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作者】 丁艳飞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第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当然也包括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活化语文课内学习,在学科课程中开展语文实践
在学科课程中开展语文实践,首先要挖掘教材中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因素,然后通过开放的、动态的语文课堂教学,创设开放的语文实践情境,通过有效的实施策略,促使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互相融合,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如在教学《陶罐与铁罐》时,通过对课文重点部分对话的品读,学生对课文寓意及角色都有了更深一步的感悟理解,并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情感积淀,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内心感受表达出来,以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我们可以设计下面的几项实践活动,学生可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由结对,自由选择。
1、情景表演:四人一组,一人扮陶罐,一人扮铁罐,一人扮智慧的木匣(新增人物,用以揭示寓意,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台词),一人做评委,每组评一名最佳演员。
2、用漫画的形式表现课文内容。
3、仿照《陶罐和铁罐》的写法,重新编一个故事,说明骄傲必败的道理。
这样的语文实践,既活化了语文课内学习,也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创新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创作能力得到训练。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延展语文课内学习
语文活动课是学生课外语文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学科课的补充和延伸,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语文的兴趣,开发学习潜能。它与学科课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在组织活动课教学时,应广泛地倾听学生的意见,集思广益,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及综合性学习要求,拓宽学习渠道,全面系统地安排好活动课程:以不同组织形式——演讲会、演课本剧、书法比赛、辩论会……丰富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以不同训练重点——积累词汇、口语交际、情感演绎……培养学生各方面语文能力;以不同活动范围——兴趣组、校园文化环境、校外参观活动……拓宽语文实践的广度;在组织活动课教学中,不需要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要注重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注重从单项到综合过渡,注重从学科课到活动课转换。
5.12特大地震发生的那些天,全世界震惊,每天的各种报道24小时充溢着每个人的耳鼓,学生到学校来谈的最多的话题也是地震。于是,我引导学生围绕本次地震开展了一次语文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讨论确定了活动的主题——“当地震来临后”,并安排了活动内容:查找地震相关知识——地震发生的原因、这次地震的范围和损失、地震带来的灾难与问题;搜集有关本次地震的感人故事及文章、诗歌、歌曲;了解地震后你身边人的反应,我县各界人士在地震后所做的相关工作,以及本次地震灾难中和灾难后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精神;给地震灾区的小朋友写封信。接着组织学生分组制定方案、实施活动。学生通过观看电视,收听新闻报道,阅览有关报纸,搜集有关图片故事,去青少年活动中心了解地震知识,采访从灾区转来的同学,召开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充分参与到了活动中。活动结束时,又通过主题报告会、手抄报、图片展览、诗文朗诵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展示了活动成果。这样,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大大延展了语文课内学习,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才华得到了展示,个性得到了张扬,语文综合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三、利用网络环境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挖掘社会语文学习资源
网络具有瞬息传递信息、覆盖面广、超越时空等优势,它打破了班级、学校的概念,将学习延伸到社会、家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这一优势,指导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在更加广阔、自主的学习天地里,围绕学习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
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利用自制的网络版课件将大量有关詹天佑和我国铁路建设的学习资源和相关信息链接在学习网站内,指导学生浏览、查询、收集、整理学习网站内的资料,相互协作,相互交流,利用PowerPoint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加工与重组后,以口头汇报、上台演示、网上交流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了教材,延伸了学习内容,使得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优化语文学习环境,让环境成为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乐园
学校和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和班级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既可以拓宽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空间,也为学生展示语文实践活动成果提供了平台。学校图书室和展览室、校报校刊、校园广播和橱窗、黑板墙报、墙面专栏和展板,无疑都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舞台,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学习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让环境成为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乐园。
五、开展读书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书活动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下学校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对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大有好处,我们除要求学生经常收看电视新闻、阅读报纸外,还坚持开展读书实践活动和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老师推荐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等形式,使得课外阅读和经典诵读常态化,以此滋养学生情感,温润学生心灵。故事会、朗诵会、读书方法交流会、好书推介会、名言佳句抄录背诵竞赛、古诗文配画、读书笔记评比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汇报活动,“小小读书迷”、“故事大王”、“诵读明星”、“小小作家”的评选活动,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兴趣,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课外阅读和经典诵读中,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不断汲取生活的“源头活水”,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创造更多的机会。
一、活化语文课内学习,在学科课程中开展语文实践
在学科课程中开展语文实践,首先要挖掘教材中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因素,然后通过开放的、动态的语文课堂教学,创设开放的语文实践情境,通过有效的实施策略,促使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互相融合,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如在教学《陶罐与铁罐》时,通过对课文重点部分对话的品读,学生对课文寓意及角色都有了更深一步的感悟理解,并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情感积淀,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内心感受表达出来,以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我们可以设计下面的几项实践活动,学生可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由结对,自由选择。
1、情景表演:四人一组,一人扮陶罐,一人扮铁罐,一人扮智慧的木匣(新增人物,用以揭示寓意,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台词),一人做评委,每组评一名最佳演员。
2、用漫画的形式表现课文内容。
3、仿照《陶罐和铁罐》的写法,重新编一个故事,说明骄傲必败的道理。
这样的语文实践,既活化了语文课内学习,也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创新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和动手创作能力得到训练。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延展语文课内学习
语文活动课是学生课外语文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学科课的补充和延伸,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语文的兴趣,开发学习潜能。它与学科课优势互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在组织活动课教学时,应广泛地倾听学生的意见,集思广益,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及综合性学习要求,拓宽学习渠道,全面系统地安排好活动课程:以不同组织形式——演讲会、演课本剧、书法比赛、辩论会……丰富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以不同训练重点——积累词汇、口语交际、情感演绎……培养学生各方面语文能力;以不同活动范围——兴趣组、校园文化环境、校外参观活动……拓宽语文实践的广度;在组织活动课教学中,不需要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要注重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注重从单项到综合过渡,注重从学科课到活动课转换。
5.12特大地震发生的那些天,全世界震惊,每天的各种报道24小时充溢着每个人的耳鼓,学生到学校来谈的最多的话题也是地震。于是,我引导学生围绕本次地震开展了一次语文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讨论确定了活动的主题——“当地震来临后”,并安排了活动内容:查找地震相关知识——地震发生的原因、这次地震的范围和损失、地震带来的灾难与问题;搜集有关本次地震的感人故事及文章、诗歌、歌曲;了解地震后你身边人的反应,我县各界人士在地震后所做的相关工作,以及本次地震灾难中和灾难后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精神;给地震灾区的小朋友写封信。接着组织学生分组制定方案、实施活动。学生通过观看电视,收听新闻报道,阅览有关报纸,搜集有关图片故事,去青少年活动中心了解地震知识,采访从灾区转来的同学,召开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充分参与到了活动中。活动结束时,又通过主题报告会、手抄报、图片展览、诗文朗诵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展示了活动成果。这样,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大大延展了语文课内学习,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才华得到了展示,个性得到了张扬,语文综合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三、利用网络环境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挖掘社会语文学习资源
网络具有瞬息传递信息、覆盖面广、超越时空等优势,它打破了班级、学校的概念,将学习延伸到社会、家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这一优势,指导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在更加广阔、自主的学习天地里,围绕学习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
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利用自制的网络版课件将大量有关詹天佑和我国铁路建设的学习资源和相关信息链接在学习网站内,指导学生浏览、查询、收集、整理学习网站内的资料,相互协作,相互交流,利用PowerPoint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加工与重组后,以口头汇报、上台演示、网上交流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了教材,延伸了学习内容,使得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增强,自我发现、自我探究、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优化语文学习环境,让环境成为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乐园
学校和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和班级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既可以拓宽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空间,也为学生展示语文实践活动成果提供了平台。学校图书室和展览室、校报校刊、校园广播和橱窗、黑板墙报、墙面专栏和展板,无疑都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舞台,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学习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让环境成为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乐园。
五、开展读书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书活动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下学校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对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大有好处,我们除要求学生经常收看电视新闻、阅读报纸外,还坚持开展读书实践活动和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老师推荐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等形式,使得课外阅读和经典诵读常态化,以此滋养学生情感,温润学生心灵。故事会、朗诵会、读书方法交流会、好书推介会、名言佳句抄录背诵竞赛、古诗文配画、读书笔记评比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汇报活动,“小小读书迷”、“故事大王”、“诵读明星”、“小小作家”的评选活动,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兴趣,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课外阅读和经典诵读中,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不断汲取生活的“源头活水”,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创造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