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情境贯穿于数学课堂的每一环节     

【作者】 游艳莹

【机构】  四川省广安实验学校

【摘要】运用情境教学作用巨大,是学生学习的良好平台,我们应把情境贯穿于数学课堂的每一环节。
【关键词】初中数学 情境 创设 贯穿
【正文】
  情境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事件,也称活动。近年来,在新课改呼声浪潮中,情境被广泛用于各个课堂,初中数学便是其中之一。而且还用在了教学的各个流程环节,担负着不同使命,为煽情激趣、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我以让情境贯穿于数学课堂的每一环节为题表达我的实践与观点。
  一、新课引入时,以营造气氛为目的创设情境????
  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先声夺人是很多优秀教师在新课导入、组织教学时的共同心声,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此环节的情境创设就是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能把学习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为新课教学作人脉准备。      
  (一)创设故事性情境
  数学发展源远流长,留下来许多趣味动人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史实,这些故事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还能励志激情,是我们组织教学的良好资源。如果我们运用得好,就能建成“一个良好的开端”,引领学生完成一次愉快的学习之旅。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一节时,我用多媒体出示有关金字塔的图片并设问:“你知道金字塔有多高吗?”接着讲解泰勒斯巧测金字塔的高度的数学史实。泰勒斯在金字塔的旁边竖立一条木柱,当木柱的影子的长度和木柱的长度相等时,只要测量金字塔的影子的长度,便可得出金字塔的高。你能解释这个方法吗?故事讲完了,学生们正沉浸在故事之中。教师问:“谁能说出泰勒斯是如何测出塔高的?”学生们面面相视,回答不出。教师告诉学生:“下面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就能帮助你回答这个问题了。”从鲜为人知的著名数学家泰勒斯测金字塔的方法引入本课,能迅速集中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挖掘数学知识,巧妙的设问恰好找准了学生的知识生长点。这样很自然就把学生引入到生机盎然的学习情境中去。
  每个人都爱听故事,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能使数学课堂充满情趣,使学生感到新奇愉快,从而达到学习活动的最佳状态。运用故事导入就好比给学生注入了兴趣的活力,能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创设趣味性情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的极是,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主体不能完全投入其中,思维参与也不能与教学同步,学习效果自然可能一折再折。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我们要把精心放在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上来,让学生有兴致地带着问题去开启学习之路。例如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一课里,三者都是用来代表一组数据的,它们之间没有固定的大小关系,选择哪一个来代表一组数据更为合适呢?在本课的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商品出售”的小品情境:商品五元一件,某人进去买好后,付的金额却是十元,于是引来一段争议。这个五元是指这些商品的什么呢?带着疑问,让学生理解“5”可代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我们知道,小品作为一种特殊的表演形式,深受所有学生的喜欢。把小品形式引入数学课堂,不仅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生动地再现了数学内容,使学生兴味盎然地加入对数学知识的再认识过程。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趣味情境,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枯燥乏味的消极状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从“枯燥学习”转变为“快乐学习”,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二、新知教学时,以指导实践为目的创设情境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后者对发展能力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展示知识背景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充分经历获取知识的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探究性情境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能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性认识,进而不断地比较、分析、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利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达,学生就会有所体验,有所收获。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一节概念课。要求学生认识圆柱、棱柱、圆锥、棱锥、棱台等立体图形,要求学生能对生活中的物体抽象为一些立体图形,学生对这节课普遍不太喜欢,教学效果也不太好。于是我调整了教学思路:从学生喜欢的积木开始让学生自已搭模型,并对做好的模型按自己的方式进行分类。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亲身经历、合作交流, 在探究中发展数学思考,远比教师口口相授所能及的,也不是什么教学法所能代替的。
  (二)创设冲突性情境
  学贵有疑。朱熹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为此,他教导我们:“读书者无疑须教有疑。”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让学生能发现问题,带着疑问学习呢?实践证明,运用悬念,造成学生认知冲突是良好一策。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时,要求学生探究通过平移变换,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变化特点。在顶点发生变化时,学生探究得出:“上加下减常数项,左加右减自变量”后,我接着引导:“抛物线的解析式是一般情况下是否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呢?”而通过步步相关的巧妙提问诱导,创设悬念情境,引导学生有效的进行数学思考,从而得出结论,获得学习成功。在这过程中,学生主体得到了思维锻炼,兴趣得到激发,学习效果得以提高。
  三、总结梳理时,以巩固运用为目的创设情境
  总结梳理接近课堂教学尾声,是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运用,内化为能力的实践阶段。这一环节的情境创设应着重为此目的服务。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高度概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用它解决生活问题,反哺生活。所以,我们应尽可能打通数学与生活的通道,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生活中去。如在学习了 “过三点的圆”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有一块圆形玻璃镜不小心被碰碎了,要怎么样才能到镜店配一块合适的镜子呢?学生想知道答案,于是他们将问题逐步展开,结果发现将此问题转化为“确定圆”的问题,即只要带一块有边缘的碎块到镜店就能配一块合适的镜子。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景,能够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象这样,实施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从数学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示范。
  (二)创设操作性情境
  有这样一句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动手的价值。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置鲜明、有趣的操作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学数学、做数学。例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与解直角三角形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学校每周一早上都要举行升旗仪式。旗杆那么细长,你能测出它的高度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怎样测旗杆的高。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吗?能不能利用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或投影的有关知识测量旗杆的高度?大家先集中讨论方案,再分散实际操作。通过这种情境,既具有生活性,又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良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兆德,魏书生教育方法100例,辽宁教育出版社,1985年。
  【2】蒋春英,悬念与问题情境,《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
  【3】关文信、耿淑贤,《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