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作者】 郑慧民
【机构】 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新庙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课堂导入虽然言语不是很多,却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设计得好,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调动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情感,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反之,则会使课堂沉闷毫无声息。因此,导入语的设计非常重要。以下介绍我在课堂教学中几种常用的有效课堂导入方法,供大家借鉴。
一、讲述故事导入法
初中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青少年,好奇心理是这些学生的共同特征。运用故事导入,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把抽象的或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接受起来更为容易。同时也可以使其以良好的状态投入课文的学习。利用这种方式导入,一要注意故事的新颖性,人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不但学生不感兴趣,反而会淡化学生的学习热情;二要注意故事的教育性,要使学生受到某种启迪,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不能只是为了好奇、搞笑、哗众取宠而陷入低级、庸俗;三要注意和课文内容的相关性,设计的故事要和课文内容有所关联,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四要注意故事须短小精悍,能说明问题即可。如果故事太长,势必占用学生学习课文的时间,喧宾夺主。因此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适时转入新知识的教学环节。
二、悬念导入法
设置悬念导入法,是指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在导语段即将结束时造成悬念,学生急于知道下面要讲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悬念导入指教师有意识的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导入新课学的一种方式。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意料,或展示矛盾,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教师应设置恰当适度的悬念,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情境导入法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巧妙地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电教用具,通过欣赏音乐,观看电视、像、电影等多种方式,激活学生的艺术细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可用多媒体展示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等各种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拿笔看图听音乐想象作文;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听录好的鸟鸣、水声、风声,然后带着兴趣进入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文章兴趣。
四、歌曲导入法
歌曲导入法就是用歌曲的形式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歌曲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毛泽东的词大多被音乐家谱出了曲,如教学毛泽东的词时用唱歌的形式导入就别具一格。乐曲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听觉型教具一般适应于散文、小说、诗歌的讲授。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
五、表演导入法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也就是自己说的。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就越感到学习的轻松。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要求再高点的是改编课本剧。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排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教学中,先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改编课本中角色的语言?怎样表现不同的动作神态?然后在小组里自编自演,让几名学生带上头饰,扮演角色,其他同学献策献计。最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表演。这样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觉得课堂妙趣横生。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转换角色参与,创设出生动鲜活、情景交融的生活化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热烈的情绪,促使学生积极的、带有情感色彩去观察和体验客观情境,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语文、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导入新课,做到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讲述故事导入法
初中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青少年,好奇心理是这些学生的共同特征。运用故事导入,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把抽象的或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接受起来更为容易。同时也可以使其以良好的状态投入课文的学习。利用这种方式导入,一要注意故事的新颖性,人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不但学生不感兴趣,反而会淡化学生的学习热情;二要注意故事的教育性,要使学生受到某种启迪,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不能只是为了好奇、搞笑、哗众取宠而陷入低级、庸俗;三要注意和课文内容的相关性,设计的故事要和课文内容有所关联,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四要注意故事须短小精悍,能说明问题即可。如果故事太长,势必占用学生学习课文的时间,喧宾夺主。因此应及时引导学生分析,适时转入新知识的教学环节。
二、悬念导入法
设置悬念导入法,是指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在导语段即将结束时造成悬念,学生急于知道下面要讲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悬念导入指教师有意识的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导入新课学的一种方式。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意料,或展示矛盾,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沙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教师应设置恰当适度的悬念,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情境导入法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巧妙地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电教用具,通过欣赏音乐,观看电视、像、电影等多种方式,激活学生的艺术细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可用多媒体展示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等各种图片,配以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拿笔看图听音乐想象作文;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听录好的鸟鸣、水声、风声,然后带着兴趣进入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文章兴趣。
四、歌曲导入法
歌曲导入法就是用歌曲的形式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歌曲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毛泽东的词大多被音乐家谱出了曲,如教学毛泽东的词时用唱歌的形式导入就别具一格。乐曲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听觉型教具一般适应于散文、小说、诗歌的讲授。如讲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可先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听完歌曲自然就会积极谈论自己的感受。
五、表演导入法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也就是自己说的。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就越感到学习的轻松。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要求再高点的是改编课本剧。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排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教学中,先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改编课本中角色的语言?怎样表现不同的动作神态?然后在小组里自编自演,让几名学生带上头饰,扮演角色,其他同学献策献计。最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表演。这样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觉得课堂妙趣横生。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转换角色参与,创设出生动鲜活、情景交融的生活化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热烈的情绪,促使学生积极的、带有情感色彩去观察和体验客观情境,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语文、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导入新课,做到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