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课堂教学的臂膀—学 具

【作者】 刘建军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朱刘街道九级小学

【摘要】教师要利用现有条件,努力挖掘潜力,充分发挥挂图、卡片、木棒常规教学仪器及自制教具的直观作用,让它们成为课堂的道具,以便于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具 操作能力
【正文】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现有条件,努力挖掘潜力,充分发挥挂图、卡片、木棒常规教学仪器及自制教具的直观作用,让它们成为课堂的道具,以便于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探索,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优化课堂教学。
   一、利用学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生的思维基本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他们具有喜欢自己动手摆弄,尝试的心理特点,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既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能促进学生把外界的运动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教学中尽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课堂上安排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活动,使学生在操作观察中主动动手、动眼、动脑、动口,促进多种感官参加,相互配合,提高感知效果,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玩分小棒的游戏。让学生都拿出8根小棒,把它分成两堆,怎么分都行,等学生把自己的小棒分成两堆后,汇报自己分法,教师按照学生的汇报在黑板上画出分法:
   
    (A)          (B)           (C)           (D)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在这四种分法中有一种分法与其它三种分法不同的,谁能把它找出来?”学生看到自己的分法,纷纷回答,结果选择(D)种分法的学生会超过60%。再让他们说出理由,最后教师总结出:“8根小棒分成两堆,每堆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分铅笔、分练习本……等实践活动。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分小棒、分铅笔、分本子……的活动中,并在这些实践中很自然地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
   二、利用学具促进学生的探究意识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有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创设条件,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参与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动脑、动手、动口自主探究知识,形成有“猜测设疑—操作探究—发现新知”这一规律,运用这一规律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学具进行操作探究,让学生全心的参与,使学生的探究过程更合理,发现问题更准确。
   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课前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体形状的容器和沙子;在课堂上教师提出要求,在已经会计算圆柱体体积的基础上,通过玩沙子找出怎样计算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可适当提醒学生注意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生学生一遍遍的把沙子到来到去,很快发现:圆锥体的体积大约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和思考,在独立得出结论的同时,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而这种体验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最好的动力。
   三、利用学具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小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有具体到抽象。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教学要求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难懂的道理,通过直观形象的具体操作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9加2时,先让学生拿出小棒,放在桌子的左边,再拿2根小棒放在桌子的右边,教师提问:“现在桌子上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请同学们数一数。”孩子们的小手迅速忙了起来。
   等学生找到答案后汇报结果。“一共11根。”教师接着让学生烁烁是怎样想出来的,学生纷纷抢着把自己的操作过程说出来。
   “我数完左边的9根,又接着数右边的2根,一共是11根。”
   “我把右边的两根拿到左边,再一根一根地数,一共也是11根。”
   “左边有9根,从右边拿1根放在左边就是10根,10根加上右边剩下的1根就是11根。”
   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哪种方法最好,大多数同学会认为方法(三)最好,教师一边把摆在右边的1根小棒拿到左边一边问:“拿右边的一根放到左边也就是把2分成了几和几?”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把2分成1和1。”然后让说出动手操作过程的同时,教师写出9+2=11的算式,并告诉学生这种方法就是凑十法。实践证明,利用摆小棒帮助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开始有了凑十法的意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方法的迁移,抽象出计算过程。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学具,在课堂上发挥道具的作用,开展数学实践操作活动,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优化了数学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数学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