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在基层教育管理工作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 大德吉卓玛
【机构】 西藏日喀则萨迦县吉定完小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提高基层教学管理中德育实效的关键不是教师愿不愿育人,而是能不能善于育人。这就需要注意对教师教学育人能力的管理。教师教学育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管理中渗透德育的效果。
关键词:基层管理工作;德育渗透;探析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管理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随着基层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如何认清教学管理与德育的关系,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有效调控,坚持在教学管理中强化和渗透德育,是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探讨,在实践中加以理顺。
只有始终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事物,才能使管理和德育的关系在广阔的时空中处于和谐的运行状态,进而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我们在考虑两者结合时,再不是将德育局限于某些活动或课程,再不是将教学看成仅仅是学校的工作,要把校内因素要渠道并非唯一渠道,强调主渠道的作用,并不排斥其它教育形式,有些形式在一定条件不仅需要,而且显得极为重要,两种渠道的作用是互为补充,不能替代的,片面强调某一种渠道的作用都是不足取的。教学的组织管理是教学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充分利用其中的德育因素,有助于实现学科教学管理的德育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地组织学生学习,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提出学习、纪律的要求,并进行督促、检查。这个组织管理过程,既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育好行为的过程。如各学科教学为了贯彻课堂教学常规,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课堂常规行为进行监督与培养,学生课堂常规的形成便是一种无声的命令,促使学生养成守纪律、有规矩、讲文明、懂礼貌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中,还应根据各学科的教学特点,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如音乐课的组织管理是在优美的乐曲中进行的,音乐是个体和集体合作的艺术,在共同的目标下,各守其位,各司其职,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严于律己,关心集体,顾全大局的精神。数学课的组织管理是在计算之中,不论是听讲,还是自己动手运算、口算、笔算、板演,都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准确无误,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精神。在教学组织管理中,教师对学生完成要求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总要有表扬和批评,正确地处理好表扬与批评的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有人曾对课堂上学生受到表扬、批评的情况做过调查,学生受到表扬后的反映是,有的学生说:“高兴,回家就向家长报喜。”还有的学生说:“舒服”、“痛快”、“想争取经常受表扬”。看来,表扬的教育效果是强烈的。学生受到批评后的反映是,有的学生说:“难受,怕同学下课讥笑。”还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批评不服气,一种是当众受批评觉得丢脸,一种是认为老师批评得不准确、不公正。由此看来,有的批评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调查表明,在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中,要坚持表扬为主,尽量少用批评。中基层生向上心强,但控制自己的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因此造成学习中的很多矛盾,使他们难以达到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组织管理中,要严格检查,多发现积极因素,用不同方法、不同程度的表扬,激励学生不断向上,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实践表明,在教学管理中渗透德育时,教师采取适应学生特点、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不仅会使学生对所渗透的德育内容感兴趣、喜欢听、认真记、愿意接受,而且可以促使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积极向上。学生最感兴趣、印象最深、接受效果最好的课,往往是教学方法运用最好的课。在学科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怎样才能发挥教学方法管理的德育职能呢?首先要求教师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在研究教材、充分了解、掌握学生年龄与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并创设出适合渗透德育内容的学科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其次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应注意感情投资,在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上尽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教学管理过程中,注意对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也是引起学生兴趣,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提高基层教学管理中德育实效的关键不是教师愿不愿育人,而是能不能善于育人。这就需要注意对教师教学育人能力的管理。教师教学育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管理中渗透德育的效果。要求教育者占有丰富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具有本学科史系统知识,熟悉和掌握本学科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只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才能把握其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其次是本学科学科史知识。构成学科史的那些创造发明、历史事件、代表人物都闪烁着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德,以及为本民族抗争与奋斗、创造与发展的优良传统,都是青少年所需要的宝贵精神营养。
关键词:基层管理工作;德育渗透;探析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管理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随着基层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如何认清教学管理与德育的关系,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有效调控,坚持在教学管理中强化和渗透德育,是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探讨,在实践中加以理顺。
只有始终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事物,才能使管理和德育的关系在广阔的时空中处于和谐的运行状态,进而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我们在考虑两者结合时,再不是将德育局限于某些活动或课程,再不是将教学看成仅仅是学校的工作,要把校内因素要渠道并非唯一渠道,强调主渠道的作用,并不排斥其它教育形式,有些形式在一定条件不仅需要,而且显得极为重要,两种渠道的作用是互为补充,不能替代的,片面强调某一种渠道的作用都是不足取的。教学的组织管理是教学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充分利用其中的德育因素,有助于实现学科教学管理的德育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不断地组织学生学习,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提出学习、纪律的要求,并进行督促、检查。这个组织管理过程,既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育好行为的过程。如各学科教学为了贯彻课堂教学常规,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课堂常规行为进行监督与培养,学生课堂常规的形成便是一种无声的命令,促使学生养成守纪律、有规矩、讲文明、懂礼貌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中,还应根据各学科的教学特点,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如音乐课的组织管理是在优美的乐曲中进行的,音乐是个体和集体合作的艺术,在共同的目标下,各守其位,各司其职,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严于律己,关心集体,顾全大局的精神。数学课的组织管理是在计算之中,不论是听讲,还是自己动手运算、口算、笔算、板演,都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准确无误,这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精神。在教学组织管理中,教师对学生完成要求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总要有表扬和批评,正确地处理好表扬与批评的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有人曾对课堂上学生受到表扬、批评的情况做过调查,学生受到表扬后的反映是,有的学生说:“高兴,回家就向家长报喜。”还有的学生说:“舒服”、“痛快”、“想争取经常受表扬”。看来,表扬的教育效果是强烈的。学生受到批评后的反映是,有的学生说:“难受,怕同学下课讥笑。”还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批评不服气,一种是当众受批评觉得丢脸,一种是认为老师批评得不准确、不公正。由此看来,有的批评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调查表明,在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中,要坚持表扬为主,尽量少用批评。中基层生向上心强,但控制自己的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因此造成学习中的很多矛盾,使他们难以达到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组织管理中,要严格检查,多发现积极因素,用不同方法、不同程度的表扬,激励学生不断向上,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实践表明,在教学管理中渗透德育时,教师采取适应学生特点、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不仅会使学生对所渗透的德育内容感兴趣、喜欢听、认真记、愿意接受,而且可以促使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积极向上。学生最感兴趣、印象最深、接受效果最好的课,往往是教学方法运用最好的课。在学科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怎样才能发挥教学方法管理的德育职能呢?首先要求教师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在研究教材、充分了解、掌握学生年龄与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并创设出适合渗透德育内容的学科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其次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应注意感情投资,在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上尽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教学管理过程中,注意对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也是引起学生兴趣,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提高基层教学管理中德育实效的关键不是教师愿不愿育人,而是能不能善于育人。这就需要注意对教师教学育人能力的管理。教师教学育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管理中渗透德育的效果。要求教育者占有丰富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具有本学科史系统知识,熟悉和掌握本学科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只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才能把握其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其次是本学科学科史知识。构成学科史的那些创造发明、历史事件、代表人物都闪烁着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德,以及为本民族抗争与奋斗、创造与发展的优良传统,都是青少年所需要的宝贵精神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