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用赞美点燃希望
【作者】 高怀勇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声暑天寒。”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受到赞美和鼓励,学生也是一样,赞美学生会使他们更加健康发展,而批评打击的一句话,会让他们变得畏缩犹疑. 作为后进生就更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美。
这一学期,我任教四年级三班的语文课。虽然只给这个班上了几节课,我就已经发现了他的与众不同:课堂上他很安静,静静地坐在那里,手里拿着笔,不停地咬啊咬啊,好像在吃糖,香甜得很。课堂上的任何活动都似乎与他无关,他只是在“听”,在“想”,每次与他对视,我心中总会有一种莫名的酸楚,甚至会为他感到“累”。是啊,一个没有目标没有动力的学生机械地坐在教室里仿佛是一个旁观者, 属于他的只是等待,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有时把最简单的问题留给他,在同学们的窃窃私语和哄笑声中,他茫然地不知所措地站着,他甚至根本不知道同学们笑什么。不知哪个学生大声说:“老师,你不用管他,他连拼音都不会。” 但从他的眼神中我似乎也看到了渴望与期待,期待着有人能帮他一把,渴望能像其他学生一样积极自信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面对这种眼神,作为老师的我责无旁贷,我陷入了沉思……
有一次,课堂检测听写词语,他几乎画了一堆圈,我说:“你把我们听写的词语抄一遍,给老师看,好吗?”没想到,他很快就写完了,而且很正确。我高兴地对他说“写得不错嘛,一笔一划很漂亮”。他冲我笑了笑,显得很羞涩。我能看出他很高兴,大概是难得被老师表扬一次。之后,我再也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只要用心你会做得更好”“态度很好”……有一次我还在全班表扬了他的写字态度认真,当时他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喜悦和自信。从那以后,这位同学的作业再没有乱涂乱画现象,每次作业都很积极认真的完成,虽然与同学们还用很大的距离,但他正在满怀信心的稳步前进,看到他的转变和进步我感到无比欣慰。更令人没想到的是,期末测试,他的语文竟得了“优”,要知道他以前可是很少及格的。我也没有想到赞美的力量居然如此大,连同学们都对他刮目相看了。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让我们永远记住一句话:“凡是赞美办不到的事,批评指责往往更办不到。”作为老师的我们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待那些“后进生”用赞美去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
案例反思
教育学家认为,赞美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能力。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赞美是一种强化手段,是使那些符合某种心愿的行为坚持下去的最好方式。虽然我们也可以对不正确的行为进行批评,但是它的作用远不如对正确做法的肯定。
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 重要的是把学生当做正常的人一样;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不知道是那位名人说的,“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我可以套用这一句名言,“人没有不良品质,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对优秀学生欣赏,几乎每个老师都能作到,但是对差生的欣赏,就几乎没有人认同了。 随着我们的成长,或许我们已经不会为了别人的一句赞美而彻夜不眠,但是我们听到赞美时的美好感觉并不能抹去。在潜意识里,我们都渴望别人的眼睛,渴望别人的赞美。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渴望。由此而及彼,别人也渴望我们的赞美。 让我们不断的发掘每个孩子的优点,真心诚意的去赞美他们,欣赏他们。
赞美能创造奇迹。
聪明与努力,是孩子取得优异成绩的必要因素。作为教师,如何夸赞孩子的这两个因素,是值得推敲的。被过多夸奖聪明的孩子,往往会自然形成一种错觉,某件事我做好了,取得了成功,该归功于自己的聪明;而某件事我做错了,结果是失败,他们也会反思,是我不聪明吗?总夸孩子聪明,他会将这种夸奖当成包袱:误认为只要聪明,任何事都只许成功,不能失败。一旦失败了,就垂头丧气,经不起挫折。我们应主动将往昔对孩子“赞扬性”的教育,刻意转变为“鼓舞性”的赞美。把“你真聪明”转变为“你真努力”,当他单元测验得了第一名,这成功是他努力的结果;而考得不好,应鼓励他:“只要再努力一次,你肯定会成功的……”最后的结论是:“由于你的努力,你终于成功了!”这种转变的结果,会得到出乎意料的奇迹。再遇到什么挫折,他不仅不会垂头丧气,而且还会说:“因为我不够努力,只要再努力一下,就会成功的!”孩子能这样说,不正是教师追求的目标吗?
赞美每一个孩子
孩子只有坦然接受身边同学的长处,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模仿他人的长处,并落实到自己的自觉行为上。教育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别人未必具有,同样,别人具有的长处自己也未必具有。一个人只有坦然接受这样的差异,才能在不断得到赞美并不断赞美别人的过程中,内心真正建立起足够的自信。我们可以平静而由衷地赞美一个孩子的长处,但要避免用贬低其他孩子为代价去赞美,否则,会损伤其他孩子的自尊,导致孩子更加“不接受”被赞美的对象。如果能够由衷地羡慕被表扬的同学,并用该同学受表扬的行为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向他学习,这才是健康的心态,教师表扬的目的,才算是真正达到了。
在学校里,老师赞美孩子,这个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是让孩子看见别人的长处,认识到自己要不断进步。但恰恰也让受到表扬的孩子体会到被欣赏、被羡慕的满足,无形中就会在孩子中产生争先恐后得到老师表扬的心理需求,一旦得不到老师的赞扬,孩子的情绪就会变得很失落,有时甚至会成为心中的阴影。每个孩子都有或多或少的优点,要善于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积极的正面的动机,赞美孩子已经做到的部分。这样,孩子就逐渐学会发现自己的长处,不断积极继续保持。只要孩子对自己有了积极的心理暗示,他的优点就会越来越多,被老师表扬的也越来越多,他也越来越自信,形成良性循环,终于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孩子。只是老师的鼓励要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推动力,而不是成长的依赖症。这就需要教师适度的把握和严谨的操作了。
总之,只要讲究赞美的艺术,适当利用赞美这种“性价比”非常高的教育方式,一定会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希望我们的学生,都在老师不断的赞美中如沐春风,插上飞翔的翅膀!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声暑天寒。”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受到赞美和鼓励,学生也是一样,赞美学生会使他们更加健康发展,而批评打击的一句话,会让他们变得畏缩犹疑. 作为后进生就更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美。
这一学期,我任教四年级三班的语文课。虽然只给这个班上了几节课,我就已经发现了他的与众不同:课堂上他很安静,静静地坐在那里,手里拿着笔,不停地咬啊咬啊,好像在吃糖,香甜得很。课堂上的任何活动都似乎与他无关,他只是在“听”,在“想”,每次与他对视,我心中总会有一种莫名的酸楚,甚至会为他感到“累”。是啊,一个没有目标没有动力的学生机械地坐在教室里仿佛是一个旁观者, 属于他的只是等待,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有时把最简单的问题留给他,在同学们的窃窃私语和哄笑声中,他茫然地不知所措地站着,他甚至根本不知道同学们笑什么。不知哪个学生大声说:“老师,你不用管他,他连拼音都不会。” 但从他的眼神中我似乎也看到了渴望与期待,期待着有人能帮他一把,渴望能像其他学生一样积极自信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面对这种眼神,作为老师的我责无旁贷,我陷入了沉思……
有一次,课堂检测听写词语,他几乎画了一堆圈,我说:“你把我们听写的词语抄一遍,给老师看,好吗?”没想到,他很快就写完了,而且很正确。我高兴地对他说“写得不错嘛,一笔一划很漂亮”。他冲我笑了笑,显得很羞涩。我能看出他很高兴,大概是难得被老师表扬一次。之后,我再也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只要用心你会做得更好”“态度很好”……有一次我还在全班表扬了他的写字态度认真,当时他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喜悦和自信。从那以后,这位同学的作业再没有乱涂乱画现象,每次作业都很积极认真的完成,虽然与同学们还用很大的距离,但他正在满怀信心的稳步前进,看到他的转变和进步我感到无比欣慰。更令人没想到的是,期末测试,他的语文竟得了“优”,要知道他以前可是很少及格的。我也没有想到赞美的力量居然如此大,连同学们都对他刮目相看了。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让我们永远记住一句话:“凡是赞美办不到的事,批评指责往往更办不到。”作为老师的我们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待那些“后进生”用赞美去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
案例反思
教育学家认为,赞美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能力。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赞美是一种强化手段,是使那些符合某种心愿的行为坚持下去的最好方式。虽然我们也可以对不正确的行为进行批评,但是它的作用远不如对正确做法的肯定。
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 重要的是把学生当做正常的人一样;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不知道是那位名人说的,“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我可以套用这一句名言,“人没有不良品质,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对优秀学生欣赏,几乎每个老师都能作到,但是对差生的欣赏,就几乎没有人认同了。 随着我们的成长,或许我们已经不会为了别人的一句赞美而彻夜不眠,但是我们听到赞美时的美好感觉并不能抹去。在潜意识里,我们都渴望别人的眼睛,渴望别人的赞美。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渴望。由此而及彼,别人也渴望我们的赞美。 让我们不断的发掘每个孩子的优点,真心诚意的去赞美他们,欣赏他们。
赞美能创造奇迹。
聪明与努力,是孩子取得优异成绩的必要因素。作为教师,如何夸赞孩子的这两个因素,是值得推敲的。被过多夸奖聪明的孩子,往往会自然形成一种错觉,某件事我做好了,取得了成功,该归功于自己的聪明;而某件事我做错了,结果是失败,他们也会反思,是我不聪明吗?总夸孩子聪明,他会将这种夸奖当成包袱:误认为只要聪明,任何事都只许成功,不能失败。一旦失败了,就垂头丧气,经不起挫折。我们应主动将往昔对孩子“赞扬性”的教育,刻意转变为“鼓舞性”的赞美。把“你真聪明”转变为“你真努力”,当他单元测验得了第一名,这成功是他努力的结果;而考得不好,应鼓励他:“只要再努力一次,你肯定会成功的……”最后的结论是:“由于你的努力,你终于成功了!”这种转变的结果,会得到出乎意料的奇迹。再遇到什么挫折,他不仅不会垂头丧气,而且还会说:“因为我不够努力,只要再努力一下,就会成功的!”孩子能这样说,不正是教师追求的目标吗?
赞美每一个孩子
孩子只有坦然接受身边同学的长处,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模仿他人的长处,并落实到自己的自觉行为上。教育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别人未必具有,同样,别人具有的长处自己也未必具有。一个人只有坦然接受这样的差异,才能在不断得到赞美并不断赞美别人的过程中,内心真正建立起足够的自信。我们可以平静而由衷地赞美一个孩子的长处,但要避免用贬低其他孩子为代价去赞美,否则,会损伤其他孩子的自尊,导致孩子更加“不接受”被赞美的对象。如果能够由衷地羡慕被表扬的同学,并用该同学受表扬的行为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向他学习,这才是健康的心态,教师表扬的目的,才算是真正达到了。
在学校里,老师赞美孩子,这个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是让孩子看见别人的长处,认识到自己要不断进步。但恰恰也让受到表扬的孩子体会到被欣赏、被羡慕的满足,无形中就会在孩子中产生争先恐后得到老师表扬的心理需求,一旦得不到老师的赞扬,孩子的情绪就会变得很失落,有时甚至会成为心中的阴影。每个孩子都有或多或少的优点,要善于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积极的正面的动机,赞美孩子已经做到的部分。这样,孩子就逐渐学会发现自己的长处,不断积极继续保持。只要孩子对自己有了积极的心理暗示,他的优点就会越来越多,被老师表扬的也越来越多,他也越来越自信,形成良性循环,终于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孩子。只是老师的鼓励要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推动力,而不是成长的依赖症。这就需要教师适度的把握和严谨的操作了。
总之,只要讲究赞美的艺术,适当利用赞美这种“性价比”非常高的教育方式,一定会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希望我们的学生,都在老师不断的赞美中如沐春风,插上飞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