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谈谈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问题

【作者】 张前龙

【机构】 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预设与生成不仅是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更是重大的实践课题。能否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将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能否提高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努力寻求预设与生成的最佳平衡点,以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 预设与生成   处理
  预设与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两者既具有一致性,又具有非一致性。一致性决定了有什么样的预设往往会有怎样的生成及其结果,而非一致性又决定了课堂生成的过程及其结果常常与预设不完全一致,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因此预设与生成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矛盾,两者关系处理的情况将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一、以静制动
  “以静制动”,是指课堂教学立足于静态的预设,以制约动态的随意生成,使之朝着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生成。预设是教师在教学前对课堂教学的流程和环节的安排、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选用、活动方式的开展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的可行性设计。其目的是为了规范教学行为,克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增强教学过程的合理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预设通常以教学设计(教案)的形式确定下来静态地呈现在教师面前,以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
  课前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前奏,也是课堂有效生成的重要条件和基本保证,离开预设的课堂教学势必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会导致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背离教学方向,远离教学目标,也就谈不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为此,教师应提高预设的科学性,增强可行性:一、吃透《课程标准》。教师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吃透其精神,明确学科性质特点、理解课程理念,弄清课程设计思路,把握课程目标,明了学科内容。二、深度研究教材。教师在《课程标准》精神指导下,通过深入研究教材,理清逻辑体系,构建适合于学生学习的知识体系和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全面揭示其内涵,并置重难点于教材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之中。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确定课时教学的具体目标和课时教学的重难点。三、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应依据课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等方面精心设计问题,用于课堂提问,以便于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等。四、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受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教师应据此来选择和优化教学方法。教师既要考虑教的方法,更要考虑学的方法。教法固然重要,但学法更为重要,以学定教,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五、设计活动方式。没有参与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设计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其中。六、设计教学环节。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以及不同的课型特点等决定了教学环节和操作步骤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应通盘考虑从宏观上对教学环节和操作步骤进行优化设计,同时还应考虑教学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应对的策略和方法。
  教师只有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班级学生,在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准备,通盘考虑,精心设计,才能提高预设的科学性,增强其可行性,才能更好地通过预设制约课堂的随意生成,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静观其变
  如果说“以静制动”立足于静,着眼于制约,即立足于预设,着眼于规范教学行为和制约随意生成,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静观其变”尽管立足于静,但着眼于变,即以预设为基础,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以产生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过程,没有动态的生成,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也就谈不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及其教学客观上存在着生成的条件和可能性,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课堂生成,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将可能性转变为生成的现实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来讲,教师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有效生成:
  1、变不确定因素为教学资源。课堂中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学生行为上的好动性、思维上的敏捷性、思想上的活跃性以及对课堂内外环境变化的好奇性等决定的。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得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出人预料的“意外事件”或提出让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事件”或问题等因素的出现对课堂教学来讲是利弊并存,教师实时加以利用,可变害为利,变“事件”和问题为教学资源,借题发挥,借机生成,超越预设,以取得出乎预料的教学效果。  
  2、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一般来讲,教师是能够认真对待教学,善待学生,想方设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而他们在课堂上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最佳的状态投身于教学,同时想办法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聚精会神地认真听课,专心思考,积极参与,主动配合,从而营造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宽松的心理氛围。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悦的心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而且有利于教师的尽情发挥,扩展延伸,从而更好地超越预设,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成性。
  3、转移课堂关注的重心。关注学生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已成为教师的共识。教师固然要考虑课前预设和教案及教材所写的东西,但在实际教学中他们不会作茧自缚,扼杀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将思维仅仅局限于预设之中,更多的时候他们将关注的重心由课前预设转向学生。课堂上教师会留心察看,透过学生肢体或非肢体传递出来的信息,推断他们听课、思考和参与的真实情况,并根据情况的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对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容量、教学方式、参与方式和重难点处理等进行一定程度或一定范围的微调。微调是对预设的局部否定,不仅是生成的过程,而且是切合教学实际的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成。 
  教师在课堂上“静观其变”,立足于预设,根据课堂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学习,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从而使课堂教学的生成更充分更有效。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就是生成,正是这种生成,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动静相生
  教学过程是静态的预设与动态生成的统一。离开预设的生成更多的是随意生成,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离开生成的预设就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预设为基础,创造性地进行课堂生成,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增强预设的弹性。预设的性质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课前应依据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及课堂上的常态情况,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及其先后顺序进行粗线条的设计,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条不紊地进行,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教学目标角度上讲,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达成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的预设过于严密细致,刚性过强,缺乏弹性,课堂教学完全按照预设行事,如一些示范课和赛课那样细化到每个环节用多长时间,并将其严格控制在既定的时间内,甚至分秒不差,那么这样的教学充其量只能实现低层次的教学目标,至于较高层次的能力培养和学科素养提高的目标则难以实现。从教师角度上讲,课堂教学是体现教师价值的创造性活动。完全照搬预设,严重束缚教师的手脚,教师的思维和讲授的内容被严格限定在预设的框架内而不越雷池一步,则失去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扩展和应变的机会,教学活动不再有了创造,教师变成了会说话的教学机器,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正如崔允漷所说的:“如果教师不随机应变,计划就可能起副作用。”从学生参与角度上讲,实质性参与比形式上的参与更重要。严格按照预设的学生参与往往是形式上的表面的参与,是“假性参与”。学生实质性的参与,更多的时候是在生成中进行的。只有实质性的参与,学生的大脑才能动起来,真正地静心于思考,专注于思考,从而获得更大的收获。只有当预设具有一定的弹性,教师才有发挥的余地,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够在生成中充分体现出来,引导学生进行实质性思考,从而有效实现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尊重并超越预设。预设是规范、约束和防范,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预设,但如果教师墨守成规,照搬预设而不敢超越,不敢突破,就难以出现有效的生成。没有生成,课堂教学失去生机和活力,教师的劳动失去创造性,也就难以有较高层次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这个问题上崔允漷做了精辟的论述:“首先要学会基本的规范行为,然后再来超越规范,只有超越规范,才能达到‘有即无’的‘忘我也可以说是唯我’境界,即艺术的境界。”教师只有遵循预设,遵循规范,才能使课堂教学处于有序状态。教师只有在预设的基础上勇于超越,正如书法家只有以练字规范为基础并超越规范,才能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和特色一样,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生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师应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坚持以科学的预设为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预设,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