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从诸葛亮舌战群儒谈学生口语交际何以出彩

【作者】 崔明春

【机构】 山东省临沭县第四初级中学 276700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门艺术。
【关键词】 目标 积累 计划 智慧 应变
【正文】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之顶尖人物,“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的盖世奇材,在刘备经历惨败之后力挽狂澜的杰出人物,以一己之功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令后世敬仰。毋庸置疑,这自然是其政治、军事方面才能的具体表现。而从我们语文教学的角度讲,他更应该是我们口语交际的典范。
  且不说诸葛亮怀才蜗居隆中,因刘备三顾而甘心为之驱驰后,凭借《隆中对》令刘备动容的局势分析。也不说《七擒孟获》诸次之后的只言片语,以一颗坦荡挚诚之心令其心悦诚服甘心归属。单单就联吴抗曹一事,面对东吴之群儒,胸有成竹、力促结盟,亦鲜见其过人的交际能力。曹操亲率大军南下,一时在必得之势缴灭异己,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在此情形之下,诸葛亮赴东吴做说客,极力促成孙刘结盟,其间上演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精彩一幕。这是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时的一次极为重要的“外事”活动,其精彩的发言,雄辩的才能让我们倾叹不已。虽然我们不具孔明之才,但孔明之才却足以给我们的口语交际诸多的启示。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简单地谈一谈。
  一、口语交际要有“标靶” 
  众所周知,一名射击手要打出优异的成绩,就要坚持不懈的进行射击练习,当然前提是要有明确的“标靶”。针对我们的口语交际而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的放矢”。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口语交际明确提出:“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自信”就是相信自己,不卑不亢;“负责”就是说话诚恳有据,实事求是。就诸葛亮出使江东而言,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服孙权打消疑虑,排除众儒的阻挠与刘备结盟,共同抗击曹军,避免中了曹操的一石二鸟之计。换句话说“舌战群儒”就是让张昭等人闭口,不要成为孙权与刘备结盟的障碍。诸葛亮能够自始至终围绕这一出使任务,紧紧扣住中心话题,既“自信”,又“负责”,并逐一驳倒那些自命不凡的“儒家”“谋略家”。同样“触龙说赵太后”的成功,唐雎的不辱使命,晏子使楚的成功,子墨子令公输班的无言以对、放弃攻宋……无不给我一个提示:口语交际要始终有中心,不能妄想百花齐放,终致散沙一盘。
  二、口语交际要有“储备”
  俗语云:“心中有粮,说话不慌。”“腹有诗书气自华”,无不说明这个道理。诸葛亮的目光犀利、思维敏捷、博学多识、过人之才在舌战群儒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他能够分析局势,旁征博引,晓以利害,游刃有余,“兵来将当,水来土淹”,无论是哪位孙权的“股肱之臣”前来发难,定被他数言以蔽之。同样《曹刿论战》中,曹刿之所以意料定“公必败”,又之所以敢于“战则请从”,尤其是敢于在战场上指挥若定,完全是因为自己“心中有数”。警示我们:多读书,多学习,多积累,充实自己的“仓库”,才能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笨嘴拙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三、口语交际要有“预设” 
  《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豫,亦作“预”。 毛泽东《论持久战》:“‘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就是说做事情应该把事先的准备工作做充分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讲得就是这个道理。诸葛亮在舌战群儒前必是做了极其充分的事先准备,精心设计。说具体一点,诸葛亮在出使前必是对将要出现的种种情形进行了设想,并针对可以预想的突发状况拟定了种种对策,真正做到了万无一失。其实,蔺相如能“完璧归赵”,唐雎能屈秦王,固然有临危不惧的胆识,而富有杀伤力的言辞亦功不可没。事前,他们脑海里必是翻来覆去进行了多场的“沙盘作业”,因此他能够胸有成竹地从容应对,取得预设的效果。 
  四、口语交际要有“智慧”
  我们的总理周恩来,他就是一位出出色的外外交家。如:一次外国记者问:“你们人走的路为什么叫马路?”周恩来说:“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道路。”外国记者又问:“你们中国人走路为什么总是低着头,我们外国人走路总是昂着头?”周恩来回敬说:因为我们在走上坡路,而你们在走下坡路。”总理的回答既体现了他知识渊博,又为维护了自己的自尊。口语交际需要智慧关键在于能够准确地抓住对方说话的要点,正确地判断对方说话的用意,然后相机答复或还击。譬如孔明听张昭讽自己一归刘豫州就弃甲抛戈、望风而窜,就以刘备的“大仁大义”和“胜负乃其常事”对之;听薛综说人心归曹则痛斥其无父无君;针对陆绩说刘备帝王之胄无可稽考则用献帝赐爵对之等等,让对方“丢盔卸甲”。智慧使然!? 
  五、口语交际要有“活性”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自清代著名书画家郑燮(郑板桥)的《竹石》一诗。若站在口语交际的角度上诠释本句,即是告诉我们:要脑筋灵活,随机应变。口语交际的机智,关键还在于话题不被人左右,能够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灵活应对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形,不踏入人家的陷阱,需要活而有度。不致于因呆板、固守而时时被动,处处挨打。再说诸葛亮与东吴诸儒的论辩,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以不同的言辞逐一击之。《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元方,在友人怒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针锋相对回之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最终使“友人惭“,受到教训。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口语交际也明确提出:“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口语交际是技能,更是艺术,诸葛亮舌战群儒是口语交际中的一个经典范例,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推崇;这样的语言技巧,值得我们借鉴;这样的口语交际,值得我们仔细去品味、回味。
  给孔雀以丰满的羽翼,使之开屏。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掌握口语交际的技巧,每个人都是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