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应对
【作者】 孙运光
【机构】 山东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沂外国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随着我十年的教学生涯和所带学生的后期成长来看:现在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违背了语文课程改革的目的要求,正在阻碍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困扰着我,让我愈来愈感到对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究竟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一、老师一厢情愿,扼杀学生思维
一堂语文课,学生还没有自己的看法。自始至终就是老师在那里大讲特讲,讲的唾沫星子四溅、讲的学生昏昏欲睡、讲的貌似学生都会了。老师这样一厢情愿的讲,总是在把自己教了多少遍的东西,像表演一样展示给学生看。老师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都成了配角。老师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根本就不要动脑,可以满堂精彩的吆喝“是”“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老师的一厢情愿下,所有的学生都像工厂里的产品一样,没有自己的想法,全部千篇一律的被老师成功抹杀了。
这样的课堂下来,老师累的不轻,学生学的稀松。属于出力不讨好的类型。
二、文本阅读不够,照搬照抄资料
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字学科,所以要重视听说读写。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引领,很多老师只注重写的能力,而忽视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真正在实施的时候,给学生读的时间太少。一篇课文学生甚至都没有好好的读一遍,他又怎么会谈出自身的感受呢。现在学生手头的资料也多了,像什么“教材全解”“三点一测”“学王”……,有了他们本来是好事情。如果学生在好好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悟出自身感受后在运用资料。效果会更好些。但是更多时候,学生课文根本不读,直接看资料。没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上课的时候老师提问的时候,这类学生就会在资料上找到相关的内容,堂而皇之的读出来。只为博得同学老师的赞赏,尽管在平时的课堂看似表现活跃,但在考试的时候露出了真面目。这就是阅读不够惹的祸。
这样的课堂下来,看似热闹非凡,文章都还没读几遍。属于花拳绣腿这种类型。
三、课外积累不够,能力很难提升
这主要表现在对考试分数的追求上,只要学生能取得高分,不管这种教法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都是好教法,都是值得推广的。单调刻板的答案背诵、大题量作业练习这一方法得到了多数人的推崇。纵观近历年的中考题,语文考试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一点恰恰是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作文写作……都折射了学生能力。就是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由于借助了工具书、听了老师的“一厢情愿”,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最终让他们丧失了语文学习的能力。比如课外书的阅读,社会知识的了解,甚至连最基本的观察、想象能力都丧失了。我们语文老师都要有这种意识:教材中的课文只是一个帮手、一个梯子,文明应该借助这个梯子、帮手推着学生自己前进,这才是能力,才能真正的实现大语文教学。
这样的课堂下来,看似扎扎实实,其实腹中空空。属于语文学习的低级阶段。
四、过分重视人文性,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以前我们过分重视其工具性,而今又有过分重视人文而忽略工具的倾向。老师们在对作者的情感、课文的态度和价值观、审美教育方面讲得多,甚至分析很到位;而对语文的工具性比较轻视,淡化了基本的语言训练。表现的形式是:学生对文本朗读不足,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不够,教师分析讲解多,学生质疑问难少。学生学到的东西都是教师准备好的、标准的、“步调一致”的“参考答案”。因而,导致学生基础薄弱,只记住了一些已有定论的答案,分析问题的技能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足。
五、自主、合作、探究,大多流于形式
自2003年开始新课改后,很多课堂只是学到了皮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接受新课程理念熏陶后,分组学习讨论、学生表演、比赛等活动形式常常能在课堂教学中见到,但仔细观察后会发现,这些活动大多属于花架子、走过场,一时热闹而已,不能与教学内容的必要性、学生的真正需求这些实质性东西相联系。
针对以上现状,我认为语文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变:
一、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因此,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学生为本,放弃那种高高在上,令学生敬畏三分的“师长”架子,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地位,以朋友谈心式的语气带领学生探究问题。“亲其师,信其道”的古训值得我们深刻领会,如能真正落实在语文教学的实际行动中,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要让自己轻松,学生学得扎实。可以“四两拨千斤”。
二、以学定教,少教多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学;把语文的文本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阅读、思考,找出疑点,发表见解。教学过程设计要由原来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向教师积极启发诱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的过程转变,努力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新机制。学生读出、悟出自己的感受。
三、活动精彩纷呈,收获悄然进行
1、“组织辨论会”、“朗诵会”、“新闻报道会”、“口头作文会”、“非常6﹢1”、“快乐大本营”、“才艺展示会”……。通过这些丰富有趣的活动,可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2、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课本剧。语文教材为了适应学生情感和认知的需要,常常编排一些有趣的内容,可以在进行课后练习时组织学生合作编排短剧,通过分角色表演以加深学生们的体验。
3、每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教师可以利用自习课,或每周安排1节课,让学生自由阅读,或开展读书展评活动,介绍自己读过的书的内容,谈读后的感想以及自己的评论,还可以回答同学的提问。这样学生读书时就比较认真,不仅读,而且能深入思考。学生的知识面、读写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也会不断得到升华。
四、工具性,人文性缺一不可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今天,重温这些话语,我们应该有所领悟,让学生会学习语文,能够运用语文是语文课教学的根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是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我们一定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让语文课更像“语文”。
五、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一个重要特征是,教师是生命的“牧者”,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发动者和学习空间的创造者。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动态过程,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实验、表演等,过去那种形式主义的教师“灌”,学生“喝”的单向交流方式,或者教师问,学生答的双向交流方式获得实质性转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使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学生思维的火花飞扬四射,课堂教学顿时成为了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记得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教师教了多少年语文都是新教师”。可见语文教学应不断推陈出新,还需要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共同拯救这个“爱人”。
一、老师一厢情愿,扼杀学生思维
一堂语文课,学生还没有自己的看法。自始至终就是老师在那里大讲特讲,讲的唾沫星子四溅、讲的学生昏昏欲睡、讲的貌似学生都会了。老师这样一厢情愿的讲,总是在把自己教了多少遍的东西,像表演一样展示给学生看。老师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都成了配角。老师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根本就不要动脑,可以满堂精彩的吆喝“是”“对”……“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老师的一厢情愿下,所有的学生都像工厂里的产品一样,没有自己的想法,全部千篇一律的被老师成功抹杀了。
这样的课堂下来,老师累的不轻,学生学的稀松。属于出力不讨好的类型。
二、文本阅读不够,照搬照抄资料
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字学科,所以要重视听说读写。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引领,很多老师只注重写的能力,而忽视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真正在实施的时候,给学生读的时间太少。一篇课文学生甚至都没有好好的读一遍,他又怎么会谈出自身的感受呢。现在学生手头的资料也多了,像什么“教材全解”“三点一测”“学王”……,有了他们本来是好事情。如果学生在好好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悟出自身感受后在运用资料。效果会更好些。但是更多时候,学生课文根本不读,直接看资料。没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上课的时候老师提问的时候,这类学生就会在资料上找到相关的内容,堂而皇之的读出来。只为博得同学老师的赞赏,尽管在平时的课堂看似表现活跃,但在考试的时候露出了真面目。这就是阅读不够惹的祸。
这样的课堂下来,看似热闹非凡,文章都还没读几遍。属于花拳绣腿这种类型。
三、课外积累不够,能力很难提升
这主要表现在对考试分数的追求上,只要学生能取得高分,不管这种教法是否符合教学规律,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都是好教法,都是值得推广的。单调刻板的答案背诵、大题量作业练习这一方法得到了多数人的推崇。纵观近历年的中考题,语文考试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一点恰恰是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作文写作……都折射了学生能力。就是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由于借助了工具书、听了老师的“一厢情愿”,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最终让他们丧失了语文学习的能力。比如课外书的阅读,社会知识的了解,甚至连最基本的观察、想象能力都丧失了。我们语文老师都要有这种意识:教材中的课文只是一个帮手、一个梯子,文明应该借助这个梯子、帮手推着学生自己前进,这才是能力,才能真正的实现大语文教学。
这样的课堂下来,看似扎扎实实,其实腹中空空。属于语文学习的低级阶段。
四、过分重视人文性,忽视语文的工具性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以前我们过分重视其工具性,而今又有过分重视人文而忽略工具的倾向。老师们在对作者的情感、课文的态度和价值观、审美教育方面讲得多,甚至分析很到位;而对语文的工具性比较轻视,淡化了基本的语言训练。表现的形式是:学生对文本朗读不足,语文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不够,教师分析讲解多,学生质疑问难少。学生学到的东西都是教师准备好的、标准的、“步调一致”的“参考答案”。因而,导致学生基础薄弱,只记住了一些已有定论的答案,分析问题的技能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足。
五、自主、合作、探究,大多流于形式
自2003年开始新课改后,很多课堂只是学到了皮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接受新课程理念熏陶后,分组学习讨论、学生表演、比赛等活动形式常常能在课堂教学中见到,但仔细观察后会发现,这些活动大多属于花架子、走过场,一时热闹而已,不能与教学内容的必要性、学生的真正需求这些实质性东西相联系。
针对以上现状,我认为语文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变:
一、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因此,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学生为本,放弃那种高高在上,令学生敬畏三分的“师长”架子,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相处的地位,以朋友谈心式的语气带领学生探究问题。“亲其师,信其道”的古训值得我们深刻领会,如能真正落实在语文教学的实际行动中,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要让自己轻松,学生学得扎实。可以“四两拨千斤”。
二、以学定教,少教多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学;把语文的文本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阅读、思考,找出疑点,发表见解。教学过程设计要由原来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向教师积极启发诱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的过程转变,努力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新机制。学生读出、悟出自己的感受。
三、活动精彩纷呈,收获悄然进行
1、“组织辨论会”、“朗诵会”、“新闻报道会”、“口头作文会”、“非常6﹢1”、“快乐大本营”、“才艺展示会”……。通过这些丰富有趣的活动,可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2、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课本剧。语文教材为了适应学生情感和认知的需要,常常编排一些有趣的内容,可以在进行课后练习时组织学生合作编排短剧,通过分角色表演以加深学生们的体验。
3、每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教师可以利用自习课,或每周安排1节课,让学生自由阅读,或开展读书展评活动,介绍自己读过的书的内容,谈读后的感想以及自己的评论,还可以回答同学的提问。这样学生读书时就比较认真,不仅读,而且能深入思考。学生的知识面、读写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也会不断得到升华。
四、工具性,人文性缺一不可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今天,重温这些话语,我们应该有所领悟,让学生会学习语文,能够运用语文是语文课教学的根本,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是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我们一定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让语文课更像“语文”。
五、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一个重要特征是,教师是生命的“牧者”,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发动者和学习空间的创造者。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动态过程,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实验、表演等,过去那种形式主义的教师“灌”,学生“喝”的单向交流方式,或者教师问,学生答的双向交流方式获得实质性转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使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学生思维的火花飞扬四射,课堂教学顿时成为了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记得于漪老师说过,“语文教师教了多少年语文都是新教师”。可见语文教学应不断推陈出新,还需要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共同拯救这个“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