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 李 灿
【机构】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疃里镇第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初中语文新课标》中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开展生动的阅读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生掌握了技巧,读起文章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读出感情,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阅读兴趣 习惯 能力
阅读是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他是语文学习者的一项基本技能。学习任何的语言都需要大量的阅读,经常进行语文阅读训练对语文学习者是非常重要的。《初中语文新课标》中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就此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师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我们在倡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更应教给他们阅读方法,使其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在教学中,“导入语”即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开头语言,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又有着联系“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作用,还有着思维定向的作用。因此,成功的导语就是良好学习的开端。另者,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通过采用诸如实物、插图、录像、录音等声像材料以及面部表情、手势身形等无声语言之类的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导火索。再者,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创设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真诚地鼓励、表扬学生,鼓励人人畅所欲言,让学生品味到阅读的甘甜。比如,在学习《春》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并按顺序说出春天的特征,接着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我又将其抛给学生们讨论,并及时结合插图,给予引导,再读课文。让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与同学之间进行对话练习,整个课堂充满了活跃的气氛,这样的质疑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容易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
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开展生动的阅读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举行读书故事会、演说会、朗读比赛;也可以召开读书信息发布会、读书知识竞赛、举行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通过一系列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读书的魅力,在充满自娱的读书活动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使其学习的兴趣一直持续下去。学生一旦有了阅读学习的兴趣,就能够积极地去阅读学习。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在学生对阅读已有所爱好的基础上,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朗读的形式应多样化,如范读、领读、个别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对于一篇文章也应采取多种形式朗读,不应拘泥于一种方法,如果采用的形式过于单一,往往会抑制孩子们的创造力、表现力,但是,也不是每篇文章朗读的形式越多越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善于选择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朗读教学,以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朗读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生掌握了技巧,读起文章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读出感情,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
常用的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这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在阅读的过程中,当我们遇到不懂的字词或一些科技名词术语时想一想,读到不明白的地方想一想。想一想全文主要讲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自己得到了什么启示或教育?学会了什么?总之,一边读一边想,所想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应当由易到难,由小到大,有简单到综合。
2、一边读一边画。就是指导学生在阅读时遇到疑惑或精彩之处用笔画一画、圈一圈。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够确切地理解。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1、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在有声朗读中培养其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有声朗读。诵读时,眼、手、口、耳、脑等各种感官要同时活动。通过有声诵读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品的真谛,不经意之间对语言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
2、允许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文章的体会和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老师要做的就是适时的引导,挖掘学生不同的感悟力。
3、循序渐进、由内到外的阅读
阅读教学必须遵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再者,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读物。如:关注学生内心发展的读物。另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如家乡的历史人物、风光名胜、地理环境等读物、安全防范知识、卫生保健知识。总之,所推荐的读物,尽可能多种类型,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总之,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阅读,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如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我们的阅读教学就能从单一的掌握知识进入培养创造力的阶段。
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路就在我们脚下。
关键词:阅读兴趣 习惯 能力
阅读是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他是语文学习者的一项基本技能。学习任何的语言都需要大量的阅读,经常进行语文阅读训练对语文学习者是非常重要的。《初中语文新课标》中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就此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语文教师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我们在倡导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更应教给他们阅读方法,使其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在教学中,“导入语”即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开头语言,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又有着联系“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作用,还有着思维定向的作用。因此,成功的导语就是良好学习的开端。另者,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通过采用诸如实物、插图、录像、录音等声像材料以及面部表情、手势身形等无声语言之类的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导火索。再者,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创设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真诚地鼓励、表扬学生,鼓励人人畅所欲言,让学生品味到阅读的甘甜。比如,在学习《春》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插图,并按顺序说出春天的特征,接着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我又将其抛给学生们讨论,并及时结合插图,给予引导,再读课文。让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与同学之间进行对话练习,整个课堂充满了活跃的气氛,这样的质疑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容易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
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开展生动的阅读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举行读书故事会、演说会、朗读比赛;也可以召开读书信息发布会、读书知识竞赛、举行读书笔记展览等活动。通过一系列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读书的魅力,在充满自娱的读书活动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使其学习的兴趣一直持续下去。学生一旦有了阅读学习的兴趣,就能够积极地去阅读学习。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在学生对阅读已有所爱好的基础上,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朗读的形式应多样化,如范读、领读、个别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对于一篇文章也应采取多种形式朗读,不应拘泥于一种方法,如果采用的形式过于单一,往往会抑制孩子们的创造力、表现力,但是,也不是每篇文章朗读的形式越多越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善于选择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朗读教学,以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朗读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生掌握了技巧,读起文章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读出感情,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朗读训练的目的。
常用的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这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在阅读的过程中,当我们遇到不懂的字词或一些科技名词术语时想一想,读到不明白的地方想一想。想一想全文主要讲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自己得到了什么启示或教育?学会了什么?总之,一边读一边想,所想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应当由易到难,由小到大,有简单到综合。
2、一边读一边画。就是指导学生在阅读时遇到疑惑或精彩之处用笔画一画、圈一圈。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够确切地理解。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1、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在有声朗读中培养其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有声朗读。诵读时,眼、手、口、耳、脑等各种感官要同时活动。通过有声诵读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作品的真谛,不经意之间对语言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
2、允许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文章的体会和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老师要做的就是适时的引导,挖掘学生不同的感悟力。
3、循序渐进、由内到外的阅读
阅读教学必须遵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再者,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读物。如:关注学生内心发展的读物。另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如家乡的历史人物、风光名胜、地理环境等读物、安全防范知识、卫生保健知识。总之,所推荐的读物,尽可能多种类型,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总之,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阅读,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如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我们的阅读教学就能从单一的掌握知识进入培养创造力的阶段。
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路就在我们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