣脏了(说)自己洗(拍手),不用肥皂(说)不用水(拍手),这样反复朗诵,幼儿不感觉枯燥,而且很快掌握了歌词。
  九、课件演示法。
  据了解,人们获得知识,掌握知识的数据表明:视觉要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就这些数据说明: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眼睛和耳朵。视觉最灵,听觉其次。如果在歌词教学中适当的利用多媒体借助课件、动画。美妙的旋律、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情景、绚丽的画面,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通过更为清晰的音乐形象,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那么通过视觉的刺激,幼儿肯定能够很快地记住歌词。《山谷回音真好听》这首歌曲学习之前,为了幼儿掌握有关回音的知识,回音是如何产生的等等,就为幼儿制作了一个课件,并找到了有关的图片和动画片开阔幼儿的视野,让幼儿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回音。让幼儿身临其境,对参与歌唱活动的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了,对歌词中的回音部分?“啊……”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了。利用多媒体借助课件、动画,将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歌词降低了难度,又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
  十、经验储备法。
  课前丰富相关经验,为幼儿理解记忆歌词做好准备。对于一些歌词内容较长、较难记忆的歌曲可采用预知的学习方法,在日常活动中提前播放供幼儿欣赏和感知,降低在集中教学活动中幼儿理解和记忆歌词的难度。
  十一、情境表演法。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无论是说话还是唱歌,幼儿都常常以动作相伴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动作来帮助幼儿记忆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歌词引导幼儿创编一些简单的动作来进行表演。歌曲《小娃娃跌倒了》富于动作感和表现性,歌词内容为:“路边有个小娃娃跌倒了,哇啦哇啦哭着喊妈妈,我赶快地跑过去,抱起小娃娃呀,高高兴兴送他回了家。”在组织幼儿学唱这首歌时,我引导幼儿自己设计动作表现小娃娃跌倒、哭喊的样子,及歌曲中的小朋友快跑过去抱起小娃娃、送娃娃回家的情景。幼儿按顺序做出“跌”、“哭”、“跑”、“抱”、“送”等动作的同时,也就很自然地感悟并熟悉了歌词。这个过程不仅满足了他们的表演欲望,使他们加深了对歌词的印象,对歌词的记忆变得事半功倍。
  心理教育家陈尔寿说:“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好法。”总之,在歌曲教学的学习歌词环节中,不能单一的使用同一种方法。一个聪明的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个性特征,使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让幼儿始终处在有兴趣积极思维的状态下,愿我们广大教师能在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采用多变绚丽教学手段,使我们的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掌握音乐艺术。
 参考文献:
 (1)、《图谱在幼儿园唱歌教学的应用实验研究》??王任萍
 (2)、《幼儿园唱歌教学技巧》?陈佩华
(3)、《适宜唤醒原理在幼儿唱歌教学中的运用》 蔡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