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功夫在“分”与“合”

【作者】 刘 晖

【机构】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10以内各数的分与合,是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基础。对于稍大一些的数,学生学习和记忆其分与合的难度也随之增大。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清晰而合理的表象。选择合适的表象材料和形式,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都是教学时需要精心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分与合 表象问题 策略研究
  一年级的学生从何处入手有意识的培养“四能”?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意识地长期训练和培养。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一年级虽然不需要学生能完整的叙述两种运算的意义,但是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计算;从4个气球中飞走(去掉)1个气球,求还剩下几个气球,类似这种情景的问题用减法计算还是需要学生理解的。
  一、加强直观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实践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数一数、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移一移、涂一凃等实际动手操作,能变抽象为直观,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表象到概念,促使知识的内化。
  一年级教材中在两次学加减法之前都学“分与合”,第一次在教材p21,葵花放在两个筐里的所有情况分别用下列数学符号表示出来,此时老师要告诉学生读法及表达的意思。
  
  
   
  如:   读法上可分成两种读法:分读
为4可以
分成1和3,边读边写(先写4,再写1 和3);合读为1和3可以合成4,边读边写(先分别写1和3,再写4)。在先写什么数与后写什么数上区分是分还是合,为第一次学加减法区分加和减打基础。第二次在教材的P41,6和7的组成,教学时也要求学生像第一次学分与合一样读和写,再一次加深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在“做一做”T1要求学生能理解数学符号所表示的是分还是合,

6可以分成3和3;     2和 4 可以合并成6;     7可以分成3和4;     2和5可以合并成7,再写出结    果,为第二次学加减法正确列加减法算式打基础。
  本例的错题出现在教材P48,6和7的认识已经学完,加法和减法已经两次教学,而且是呈梯度出现的。加法第一次出现在教材p24 只要求一图一式,列加法算式之前指导学生画出合的数学符号图  
        3+1=4读作3加1等于4
。此时,可口头加读“也就是把3个
和1 个合并在一起就是4个。”减法第一次出现在教材的P26,列减法算式之前指导学生画出分的数学符号图
      4-1=3读作4减1等于     3,此时也可加读“也就是4个可以分成1个和3个”,这样可加深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第二次学加减法时是在P42,例题的一图两式和一图四式,不管是哪种都是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计算;从总个数中分掉一部分,求还剩下几个,用减法计算。要求学生在加法算式旁边写出合的数学符号图,在减法算式旁边写出分的数学符号图,并能正确读出。练习时加法算式写合的数学符号图,减法写分的数学符号图,长期训练,加减法算式、分与合数学符号图及它们各自的读法四者已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已经深入到学生们的脑海里。本例中的错例,只需学生半抽象出分的数学符号图即可,用减法计算,已经能较轻松完成。
  二、开展数学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
  一年级的学生学习以无意识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设计富有情趣、灵活多样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和情境中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利用游戏、竞赛、儿歌、对口令等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在教学6的分与合时,开展找朋友游戏。如设计蘑菇房子门牌号码为6号,发给学生1~5的卡片,手持卡片1的小朋友说:谁是我的好朋友?手持卡片5的学生说:我是你的好朋友。两人手拉手说:6分成1和5。或者说1和5合成6。教学7~10的分与合也可安排类似的游戏。
  “对口令”让学生动口有动脑,可以师生对,也可以同桌对。如说7的分与合,甲说:我出1,乙说:我出6;甲说:我出2,乙说:我出5……“开火车”按位置说出8的分与合,比一比谁的火车开得快,谁的火车有毛病不能前进了,小朋友的好胜心强,积极思考,谁也不甘落后。朗朗上口的儿歌也是一年级学生喜爱的学习形式。10的分与合是10以内加减法的学习基础,又是以后用凑十法教学进位加法的学习关键,这部分内容比前面的分与合提高了教学要求,对于刚入学一个多月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学习任务还是挺重的。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地记忆10的分与合,我编了一首“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并肩走,四六四六头靠头,五五合成一双手。”学生在朗朗上口的儿歌声中轻松地掌握了10的分与合。
  三、设计开放练习,培养发散思维。
  加减法的新课上完以后,还可给出三个数(如:5、2和7)让学生编题,既可以编出加法,也可以编出减法,学生在编题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评价别人编的题时会思考别人编的题对不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这三个数据之间的关系,为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打基础。长此以往可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分与合”这部分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分成4段进行教学,2~5的分与合,6、7的分与合,8、9的分与合,10的分与合,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平均用力,也不能用千篇一律地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安排不同的教学活动,领会编者意图,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通过创设生动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建立分与合的思想,体会分与合是辩证统一的。
  参考文献:
  [1]吴琼.一年级快乐数学课堂.《小学教学参考》,2009.03
  [2]刘亚茹.关于一年级“分与合”教学的几点思考.《教学与研究》.2011.09
  [3]刘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小学教育》.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