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如何建设“幸福校园”

【作者】 王海深

【机构】 山东诸城市林家村镇桃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人生问题可以还原为幸福问题。教育以人的生存为目的、以幸福为目的是一种实然存在。为学生们构建一种积极、健康、向上、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生活方式,为孩子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创造力的培养提供环境和条件,是践行“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办学理念的应然追求。那么,如何建设“幸福校园”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实践与认识。
  一、夯实物质基础,优化育人环境。
  营造优美、舒适、和谐的校园生活环境是增强学生幸福感的重要举措。
  1、完善学校硬件建设。加大学校建设力度,尤其是在解决学生最现实、最具体的餐厅、宿舍、厕所等生活问题上加大投入,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让他们有开心、舒适、安全的宿舍,有宽敞、明亮、洁净的餐厅,让学生们满意、家长们放心。此外,要优化校园生态环境,做好“绿”文章,优化校园生态绿地布局,高标准建设校园绿地。
  2、挖掘各室教育功能。通过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在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大幅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的同时,完善校园教育功能,以“精细化”、“人性化”为要求,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功能性基础设施项目,满足学校发展、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建设高品质的图书网络室、实验室、美术室等各种功能室。为提高学校图书室、网络教室的利用率,可将二者统一为“图书网络中心”,集各种书籍、音像资料及相应设备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切实发挥二者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分班级设兼职管理员,指导学生查阅所需资料,做专题研究。
  3、努力将校园装帧成一本精美典雅、内容丰富的立体教科书。在“校园与环境文化”建设中,要以“文化品位、现代信息、人文精神”为理念,着眼于学校总体布局的和谐统一,着眼于环境文化氛围对学校的熏陶和感染,努力使环境成为校本课程的载体,成为德育的载体,成为文化育人的载体。走进校园,伴着淡淡的花香、浓浓的墨香,让校园内一墙一砖一瓦所透露的人文历史气息与开放的现代教育思想完美融合。例如,教学楼上“一切为了学生”的校训、矗立楼前中心广场巨石上的“博学笃志”以及“劝学篇”等,学校可将其作为一篇大文章在学生中解读,以求内化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广场文化墙上浓缩学校教育的历史、办学的精髓。让名人厅仿佛在将祖国名人的历史娓娓道来,时时提醒学子门牢记先贤嘱托,实现着新一代与古代圣贤的对话。让环保厅警示孩子们: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科普长廊、生物角普及科学知识,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让书画厅展示学生们的书画作品。音乐厅展示学校音乐教师的风采、历届学生演出的照片等。让英语厅打开学生的眼界,带领学生走向世界,拥有国际视野。在校园各楼层设置开放式书架,放置着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优秀的学生读物。午间、课间,这里可以成为孩子们遨游书海,享受阅读的快乐之所。教室前走廊的墙面上可以悬挂着一幅幅孩子的绘画、刺绣、书法作品、文学作品,为孩子们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孩子们感受成功的喜悦。每一阶楼梯都张贴着用英语书写的条幅,一句句礼貌用语、名言警句让孩子们每走一步都有感悟,有收获。各楼层墙围上的话语全部出自孩子们的口中,体现着小主人的意识和自我教育的力量。让校园和谐的环境为孩子们营造有意义的生活空间,引领孩子们过有意义的生活。
  二、凸显文化内涵,致力和谐创建。
  1、课堂文化强调和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尊重、理解、包容建立起和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关系。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内在潜力,注重培养好奇心,鼓励主动参与,把“教”与“学”的关系变成“研究”和“再发现”的过程。每位老师在自己的每堂课上,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能时时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帮助与关心,这样日积月累不仅会有学生时常收获幸福的感受,而且更会有一代又一代“爱”的传承。
  2、教室文化凸显个性。充分发挥教室四壁的作用,让其成为学生表现自我和有效学习的场所,既体现出教室文化的特点,又成为学生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有效情境。另外,还要在教室配备供学生存放学习和生活用品的壁橱,有图书角、动物角、卫生角、植物角等。
  3、精神文化填补空场。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教育的生活世界十分丰富,但富有生命体验的精神文化却是许多学校的一个空场。例如,学校校长、老师不论对同事还是对学生,见人要用真诚的“微笑”沟通师生的心灵,见到学生可用抱一抱、亲一亲、摸摸头、拍拍肩等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到像自己的亲人一样自然、亲切、舒服,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让人舒心、放松。再如,学校可以每周播放一首健康向上的主题歌,并将歌名、歌词、歌谱登在黑板上,让学生每天在校园里都能听到令人振奋、令人心醉的歌曲,学生从而获得真正的生命体验。
  4、心灵沟通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幸福指数,而“沟通心灵”便是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的一剂良药。着眼学生终生发展,启动“心理阳光工程”,设立“学生成长导师”信箱,学生可通过信箱向自己的“成长导师”反映意见、提建议、心理咨询和举报、监督等等。“学生成长导师”要树立“一个个案就是一个课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意识,每日上、下午放学后各开箱一次,以便及时了解情况与动态,从教育教学实践中聚焦、寻找、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课题研究,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信件按日装订,在专门的“处理意见本”上做好记录。对当日信件进行梳理分类后,成长导师可利用课间组织不拘一格的“任课教师碰头会”,针对问题进行研究,共性问题利用班会反馈,个别问题座谈解决,重要问题提交学校研究处理。学校针对学生所反映出的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及时开展调查研究,建立校领导与学生定期座谈制度。通过座谈与交流,学校能够倾听学生的心声,并将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炼成学校管理的研究课题,以推进学校工作,解决学生的心理偏差。
  三、重视习惯养成,律动幸福之美。
  “好习惯受用终生”,让学生在“好习惯”的养成中幸福成长应当成为我们的育人理念。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负责”就是培养习惯、“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习惯是伙伴的参与和认可”、“习惯是团队”的真正含义,以为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用尊重“生命”的理念去关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细节德育注重活动。持之以恒地开展每天“六个一”活动,即每天一次的家务劳动、每天第一节课前的集体宣誓、每节课前的一个预习问题、每天一次的记忆比赛、每天学习的一个感悟、每天的一篇日记。每天开(下转第77页)(上接第19页)展的“六个一”活动是在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中让学生通过自我建构形成习惯,让其享受丰富、快乐、高品位的校园生活。再如,将细节德育教育有机渗透于音体美课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经典诵读活动、学生课余时间及双休日、节假日等闲暇时间的学习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意志,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习惯训练注重方法。好习惯养成、矫正的过程是苦涩的,需要战胜诸多困难,需要经过多次枯燥单调的练习并长期坚持才能获得。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反复强化训练,强调“苦练”与“趣练”结合,增加训练的趣味性,使训练成为一种体验成功的愉悦过程。如,将学校的规章制度在上课前、就餐前、路队中变成“歌谣”让学生齐唱,在“唱”中内化习惯细节,在付诸行动中体验幸福快乐,还可以通过全面展示班级、小组“习惯养成新风貌”的形式让学生体验成功和乐趣,让学生过上一种有追求、有志向、有教养、有情趣的生活,让校园内产生一种自然的、律动着的和谐之妙、幸福之美。
  3、给与空间开发潜能。人才是多样化的,学生是有差异的,要多给予学生一些选择的空间,多给予他们一些关注和宽容,以舒展他们的个性和创造的天性。以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为目标,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每位学生都能参加一个或几个团队组织。然后,整合各社团之间的功能,积极开展诸如体育比赛、艺术大赛、风华少年等各种赛事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责任心、荣誉感。
  孩子们需要怎样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就是一根标尺。在实践的基础上,还可深入探索并完善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确保教育回归生活,让学校生活成为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让每个从我们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着眼“幸福校园”建设,我们的教育梦想才会铮铮直奔主题,通向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