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   

【作者】 李良蓉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代市镇长五小学校

【摘要】实际教学中,个别教师由于对情境教学法的认识还有些“出入”,导致“为情境而情境”的现象还时常出现,课堂华而不实,有效性打折。情境教学法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运用,才能“既华而又实”,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 情境教学法 运用
【正文】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推进中获得的一项实践成果,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事件,从激发学生有效参与兴趣的目的出发,让学生在体验活动快乐的同时学得知识、习得能力,获得思维培养。初中数学作为新课改的重要学科,运用情境法已是数学教育人的共同心声。但在实际教学中,个别教师由于对情境教学法的认识还有些“出入”,导致“为情境而情境”的现象还时常出现,课堂华而不实,有效性打折。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为此,我用实践谈谈自身教学体会,望能给你一丝触动。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源于生活的需要,如果学生数学学习中,遇到了与学生现实生活紧紧相联的数学问题,就会感到数学的有用。如果让这有用数学又解决了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自然就会感到数学的有趣,从而兴趣倍增。因此,我们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把数学知识用生活问题给以包装,创设出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生活数学的同时,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例如,当教学优选方案中的方程应用题时,我设计了如下一题:“老师要去购物,甲商店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店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店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抛出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各抒己见,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既巩固了两个变量间关系,又受到了优化思想的熏陶,体验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对生活的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初中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动手操作仍然能帮助学生发展思维。因此,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学数学在初中教学中仍有很大“教学市场”和研究空间。特别是在几何教学中,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处于低水平中,还需要一定的形象介质来辅助思维过程。如开展动手式的探究式学习,学生就能在一拼、一剪、一折、一拆当中变换数学形式和内容,获得思维培养。例如,当讲“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时先让学生亲自动手,用硬纸剪出两个三角形,并使其中两条边与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然后再把这两个纸三角形重合在一起,由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得: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满足什么条件?这样很快就总结出了结论。由此可见,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数学,就能很快找到结论,发现数学“真理”。而且,这种自主探究而得到的知识记忆深刻,也比由教师讲解而获得的知识更能灵活运用。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源于疑。学生质疑能力不是生而俱有,是教师有意识地教学行为引触,在多次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创设问题情境,其目的就是打破学生思维“平衡”,造成“似曾相识”的认知命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在判断左右为难中去积极探索,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动力。当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手自然想去探究、脑自然想去思考。例如,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请同学们试先量一量自己准备好的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告诉我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我迅速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同学们都感到很惊讶!为什么老师能很快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呢?通过观察他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我问他们是不是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他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我说这只不过是你们的一个猜想,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学具来验证你的猜想。于是,同学们都积极的行动起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全心地投入探索问题的答案中。经学生努力探索后,教师加以引导,使问题得到解决。如此,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数学意识,发展了创新思维。
  另外,我必须还说明一点,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我们不能随意而为,要遵守几个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这是我们创设情境的首要要求,也就是说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探究结论的兴趣,调动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
  (二)问题性原则。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学生探究的方向与动力源泉。学生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建构新知,老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学生熟悉或感兴趣,与学习新知紧密相关的情境,利于学生提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三)启发性原则。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元认知,引发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
  (四)开展性原则。作为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
  (五)整体性原则。情意是教学的一系列事件,作为一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都要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因此,各情境之间不能“各吹各的调”,要服从整体考虑,最好一个大情境衍生几个小情境,让学生始终围绕某个目的进行。
  总之,情境教学法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要认真研究和运用。在日常教学中,到底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情境,我们要从目标出发,不能随意而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既感到快乐又能学到知识,获得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华,《创设问题情境 突出科学探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6.3。
  【2】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中国教育报》,2007.5。
  【3】张仪成,科学教学中建构学生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6.7。
  【4】肖爱贞,《科学创设问题情境 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