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语文味弥漫于说明文的课堂中
【作者】 罗翠华
【机构】 福建省宁化县东风小学
【摘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占一定比例的说明文,也称常识性课文。说明文一般是介绍说明性的文字,教师很难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教学中常常是了无生趣,语文味丢失。说明文就成了“匆匆过客”,与学生“擦肩而过”,无法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学生也无法产生学习的兴趣。怎样把握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说明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内容的理解和过分重视方法的概念化” 的现状得以改观?本文立足语文课的本质,对如何引导学生读出语文味,品出语文味,练出语文味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实践,力求让说明文教学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还原其语文本色。【关键词】说明文教学 浓郁 语文味
【正文】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教学应该立足于“语文”特色,重视人文性、思想性、工具性的和谐统一。语言应与文章的思想灵魂统一起来。缺失了语言的品味,就丢掉了文学的追求与语文的真味。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说明文。在说明文教学中许多老师认为说明类的课文在“语文味”方面存在不足。许多教师在教学此类文章时,往往只注重相关知识的教学,而语文本位目标却严重失落。所以,不能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不能引发学生围绕其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更好的延伸阅读,不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也就不能突出“语文味”。说明文如何教出“语文味”?在教学中如何设计体现“语文味”的过程?下面,我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读出语文味
重书声琅琅,读出个性情感。读在整个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中教学“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这句话时,我引导学生三读:一读,读出对重点词语“和蔼可亲”的感悟;二读,读出对比喻、拟人等说明方法的领会欣赏;三读,读出对地球母亲的热爱。丝丝入扣,层层递进。学生在充分的读中体会思想情感,升华感悟;在充分的读中,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韵, 从而增强学生阅读意识, 语文素养得到培养。
二、品出语文味
表达严密,条理清楚是说明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因为“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
1、 品遣词造句。
一个语言推敲、体悟、内省的言语实践过程,是学生语感培育的学习活动过程。说明文以说明介绍事物为主,语言准确,包括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和性质等的词句,都必须准确无误。因此,教学时要抓住这些词语进行咀嚼、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教师如若不点拨,学生往往会忽视。如《蟋蟀的住宅》一课,“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大多”是指大多数昆虫,而非全部昆虫。像这样的词《松鼠》一文中也有很多: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尾巴老是翘起来;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等;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教学中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对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大有好处。
2、 品布局谋局。
说明文的布局谋篇很丰富: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等关键句子,可以较快地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例如,《秦兵马俑》中抓住“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个中心句(也是过渡句),学生就能较快地知道课文是分两大部分来写的。这样的训练,不仅是有条理表达方法的渗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品文体内容。
文体不同,写作方法也不同;文体相同,表达上也会有所侧重。通过品析不同的文体或者相同文体不同的文章,能使学生对说明文的表达特点、写作方法与文体特征更加清晰。说明文教学的品更多的是遣词造句与布局谋局的品。除此,还可以是同题材说明文的品。如将《松鼠》与《鲸》一起品,引导学生在品悟中认识《鲸》和《松鼠》的不同之处:《鲸》侧重于形体特点与生活习性;《松鼠》则侧重于松鼠的外貌、性格、行动;《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松鼠》则采用比喻、拟人的表达手法;《鲸》的语言精练平实,《松鼠》的语言则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
4、.培养学生的梳理、概括能力。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比较清晰,是对学生进行梳理概括能力训练的好资源。阅读说明文同阅读其它文体一样,必须按合理的阅读过程来读懂原文,要做到这一点,理清文章的条理、明确说明的顺序就尤为重要。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时,要考虑到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要求:中年级段,一般对于段落的划分不做要求,教师可以减缓坡度,适当地引领,有时候教师要善于“搭桥”,为学生提供一定“技术支持”。比如,教师理出自然段之间的组合,让学生思考这一部分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或者教师说出相关的段落内容,让学生梳理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适合联系在一起。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梳理文章的脉络。
三、练出语文味
阅读是吸收和表达相统一的过程。阅读教学既要重视吸收,也要重视表达;既要照顾认知,又要照顾实践,完成“意化”和“物化”的双重转化。
1、 感悟中鉴赏。
说明文也可以进行语言鉴赏。笔者认为这主要表现在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与严密性上。说明文用词非常准确,如《花钟》一课,指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细细揣摩、细细品味,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对个性化表达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又提高了对语言的鉴赏能力。
2、 积累中丰厚。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习得语言的主阵地,说明文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存储。说明文中有较多的典型语段与句群,值得学生借鉴、模仿。借鉴、模仿的关键是积累――摘抄与背诵。譬如摘抄或者背诵《太阳》中的“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这一段,学生就会在摘抄、背诵中,进一步了解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抓住典型的语段句子,可以是一句话或者几句话,也可以是一段或者几段等,还可以依据学生原有的学习水平进行因人而异的摘抄背诵。这种积累不仅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还能丰厚学生的语言表达,为语言的运用作准备。
总之,抓好“读”“品”“练”三字,说明文就不难上出语文味。因此,教师要始终有着强烈的“语文味意识”,以“语文”的方式去挖掘说明文中蕴含的语文因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品读着说明文的语言文字表达艺术,关注着文本的表达方式,强化着语言实践活动。这样,说明文教学中浓浓的语文味也就弥漫于课堂了!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教学应该立足于“语文”特色,重视人文性、思想性、工具性的和谐统一。语言应与文章的思想灵魂统一起来。缺失了语言的品味,就丢掉了文学的追求与语文的真味。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说明文。在说明文教学中许多老师认为说明类的课文在“语文味”方面存在不足。许多教师在教学此类文章时,往往只注重相关知识的教学,而语文本位目标却严重失落。所以,不能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不能引发学生围绕其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更好的延伸阅读,不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也就不能突出“语文味”。说明文如何教出“语文味”?在教学中如何设计体现“语文味”的过程?下面,我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读出语文味
重书声琅琅,读出个性情感。读在整个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容小视的地位。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中教学“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这句话时,我引导学生三读:一读,读出对重点词语“和蔼可亲”的感悟;二读,读出对比喻、拟人等说明方法的领会欣赏;三读,读出对地球母亲的热爱。丝丝入扣,层层递进。学生在充分的读中体会思想情感,升华感悟;在充分的读中,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韵, 从而增强学生阅读意识, 语文素养得到培养。
二、品出语文味
表达严密,条理清楚是说明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因为“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
1、 品遣词造句。
一个语言推敲、体悟、内省的言语实践过程,是学生语感培育的学习活动过程。说明文以说明介绍事物为主,语言准确,包括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和性质等的词句,都必须准确无误。因此,教学时要抓住这些词语进行咀嚼、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教师如若不点拨,学生往往会忽视。如《蟋蟀的住宅》一课,“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大多”是指大多数昆虫,而非全部昆虫。像这样的词《松鼠》一文中也有很多: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尾巴老是翘起来;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等;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叉的地方。教学中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对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大有好处。
2、 品布局谋局。
说明文的布局谋篇很丰富: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等关键句子,可以较快地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例如,《秦兵马俑》中抓住“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个中心句(也是过渡句),学生就能较快地知道课文是分两大部分来写的。这样的训练,不仅是有条理表达方法的渗透,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品文体内容。
文体不同,写作方法也不同;文体相同,表达上也会有所侧重。通过品析不同的文体或者相同文体不同的文章,能使学生对说明文的表达特点、写作方法与文体特征更加清晰。说明文教学的品更多的是遣词造句与布局谋局的品。除此,还可以是同题材说明文的品。如将《松鼠》与《鲸》一起品,引导学生在品悟中认识《鲸》和《松鼠》的不同之处:《鲸》侧重于形体特点与生活习性;《松鼠》则侧重于松鼠的外貌、性格、行动;《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松鼠》则采用比喻、拟人的表达手法;《鲸》的语言精练平实,《松鼠》的语言则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
4、.培养学生的梳理、概括能力。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比较清晰,是对学生进行梳理概括能力训练的好资源。阅读说明文同阅读其它文体一样,必须按合理的阅读过程来读懂原文,要做到这一点,理清文章的条理、明确说明的顺序就尤为重要。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时,要考虑到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要求:中年级段,一般对于段落的划分不做要求,教师可以减缓坡度,适当地引领,有时候教师要善于“搭桥”,为学生提供一定“技术支持”。比如,教师理出自然段之间的组合,让学生思考这一部分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或者教师说出相关的段落内容,让学生梳理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适合联系在一起。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梳理文章的脉络。
三、练出语文味
阅读是吸收和表达相统一的过程。阅读教学既要重视吸收,也要重视表达;既要照顾认知,又要照顾实践,完成“意化”和“物化”的双重转化。
1、 感悟中鉴赏。
说明文也可以进行语言鉴赏。笔者认为这主要表现在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与严密性上。说明文用词非常准确,如《花钟》一课,指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细细揣摩、细细品味,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对个性化表达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又提高了对语言的鉴赏能力。
2、 积累中丰厚。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习得语言的主阵地,说明文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存储。说明文中有较多的典型语段与句群,值得学生借鉴、模仿。借鉴、模仿的关键是积累――摘抄与背诵。譬如摘抄或者背诵《太阳》中的“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这一段,学生就会在摘抄、背诵中,进一步了解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累,抓住典型的语段句子,可以是一句话或者几句话,也可以是一段或者几段等,还可以依据学生原有的学习水平进行因人而异的摘抄背诵。这种积累不仅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还能丰厚学生的语言表达,为语言的运用作准备。
总之,抓好“读”“品”“练”三字,说明文就不难上出语文味。因此,教师要始终有着强烈的“语文味意识”,以“语文”的方式去挖掘说明文中蕴含的语文因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品读着说明文的语言文字表达艺术,关注着文本的表达方式,强化着语言实践活动。这样,说明文教学中浓浓的语文味也就弥漫于课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