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师生共舞,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作者】 张明蕾
【机构】 山东潍坊滨海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填鸭式”的满堂灌、以教师为模板的“复制—粘贴”式教育已不能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实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后拓展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是新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也是新时代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未改变,但是却不能再像以往那样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文化的传递。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操纵者、教材的解说者、知识的灌输者和评价的垄断者。教师就是整堂课的“模板”,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而现在新课程的核心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教育目标是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要符合这一理念和目标,我们教师就必须转变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从一名“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和合作者。具体做法如下:
(一)目标引领,赋予学生活动权,让课堂丰富起来
要实现真正课堂上的师生共舞,灵活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后拓展式教学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这里的“自主学习”,就是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性课前预习和自主课堂学习,“筛选”出自己的“已会点”和“不会点”,一进入课堂就是“有备而来”,从而在课堂学习的参与中,对知识的把握能更好的“有的放矢”。
(二)多元互动,赋予学生合作权,让课堂活泼起来。
所谓的“合作、探究”,就是让学生合理地构建合作小组,让他们自由地合作学习,讨论问题。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进行各方面知识的学习互补,促进感情交流,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还不足以保证小组成员进行高效的合作。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重点指导并培养其“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进一步的解释;二是学会评价,会正确地指出别人的对与错;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宽广的多元文化视野,学习阅读、鉴赏、探究的多种方法和角度,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当然,这里的“探究”,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一般的、无序的讨论,它是建立在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理性思考,然后和组内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即使是一个小组织之内,也可以就一个问题形成不同的见解,可以请持不同见解的同学条理的陈述自己的观点(要求: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然后班内老师和同学再一起分析和综合其观点。讨论“探究”不能是简单的形式,不能是“花架子”,教师要切实设计好每一个环节,每一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其中,真正的在讨论中有所收获。
(三)创设情境,赋予学生话语权,让课堂生动起来
我们有一种固有的观念:课堂教学由教师控制,讲什么,怎样讲,完全是教师一手操办,学生完全没有自主选择和参与的权利。长此以往的结果是: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因此,我们应该精心创设情境,以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赋予学生话语权,让学生想问问题,让学生敢问问题,让学生可问问题。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即水到渠成的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学科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同时,还极大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
(四)拓展延伸,以课堂为平台,以课本为依托,拓展知识面,丰富知识内涵。
“历史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历史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而丰富历史课程的内涵。”在鲜活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课本拓展延伸的契机,把握课本拓展延伸的火候,用好课本拓展延伸这根“魔棒”,借着课改的“东风”,以课本为依托,教师和学生在知识延伸里共“起舞”。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用自己的知识模子翻制我们的学生,我们要在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宽阔的视野基础上,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气质,循循善诱,做好“指引”。对于知识的传授,我们教师可以“降级”自己的身份,化主为客,和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倾听学生的理解,在和学生一起互动交流中,生发共鸣,师生共舞,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未改变,但是却不能再像以往那样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文化的传递。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操纵者、教材的解说者、知识的灌输者和评价的垄断者。教师就是整堂课的“模板”,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而现在新课程的核心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教育目标是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要符合这一理念和目标,我们教师就必须转变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从一名“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和合作者。具体做法如下:
(一)目标引领,赋予学生活动权,让课堂丰富起来
要实现真正课堂上的师生共舞,灵活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后拓展式教学就是一条很好的途径。这里的“自主学习”,就是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性课前预习和自主课堂学习,“筛选”出自己的“已会点”和“不会点”,一进入课堂就是“有备而来”,从而在课堂学习的参与中,对知识的把握能更好的“有的放矢”。
(二)多元互动,赋予学生合作权,让课堂活泼起来。
所谓的“合作、探究”,就是让学生合理地构建合作小组,让他们自由地合作学习,讨论问题。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进行各方面知识的学习互补,促进感情交流,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还不足以保证小组成员进行高效的合作。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重点指导并培养其“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进一步的解释;二是学会评价,会正确地指出别人的对与错;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宽广的多元文化视野,学习阅读、鉴赏、探究的多种方法和角度,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当然,这里的“探究”,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一般的、无序的讨论,它是建立在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理性思考,然后和组内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即使是一个小组织之内,也可以就一个问题形成不同的见解,可以请持不同见解的同学条理的陈述自己的观点(要求: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然后班内老师和同学再一起分析和综合其观点。讨论“探究”不能是简单的形式,不能是“花架子”,教师要切实设计好每一个环节,每一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其中,真正的在讨论中有所收获。
(三)创设情境,赋予学生话语权,让课堂生动起来
我们有一种固有的观念:课堂教学由教师控制,讲什么,怎样讲,完全是教师一手操办,学生完全没有自主选择和参与的权利。长此以往的结果是: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因此,我们应该精心创设情境,以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赋予学生话语权,让学生想问问题,让学生敢问问题,让学生可问问题。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即水到渠成的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学科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同时,还极大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
(四)拓展延伸,以课堂为平台,以课本为依托,拓展知识面,丰富知识内涵。
“历史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历史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而丰富历史课程的内涵。”在鲜活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课本拓展延伸的契机,把握课本拓展延伸的火候,用好课本拓展延伸这根“魔棒”,借着课改的“东风”,以课本为依托,教师和学生在知识延伸里共“起舞”。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不能用自己的知识模子翻制我们的学生,我们要在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宽阔的视野基础上,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气质,循循善诱,做好“指引”。对于知识的传授,我们教师可以“降级”自己的身份,化主为客,和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倾听学生的理解,在和学生一起互动交流中,生发共鸣,师生共舞,打造高效历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