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有效利用教材 培养科学素养   

【作者】 吴忠玲

【机构】 山东省昌乐特师附属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青岛版小学《科学》教科书,简明扼要,学习过程设计开放性强,空间大,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了教学的多样化和活动化设计,照顾到学生的经验积累,实用性强,安排了交流和评价的内容,评价形式适合儿童心理,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评价理念。针对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的研究和教学,谈一谈我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 引导自主参与,培养探究能力。
  青岛版《科学》教材具有探究性,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扩大学生科学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帮助和指导。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我在教学中针对教材进行了大胆改革。例如在教学《跷跷板》一课时,设计玩跷跷板时,我就放开了,引导学生到操场上去玩跷跷板。我让学生明确玩的要求后,尽情地玩,但别忘了把发现一会告诉大家。然后将他们带入操场,学生分组玩跷跷板,学生们通过亲身探究,发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探究后发现的问题:
  秦海说:“我们组发现了,钟君很胖,陈波很小很瘦,没想到陈波竟然把钟君给跷起来了。”
  李浩说:“我们组发现了,起先 ,我跷不起钟华,但后来我又把钟华给跷起来了,原来钟华是往里坐了坐。”
  王涛说:“我们组发现了,我和郑静一上去,跷跷板竟然平了。”
  这时,我对同学们的发现,及时鼓励表扬,适时引导,像王涛和郑静这种谁也跷不起谁的平了的现象,就叫做平衡。
  通过自主参与活动,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 突出主体地位,培养合作能力。
  青岛版《科学》教材既是引导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材料,又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教学的基本思路。在整个教学过程,我注重与学生平等对话,将自己摆在一个参与者的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灯泡亮了》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分组拆开手电筒,它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各部件起什么作用?然后分组探究手电筒发光的秘密,引导学生分组设计实验,连接电路,让一个小电珠、两个小电珠分别亮起来。学生合作探究,实验做得很成功,还画出了各种形式的电路图,并且争着带着实验材料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实验成果,介绍实验现象,过后其他小组可以补充订正。使学生明白了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包括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等四部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电路知识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每一组的方案和活动的实施,与全班的通力合作是分不开的。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感,分享到合作的欢乐。
三、 注重生活经验,培养科学素质。
  青岛版《科学》教材以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发展为主线,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兴趣和发展需要,使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把从生活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中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教学《饮食与健康》一课时,我关切地问学生:“你平时的饮食习惯是怎样的?你认为一日三餐应该吃些什么?小小营养师对一日三餐的设计合理吗? 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饮食习惯带进课堂,与大家交流,发现不合理处,及时调整,使学生走进日常生活,体现了生活中有科学,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评价方式多样,有效促进求知
  青岛版《科学》教材的评价,既评价了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评价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进步。例如在教学《玩镜子》一课时,我运用多种评价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调整自我,以最大的积极性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如下:
师:谁来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关于镜子的知识?
刘童:我知道镜子有方的,有圆的,有心形的。
秦清:镜子大部分是玻璃的,古时候的镜子是铜的。
师:秦清的回答怎么样?
齐声回答:她的声音很响亮,我们很佩服她懂得这么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秦清:我是通过看书知道的。
师:你真棒,大家应该向他学习。
钟梦:我还知道镜子的表面有平的,有凸的,有凹的。
师:你观察得非常仔细。
  再如我在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时,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袋,收集、展示学生学习结果。如小制作风筝,动植物标本,观察小日记等,来把握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轨迹,以此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科学中受到美的熏陶,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
五、充足的材料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条件。
  青岛版《科学》教材每一课的第一大模块,都是活动准备,有利于让学生在课前能带着问题搜集、准备材料,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动起来。学生有了材料,才能亲自进行科学学习的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有趣的磁铁》一课时,我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好一块磁铁、铝片、铁钉、曲别针、大头针、纸片、塑料棒、泡沫塑料、小车等,我自己也准备了条形磁铁、环形磁铁、蹄形磁铁、水槽等。由于材料准备充足,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现出空前的创造性。在玩磁铁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磁铁的性质,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下:
  秦斌:我把磁铁用线吊起来,发现了磁铁一端指北,一端指南。
秦杰:我把磁铁放到水里的泡沫塑料上,磁铁也是一端指北,一端指南。
  王平:我发现磁铁能吸铁的东西,不能吸铝片等。
  郑华:我把两块磁铁分别放到两辆小车上,发现小车分开了。
  ……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磁铁的这么多秘密,我为你们的发现而自豪!
  学生通过多样性的可选材料的操作,获得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利用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努力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始终贯彻“以探究为核心,以活动为主线”的课改精神,在探究活动中,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就能达到培养科学素质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