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创设情境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刍议

【作者】 张艳芳

【机构】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回里镇回里完全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作为一名教师,总想自己的学生能准确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上课容易做小动作或开小差。如何能让学生有效的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绪,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创设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就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略谈几点。
  一、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小学生都是故事谜,把知识融入故事中,配上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多媒体课件,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有位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下冰雹等。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
  通过创设这样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知。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悬念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对所发生的新异事物感到惊奇,引发疑问,进行探索的心里倾向,是小学生的重要心里特征,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节内容时,我们学校王老师就设置这样一个悬念:有一位老爷爷,他到2008年才过他的第18个生日,你们知道老爷爷2008年的年龄有多大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个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完这部分知识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提高学生的求知情趣,使学生带着炙热的追求随教师进入课堂教学情境之中。
  我在教学“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形如:25×16 25×12 25×24 25×36的算式,我口算,与学生进行计算比赛,我都能很快地、准确地说出结果。学生感到神奇与惊讶:“老师你究竟有什么‘招’”?我抓住这一时机,问:“你们想知道老师使用什么‘绝招’吗?”学生齐声说:“想”,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操作情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索、寻找规律。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分数的认识》的过程中创设了如下情景。师:请你判断“把一个蛋糕分给2位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这个蛋糕的1/2,这句话对吗?”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教室里一片“混乱”。
  这时,老师抓住时机让两方各选3个代表上台进行辩论。
  正方:这句话是对的,因为蛋糕分的是2份,取的是1份,所以应该是1/2。
  反方:这句话是错的(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边折边指),这样是不是分成了2份?
  反方:这2份一样大吗?如果不是一样大,他们分得的就不一样多,不一样多就没有平均分,没有平均分怎么能说是1/2呢?请问对方辩友,你们还有意见吗?
  正方:没意见!是我们理解错了,感谢反方辩友。
  老师向六位代表竖起了大拇指,教室里自发的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由于学生刚接触分数,对概念模糊不清,出现了不同意见是正常的,教师巧妙地利用这一点创设争辩情境,在争辩中意见得到了统一、认识得到了深化,既突出重点又突破了难点,还能让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四、游戏情境,妙趣横生。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
  例如在教学课本“小动物回家”的练习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队,分别是小鹿队、小兔队、小狗队、小熊队,老师在四个队各放了一些不同答案的算式,各队队长带着动物头饰(头饰上有号码),带领小队成员分别到四个小组中寻找和头饰上号码向对应的算式,小队之间进行比赛。这样设计,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调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创造解决问题的办法。
  五、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
  例如我在上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一天,小明约了两位小朋友到他家玩,小明的妈妈准备烙三个饼给他们。出示课件:只有一口锅,能同时烙两个饼,烙一个饼的一面要3分钟,两面都要烙。小明的妈妈最快要几分钟能把3个饼烙好呢?这样的情境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学生比较感兴趣,又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综上可知,有效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运用语言描述、实物演示、游戏活动等有利因素,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