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调动学生主体参与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作者】 康为再
【机构】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平掌乡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课堂既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师生共同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能力,调动学生主体内部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关键词:学生 主体 效率
学生主体参与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是学生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能力,具有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既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师生共同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能力,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一、激发求知欲望 实现主体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的阶段,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强,身边事物微妙变化都会引起他们那颗童稚的心产生好奇,尤其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对新知的获取更加渴求。在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中,他们喜欢多思、好问,想尝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运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去引导他们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为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民主气氛 实现主体参与
陶行知说:“创造能力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高峰。”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激活思维,激发想象力,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1.相信学生 提高积极性
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不是有几个学生呼应,更不是教师在讲台精彩的表演,而是教师要以平等和真诚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宽松和民主的课堂气氛的重点是教师以自己的真诚唤起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就会做出积极的反应,不辜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师生之间这种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的感情自然就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教学中教师不能打击学生课堂上的“异想天开”,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积极地参与整个课堂活动,表达对儿童的喜爱和期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深化学生的认识,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2.多给探究空间 多让质疑释疑
探究可以让学生了解和吸收同伴的观点,从而完善自己的观点,在激发学生思维碰撞的同时,让他们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的机会。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把问题的质疑和释疑的权利交给学生,鼓励他们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或互相合作提出问题,然后让小组合作从文中寻找答案,在反复的朗读课文和讨论交流中自主释疑,不仅能实现学生主体参与,培养他们质疑和释疑能力,而且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协同合作能力。学生在积极的交流讨论中解决了问题,整堂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
3.多让学生评价 多让学生快乐
学生评价是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体现,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的培养。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重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评价交给学生,为他们创设评价的机会,让他们在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较好地让学生在互动中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在习作教学中,把对学生草稿评议修改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动评价,评价中他们不仅能说出被评价习作的好与不足,而且能具体说出好在哪里,不足的地方是什么,应该怎样修改更好。被评价的学生在接受评价学生建议的同时,也会提出一些自己打算怎样修改,激发学生思维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让他们在互评互动中取长补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利用学生评价,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突出学生主体参与,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三、激励增强信心 实现主体参与
语文课堂教学是要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就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的表现欲强,他们对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位置十分看重,他们会非常重视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教师的一次激励或一句表扬,都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布鲁诺说过:“一味地挖苦、贬低,会导致孩子的反抗,反对父母,反对学校,或者反对整个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上进心。”在语文教学中,作为老师,我们要相信学生、勉励学生和宽容学生,不能去歧视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弱、缺点较多的学生不能另眼相看。对学生在学习中独到的、多样化的想法要给以鼓励和肯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激励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在课前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检查和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不断地鼓励,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在每次活动结束时,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引导学生看到优点,看到长处,从而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感和动机;在课堂上自始至终都在使用激励性的语言,积极主动地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激励,主动走到每个学生身边,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感到自己被老师关注和认可,就会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康为再,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平掌乡小学,政教主任兼语文教研员,本科,一级教师。
关键词:学生 主体 效率
学生主体参与是指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是学生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能力,具有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既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师生共同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能力,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一、激发求知欲望 实现主体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的阶段,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强,身边事物微妙变化都会引起他们那颗童稚的心产生好奇,尤其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对新知的获取更加渴求。在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中,他们喜欢多思、好问,想尝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运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去引导他们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为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民主气氛 实现主体参与
陶行知说:“创造能力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高峰。”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激活思维,激发想象力,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1.相信学生 提高积极性
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不是有几个学生呼应,更不是教师在讲台精彩的表演,而是教师要以平等和真诚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建立宽松和民主的课堂气氛的重点是教师以自己的真诚唤起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就会做出积极的反应,不辜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师生之间这种彼此信任、彼此尊重的感情自然就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教学中教师不能打击学生课堂上的“异想天开”,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积极地参与整个课堂活动,表达对儿童的喜爱和期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深化学生的认识,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2.多给探究空间 多让质疑释疑
探究可以让学生了解和吸收同伴的观点,从而完善自己的观点,在激发学生思维碰撞的同时,让他们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的机会。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把问题的质疑和释疑的权利交给学生,鼓励他们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或互相合作提出问题,然后让小组合作从文中寻找答案,在反复的朗读课文和讨论交流中自主释疑,不仅能实现学生主体参与,培养他们质疑和释疑能力,而且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协同合作能力。学生在积极的交流讨论中解决了问题,整堂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
3.多让学生评价 多让学生快乐
学生评价是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体现,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的培养。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重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评价交给学生,为他们创设评价的机会,让他们在评价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较好地让学生在互动中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在习作教学中,把对学生草稿评议修改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动评价,评价中他们不仅能说出被评价习作的好与不足,而且能具体说出好在哪里,不足的地方是什么,应该怎样修改更好。被评价的学生在接受评价学生建议的同时,也会提出一些自己打算怎样修改,激发学生思维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让他们在互评互动中取长补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利用学生评价,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突出学生主体参与,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三、激励增强信心 实现主体参与
语文课堂教学是要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就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小学生的表现欲强,他们对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位置十分看重,他们会非常重视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教师的一次激励或一句表扬,都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布鲁诺说过:“一味地挖苦、贬低,会导致孩子的反抗,反对父母,反对学校,或者反对整个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上进心。”在语文教学中,作为老师,我们要相信学生、勉励学生和宽容学生,不能去歧视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弱、缺点较多的学生不能另眼相看。对学生在学习中独到的、多样化的想法要给以鼓励和肯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激励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在课前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检查和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不断地鼓励,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在每次活动结束时,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引导学生看到优点,看到长处,从而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感和动机;在课堂上自始至终都在使用激励性的语言,积极主动地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激励,主动走到每个学生身边,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感到自己被老师关注和认可,就会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康为再,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平掌乡小学,政教主任兼语文教研员,本科,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