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策略的整合
【作者】 康月兰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城南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数学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启迪学习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的良好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学习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促进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生动活泼、自主学习搭建一个新的学习舞台。我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策略整合”的。
一、 借助信息技术,结合儿童认知结构,将知识生活化。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认知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别,因此,课件的设计必须与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相适应。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因此,低年级数学课件的设计采用了栩栩如生的动画设计并配有和谐的音乐,让小学生的情感融入所学的知识中。如:“连加”一节课的课件中是这样设计的:在绿色的草坪上有4只小鸭,一边唱着歌一边欢快的向远处的湖边走,这时后面又跑来2只小鸭,喊着:“请等等我们!”当6只小鸭刚要走时,后面又传来一个声音“请等一等,我也去。”这只小鸭正向他们走来。这时音乐、动画停止,老师问学生:“你们看见了什么?请你把看到的景象用数学知识说一说好吗?”学生已经随着多媒体的演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多媒体中去,所以很容易的说出:草坪上原来有4只小鸭,跑来了2只小鸭,又走来了1只小鸭。老师问: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鸭?怎样列式?学生根据动画片的演示,都能列出:4+2+1的算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连加”的含义及其算法。这种生动的课件,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只有把信息技术与儿童的认知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才能使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才能把数学课堂变得充实、有活力,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二、 借助信息技术,结合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兴趣是调动学生主动性、开发学生智力的钥匙。数学的概念、法则、公式,比较抽象、枯燥。利用多媒体能够向学生提供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信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化静为动,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圆柱体的体积”一课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形象、具体的动态演示:(1)解体,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 ,然后把圆柱解体;(2)拼组,把切割的圆柱拼成已学过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讨论拼成的长方体和与圆柱体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根据已学物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讨论中感知,在比较中归纳。借助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清楚的观察到圆柱体解体、拼组的全过程。学生的注意力被动态的画面所吸引,感到新奇。同时使学生明白了:圆柱切开后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而且分成的扇形越多,就越接近于长方体,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等于高,则能拼成一个正方体,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学生很容易就推出了圆柱的体积公式。这种教学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使难点不难。利用这种静中有动的演示,学生不但掌握了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而且在公式的推导中,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借助信息技术,结合环境的延伸,挖掘学生的潜能。
教育信息化克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使教学环境得到了延伸和扩展,并通过形、声、色的变化和发展,强化画面及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去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8的认识”一节时,设计了这样的课件:屏幕上出现了这样的一组动画,并配有相应的解说:今天是小红的生日,小红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姐姐,正在为她做好吃的生日蛋糕,小红特别高兴,心想‘今天是我的生日,我要帮妈妈干些家务活。’屏幕上出现了一张饭桌,欢乐的音乐响起,小红拿来许多餐具,准备摆放在饭桌上。和谐的音乐配有生动的画面,使学生完全沉醉在欢快和愉悦的气氛中。这时老师提问:小红应该摆放多少套餐具呢?学生马上会想到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姐姐,还有小红共8人,应该摆放8套餐具。这样,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轻轻松松理解了数字8的含义,同时也给学生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思想,使学生对数字8有了深刻的认识。
具有形象化、直观化特点的信息化教学,能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图形、声音、音乐、动画、图像等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以语言描述为主的不足,最大限度的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四、 借助信息技术,结合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数学教学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发现和形成知识的思维过程再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新知识,提高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把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与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相沟通,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首先借助多媒体演示,出事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移动其中的一个三角形,利用旋转、平移画面,将图形多角度转化,拼出几种不同的图形。启发学生: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学生看到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时,及时地讲新旧知识相沟通,发现了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原来的三角形的底和高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然后同学们自己动手抽象概括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很多同学受到了启发,想象出拼成长方形、正方形时的推导方法,同学们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的推导、验证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实践是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能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生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让学生眼、耳、手、脑并用,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启迪学习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的良好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培养学习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促进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生动活泼、自主学习搭建一个新的学习舞台。我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策略整合”的。
一、 借助信息技术,结合儿童认知结构,将知识生活化。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认知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别,因此,课件的设计必须与教学对象的认知特点相适应。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因此,低年级数学课件的设计采用了栩栩如生的动画设计并配有和谐的音乐,让小学生的情感融入所学的知识中。如:“连加”一节课的课件中是这样设计的:在绿色的草坪上有4只小鸭,一边唱着歌一边欢快的向远处的湖边走,这时后面又跑来2只小鸭,喊着:“请等等我们!”当6只小鸭刚要走时,后面又传来一个声音“请等一等,我也去。”这只小鸭正向他们走来。这时音乐、动画停止,老师问学生:“你们看见了什么?请你把看到的景象用数学知识说一说好吗?”学生已经随着多媒体的演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多媒体中去,所以很容易的说出:草坪上原来有4只小鸭,跑来了2只小鸭,又走来了1只小鸭。老师问: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鸭?怎样列式?学生根据动画片的演示,都能列出:4+2+1的算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连加”的含义及其算法。这种生动的课件,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只有把信息技术与儿童的认知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才能使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才能把数学课堂变得充实、有活力,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二、 借助信息技术,结合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兴趣是调动学生主动性、开发学生智力的钥匙。数学的概念、法则、公式,比较抽象、枯燥。利用多媒体能够向学生提供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信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化静为动,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圆柱体的体积”一课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形象、具体的动态演示:(1)解体,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 ,然后把圆柱解体;(2)拼组,把切割的圆柱拼成已学过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讨论拼成的长方体和与圆柱体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根据已学物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讨论中感知,在比较中归纳。借助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清楚的观察到圆柱体解体、拼组的全过程。学生的注意力被动态的画面所吸引,感到新奇。同时使学生明白了:圆柱切开后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而且分成的扇形越多,就越接近于长方体,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等于高,则能拼成一个正方体,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学生很容易就推出了圆柱的体积公式。这种教学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使难点不难。利用这种静中有动的演示,学生不但掌握了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而且在公式的推导中,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借助信息技术,结合环境的延伸,挖掘学生的潜能。
教育信息化克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使教学环境得到了延伸和扩展,并通过形、声、色的变化和发展,强化画面及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去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8的认识”一节时,设计了这样的课件:屏幕上出现了这样的一组动画,并配有相应的解说:今天是小红的生日,小红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姐姐,正在为她做好吃的生日蛋糕,小红特别高兴,心想‘今天是我的生日,我要帮妈妈干些家务活。’屏幕上出现了一张饭桌,欢乐的音乐响起,小红拿来许多餐具,准备摆放在饭桌上。和谐的音乐配有生动的画面,使学生完全沉醉在欢快和愉悦的气氛中。这时老师提问:小红应该摆放多少套餐具呢?学生马上会想到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姐姐,还有小红共8人,应该摆放8套餐具。这样,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轻轻松松理解了数字8的含义,同时也给学生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思想,使学生对数字8有了深刻的认识。
具有形象化、直观化特点的信息化教学,能将教学内容以文字、图形、声音、音乐、动画、图像等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以语言描述为主的不足,最大限度的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四、 借助信息技术,结合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数学教学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发现和形成知识的思维过程再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新知识,提高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把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与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相沟通,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首先借助多媒体演示,出事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移动其中的一个三角形,利用旋转、平移画面,将图形多角度转化,拼出几种不同的图形。启发学生: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学生看到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时,及时地讲新旧知识相沟通,发现了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原来的三角形的底和高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然后同学们自己动手抽象概括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很多同学受到了启发,想象出拼成长方形、正方形时的推导方法,同学们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的推导、验证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实践是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仅能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生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让学生眼、耳、手、脑并用,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了学生的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