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阅读教学常用方法之思考
【作者】 姜志艳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代市镇长五小学校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很多,哪些方法常用而又有效果是我们日常教学必须要作深究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克弊扬长”,为提高教学效果而找到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常用方法
【正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重头戏,一直是语文界众多仁人志士探讨的主要话题,拓展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其关键词。在传统与新理念的碰撞中,传统方法并未被“一杆子打死”,反而得到了“拿来”与创新。今天我们再次谈及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我认为那些方法虽是传统所留,但历练数载的“常用”,必然具有它自身优势,只是我们没有很好地“克弊扬长”或没有找到新的结合点,使常用方法衍生出了负面因素而已。所以,我的观点,我们完全可以用新理念把传统教学方法进行重组、优化,使之更符合新时期下的师生教与学使用。下面,是我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及的观点与体会。
一、煽情激趣法
煽情激趣虽然不能直接说是阅读教学方法,但对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却有非常重要作用,是学生热爱语文,进入悦读的精神动力。有经验的老师都很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当然,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运用语言、动作、插图、实物都可,甚至让学生思维也能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板书课题之后,让学生了解“亲人”一词的本意后,提问:“在课文中,‘亲人’指谁呢?”当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是: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时,教师顺水推舟提问:“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可以称为亲人?”问题一提出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看出,这样的激趣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而且教学效果也是显著的。
二、直奔主题法
直奔主题是语文传统教学的常用方法,没有运用这种方法教学的语文教师可能没有。运用这种方法大多有这样特征,就是课文中明显具有中心句或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抓住了这些句子,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或主题。所以,很多教师乐于运用。比如《草船借箭》这一课,它有明显的中心句。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大意后,就可以要求学生找出中心句,然后再看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写的,即为什么说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比不上他?带着这个问题,再仔细阅读课文,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最后教师再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学生不仅理解快捷,而且思维条理清楚,可以有效地分析人物形象和课文主旨,掌握由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
这一方法,在新课标精神视野下得到拓展与创新,很多教师并不直接找中心句或过渡句,而是找与课文主题有关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词汇或符号进行,通过理解词汇或符号来达到理解课文主题的目的。例如,有教师在执教《穷人》这一课时,引导学生直接找到文中的问号、叹号和省略号。因为这一课中,特别是第九、十自然段频繁出现,甚至连用这样的符号,可看出作者在表达上的“匠心独运”。而该教师能抓住这个突破口,引导学生理解桑娜复杂矛盾心情也可说是“别具匠心”。该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受、琢磨这些与文章思想内容有密切关系的符号时,让学生体会到了:问号的运用──表现桑娜的疑虑重重:桑娜有5个孩子,过着“勉强填饱肚子”的生活,现在又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回家,自己的行为,似乎连她自己也不理解,对丈夫回来会怎么做,更是感到惶惑。一连串的问号正是为了体现她内心的重重疑虑。省略号的运用──表示桑娜的话意犹未尽,内心充满矛盾:这两个自然段中的引文都是桑娜的内心自白。引文中的很多省略号表示她想了很多,除了字面上已经说出的以外,还有很多想说而没有说出、难以说出的话。桑娜的话不全说出来,还可以启发读者去想象。叹号的运用──表示桑娜种种强烈感情:桑娜虽然担心丈夫回来责怪她,但又急切盼望他早点回来。“还没来!”“没有人!”表现了她的盼望和风雨夜惊恐失望的强烈感情;“他会揍我的!”“揍我一顿更好!”表达了她义无反顾的强烈感情。
三、课题分析法
题目是走进课文的绿色通道,是文章的眼睛,我们往往能够透过这双“眼睛”窥视到文章思路、中心和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解题入手,借助题目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新课标精神指引下,它已经被细化,又分为多种,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从课题重点词语入手,抓住文章关键。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往往暗示着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教师可以从课题重点词语入手,抓住文章关键,直奔中心,以主带次,进行阅读教学。例如学习课文《神秘的小坦克》,教师可这样指导学生自学:题目里哪一个是重点词语?课文中从哪里写出了小坦克的“神秘”?你能揭开它“神秘”之谜吗?②从题目特点入手,猜想文章中心和内容。如教学《将相和》时,可提问“将”指谁?“相”又指谁?他们怎样由不和到和的?③从分析题目每个词的含义入手,指导学生阅读。例如教学《最佳的路径》,引导学生理解“径”、“路径”、“最佳”等词语。
运用课题分析法进行阅读教学既是传统常用方法,也是新课改中的常用之策。不过,单独采用较少了,常常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如果用得好,同样能起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提供学习课文的线索,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重点讲读法
现行教材,为提高学生阅读量,达到阅读要求,所选用的课文常常篇幅较长。学生朗读一遍就需花大量时间,而语文又必须拿时间让学生反复读。所以,既经济又适用的教学法最好就选用重点讲读法,这样才能把教师的讲与学生的读很好地结合进行。当然,重点讲读法不是逐段地讲解,而是根据具体文章的需要,抓住几个重点,引导学生循着事件线索学课文,理解课文,次要内容则暂时跳跃过去。这一教法常运用在情节曲折、迂回的文章中,它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清晰流畅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开国大典》这一课时,可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胳:典礼前、典礼中、典礼后,然后只抓住三个“点”进行自学讨论:①典礼开始前抓住了哪些人来描写?②典礼开始中分别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③典礼结束后做什么?学生读议后,再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就能明白课文内容,并且能够明白课文的中心思想。
其实,语文阅读教学的常用方法还有很多,恕我不能一一赘述。不过,我要表达的就是现行阅读教学不能“一法到底”,而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要结合具体内容和具体学情创新运用。只有这样,学生阅读学习兴趣才会更浓,更有积极性学语文。
参考文献:
[1]周旭生,让新课标下语文课堂充满动感[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4。
[2]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中国教育报》,2007.5。
[3]黄亢美,阅读教学要念好“三字经”[J]﹒小学语文教学通讯,2005.11。
[4]叶敬斗,对小语教学“浮华”现象思考[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5。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重头戏,一直是语文界众多仁人志士探讨的主要话题,拓展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是其关键词。在传统与新理念的碰撞中,传统方法并未被“一杆子打死”,反而得到了“拿来”与创新。今天我们再次谈及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我认为那些方法虽是传统所留,但历练数载的“常用”,必然具有它自身优势,只是我们没有很好地“克弊扬长”或没有找到新的结合点,使常用方法衍生出了负面因素而已。所以,我的观点,我们完全可以用新理念把传统教学方法进行重组、优化,使之更符合新时期下的师生教与学使用。下面,是我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及的观点与体会。
一、煽情激趣法
煽情激趣虽然不能直接说是阅读教学方法,但对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却有非常重要作用,是学生热爱语文,进入悦读的精神动力。有经验的老师都很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当然,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运用语言、动作、插图、实物都可,甚至让学生思维也能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板书课题之后,让学生了解“亲人”一词的本意后,提问:“在课文中,‘亲人’指谁呢?”当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是: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时,教师顺水推舟提问:“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可以称为亲人?”问题一提出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看出,这样的激趣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是大有裨益的,而且教学效果也是显著的。
二、直奔主题法
直奔主题是语文传统教学的常用方法,没有运用这种方法教学的语文教师可能没有。运用这种方法大多有这样特征,就是课文中明显具有中心句或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抓住了这些句子,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或主题。所以,很多教师乐于运用。比如《草船借箭》这一课,它有明显的中心句。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大意后,就可以要求学生找出中心句,然后再看课文是如何围绕中心写的,即为什么说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比不上他?带着这个问题,再仔细阅读课文,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最后教师再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这样,学生不仅理解快捷,而且思维条理清楚,可以有效地分析人物形象和课文主旨,掌握由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
这一方法,在新课标精神视野下得到拓展与创新,很多教师并不直接找中心句或过渡句,而是找与课文主题有关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词汇或符号进行,通过理解词汇或符号来达到理解课文主题的目的。例如,有教师在执教《穷人》这一课时,引导学生直接找到文中的问号、叹号和省略号。因为这一课中,特别是第九、十自然段频繁出现,甚至连用这样的符号,可看出作者在表达上的“匠心独运”。而该教师能抓住这个突破口,引导学生理解桑娜复杂矛盾心情也可说是“别具匠心”。该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受、琢磨这些与文章思想内容有密切关系的符号时,让学生体会到了:问号的运用──表现桑娜的疑虑重重:桑娜有5个孩子,过着“勉强填饱肚子”的生活,现在又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回家,自己的行为,似乎连她自己也不理解,对丈夫回来会怎么做,更是感到惶惑。一连串的问号正是为了体现她内心的重重疑虑。省略号的运用──表示桑娜的话意犹未尽,内心充满矛盾:这两个自然段中的引文都是桑娜的内心自白。引文中的很多省略号表示她想了很多,除了字面上已经说出的以外,还有很多想说而没有说出、难以说出的话。桑娜的话不全说出来,还可以启发读者去想象。叹号的运用──表示桑娜种种强烈感情:桑娜虽然担心丈夫回来责怪她,但又急切盼望他早点回来。“还没来!”“没有人!”表现了她的盼望和风雨夜惊恐失望的强烈感情;“他会揍我的!”“揍我一顿更好!”表达了她义无反顾的强烈感情。
三、课题分析法
题目是走进课文的绿色通道,是文章的眼睛,我们往往能够透过这双“眼睛”窥视到文章思路、中心和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解题入手,借助题目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新课标精神指引下,它已经被细化,又分为多种,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从课题重点词语入手,抓住文章关键。题目中的重点词语往往暗示着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教师可以从课题重点词语入手,抓住文章关键,直奔中心,以主带次,进行阅读教学。例如学习课文《神秘的小坦克》,教师可这样指导学生自学:题目里哪一个是重点词语?课文中从哪里写出了小坦克的“神秘”?你能揭开它“神秘”之谜吗?②从题目特点入手,猜想文章中心和内容。如教学《将相和》时,可提问“将”指谁?“相”又指谁?他们怎样由不和到和的?③从分析题目每个词的含义入手,指导学生阅读。例如教学《最佳的路径》,引导学生理解“径”、“路径”、“最佳”等词语。
运用课题分析法进行阅读教学既是传统常用方法,也是新课改中的常用之策。不过,单独采用较少了,常常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如果用得好,同样能起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提供学习课文的线索,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重点讲读法
现行教材,为提高学生阅读量,达到阅读要求,所选用的课文常常篇幅较长。学生朗读一遍就需花大量时间,而语文又必须拿时间让学生反复读。所以,既经济又适用的教学法最好就选用重点讲读法,这样才能把教师的讲与学生的读很好地结合进行。当然,重点讲读法不是逐段地讲解,而是根据具体文章的需要,抓住几个重点,引导学生循着事件线索学课文,理解课文,次要内容则暂时跳跃过去。这一教法常运用在情节曲折、迂回的文章中,它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清晰流畅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开国大典》这一课时,可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胳:典礼前、典礼中、典礼后,然后只抓住三个“点”进行自学讨论:①典礼开始前抓住了哪些人来描写?②典礼开始中分别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③典礼结束后做什么?学生读议后,再通过教师点拨,学生就能明白课文内容,并且能够明白课文的中心思想。
其实,语文阅读教学的常用方法还有很多,恕我不能一一赘述。不过,我要表达的就是现行阅读教学不能“一法到底”,而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要结合具体内容和具体学情创新运用。只有这样,学生阅读学习兴趣才会更浓,更有积极性学语文。
参考文献:
[1]周旭生,让新课标下语文课堂充满动感[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4。
[2]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中国教育报》,2007.5。
[3]黄亢美,阅读教学要念好“三字经”[J]﹒小学语文教学通讯,2005.11。
[4]叶敬斗,对小语教学“浮华”现象思考[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