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生物课堂导思导学教学模式”研究管窥
【作者】 郭会玲
【机构】 甘肃庆阳一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研究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就是研究它的最能体现其本性、本真、本色的构成要素,而不是在确定一种凝固的课堂教学程式。所谓模式也就是课堂教学在求新、求变、求异中体现相对稳定不变,具有典范性的要则和基本法度。研究、认同和遵循这个基本规范,将十分有益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健康地向前发展。
由此引发的新型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导思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设计为:问题引领,激活思维——对话交流,深化思维——归纳总结,整合思维——启迪发展,拓展思维。以“问题引领、导学结合、优化思维”为指想导思,以“培养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为目标,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生物学习规律出发,提升学生的知识内涵,夯实学生的思维素养,努力追寻“教”与“学”的智慧深耕,追寻引导与思维的和谐统一,追寻教学风格与思想的全面提升。
可以说这是一个理想化的“生物教学模式”,如何让这个“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中扎根?我借用了经济学中的一个术语—“策动”,来策划与推动生物课堂教学。所谓策动就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取更佳效果的智慧,它是一种智慧创造行为。具体地税,就是通过一定的策划,找准一个小的支点、诱因,倾注一定的投入、努力,鼓动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欲望,力争让教师教得巧一点,学生学得活一些,从而产生“以小搏大”的效应。
下面以我所执教的《细胞的癌变》加以阐述:
1、策问题以动激发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告诉我们高质量的问题预设绝对不是“你来我往”言语应答,而是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进而滋生认识需要出现一种新的学习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起到“牵一‘问’而动‘全局’”、“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引领效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特别从学生收集的资料中选取了发病率较高的“胃癌”并展示资料:
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进行的全国性死亡调查中,均显示胃癌是我国第一位恶性肿瘤。据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最新的统计结果,我国的胃癌死亡数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23.93%,年平均死亡率为25.53/10万。我国启东,天津,上海和香港男性胃癌调整发病率分别为42.72/10万,29.78/10万和19.42/10万;女性胃癌调整发病率分别为20.71/10万,21.00/10万,11.37/10万和9.52/10万,属较高和中等发病地区。
根据以上资料,我提出“假如你是一位医学研究者,会怎样研究胃癌?” 这是一个统领全局的“大问题”,在学习中易于生成很多小问题交流,如“引起胃癌的原因、症状、治疗”……而这些问题整合起来,“研究”就是提纲挈领的大问题。
2、策交流以动深化
策交流以动深化,目的就是要以一个小的“诱因”架构起课堂师生对话的支点,充实思维材料,智慧地引领教学的深入,激活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正确引领思维方向,深化思维内涵,催生思维结果。
根据以上有关胃癌资料,学生很快表达出“胃癌发病率与饮食习惯有关,吃腌、熏、辣食物易患病;与环境污染有关;与性别有关;与气候有关,在南方比北方易患病。”对此,我问:想证实胃癌与环境污染有关,就要用实验数据来说话,在没有实验数据前可先提出假设,如何假设?
学生讨论得出“直接调查环境比较好的农村与环境被污染的城市的男性、女性等4组实验数据,并比较他(她)们的胃癌发病率!”
我又问:由于两个环境中生活的不是同一人,为了更具有说服力,还应该怎样调查?
学生讨论得出“调查移居到北方的南方人,看他们的胃癌发病率是否下降;再调查移居到南方的北方人,看他们的胃癌发病率是否上升。”
看到学生的思路很活跃,我再问:这样的实验对比就比较严密了,但仅是一个横向对比,能否说出一个纵向对比?
学生讨论得出“应该把现在的发病率和以前的发病率在年代上进行对比,看以前环境没有被污染的时候和现在的胃癌发病率是否一样”。
上述问题促使学生天马行空地畅想,沿途克服众多障碍,通过“聚合”采纳某种假设或方案,最后完善为满意的答案。毋庸置疑,学生的思维经历了分析、批判、创造、发展的过程,能达到深化、优化思维的目的。
3、策归纳以动整合
策归纳以动整合,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自身智慧、经验、意向、创造力,进行发现、选择、重组等,让讨论问题时获得的并播种在思维“沃土”中零散的活的知识“种子”生根发芽,成为枝叶繁茂的知识“林海”,实现“举一反三,博观而约取”的知识整合。
课堂上,通过问题讨论、对话交流获得的细胞癌变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根据知识的结构层次和内在的逻辑联系,我引导学生从细胞癌变的外因内因、主要特点、预防措施、治疗思路等方面重新梳理,使知识序化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以图解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站在整体的角度,回味已学过的知识,达到由混沌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如此策划归纳,不仅高度概括了课本的文字表述,而且变换了知识信息的表达方式,反映出各层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有利于记忆、思维、联想。
4、策发展以动拓展
策发展以动拓展,目的就是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引导学生利用非智力因素、已有知识、直接经验、团队精神进一步发展协调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实践性思维,使知识、智力、能力逐步升级,力争将“一桶水”发展成为“一条流动的大河”。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设置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目前癌症还没有彻底的治疗办法,人们谈“癌”色变,患“癌”绝望。根据所学知识,你能提出治疗癌症的可行性思路吗?
学生的回答是“凶残的癌细胞有疯长、消耗营养多的缺点,堵塞供血的有关动脉,饿死它!”,“凶残的癌细胞在41—43℃高温下容易死亡,用‘高热疗法’热死它!”,“凶残的癌细胞也怕冷,将制冷剂液氮导入肿瘤组织,冻死它!”,“将高浓度的酒精注入癌组织内,凝固它的蛋白质,掠夺它的水分,醉死它!”,“用中子弹、生物导弹轰死它!”……
之所以有这么多精彩的回答,是学生在学习、搜集、分析各种资源和信息的基础上得出的智慧结晶,无疑,其能有效地推动思维的纵深发展。
“教学是为了产生有活力的思想。”(海墨特)如何在具体的“导思导学教学模式”中产生有活力的思想?教师艺术的教,学生智慧的学—不教而教?虽然“人各有一性,不可疆人以同于己,不可疆己以同于人。有所同必有所不同。”(引自清·焦循曾语),但毕竟生物课堂教学所追寻的是最能体现本性、本真、本色的教学模式。鉴于以上的努力和研究,可以初步地给新课程理念下的“导思导学教学模式”一个最为基本的思路:“扎根于导,刻意思维,立足发展”。今后,以此创造性地、灵活性地展开教学,定会发展成更为行之有效的“生物课堂导思导学教学模式”。
说明:本人承担了省级研究课题“生物课堂导思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本篇论文是根据此课题的研究情况撰写的。
由此引发的新型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导思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设计为:问题引领,激活思维——对话交流,深化思维——归纳总结,整合思维——启迪发展,拓展思维。以“问题引领、导学结合、优化思维”为指想导思,以“培养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为目标,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生物学习规律出发,提升学生的知识内涵,夯实学生的思维素养,努力追寻“教”与“学”的智慧深耕,追寻引导与思维的和谐统一,追寻教学风格与思想的全面提升。
可以说这是一个理想化的“生物教学模式”,如何让这个“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中扎根?我借用了经济学中的一个术语—“策动”,来策划与推动生物课堂教学。所谓策动就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取更佳效果的智慧,它是一种智慧创造行为。具体地税,就是通过一定的策划,找准一个小的支点、诱因,倾注一定的投入、努力,鼓动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欲望,力争让教师教得巧一点,学生学得活一些,从而产生“以小搏大”的效应。
下面以我所执教的《细胞的癌变》加以阐述:
1、策问题以动激发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告诉我们高质量的问题预设绝对不是“你来我往”言语应答,而是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进而滋生认识需要出现一种新的学习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起到“牵一‘问’而动‘全局’”、“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引领效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我特别从学生收集的资料中选取了发病率较高的“胃癌”并展示资料:
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进行的全国性死亡调查中,均显示胃癌是我国第一位恶性肿瘤。据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最新的统计结果,我国的胃癌死亡数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23.93%,年平均死亡率为25.53/10万。我国启东,天津,上海和香港男性胃癌调整发病率分别为42.72/10万,29.78/10万和19.42/10万;女性胃癌调整发病率分别为20.71/10万,21.00/10万,11.37/10万和9.52/10万,属较高和中等发病地区。
根据以上资料,我提出“假如你是一位医学研究者,会怎样研究胃癌?” 这是一个统领全局的“大问题”,在学习中易于生成很多小问题交流,如“引起胃癌的原因、症状、治疗”……而这些问题整合起来,“研究”就是提纲挈领的大问题。
2、策交流以动深化
策交流以动深化,目的就是要以一个小的“诱因”架构起课堂师生对话的支点,充实思维材料,智慧地引领教学的深入,激活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正确引领思维方向,深化思维内涵,催生思维结果。
根据以上有关胃癌资料,学生很快表达出“胃癌发病率与饮食习惯有关,吃腌、熏、辣食物易患病;与环境污染有关;与性别有关;与气候有关,在南方比北方易患病。”对此,我问:想证实胃癌与环境污染有关,就要用实验数据来说话,在没有实验数据前可先提出假设,如何假设?
学生讨论得出“直接调查环境比较好的农村与环境被污染的城市的男性、女性等4组实验数据,并比较他(她)们的胃癌发病率!”
我又问:由于两个环境中生活的不是同一人,为了更具有说服力,还应该怎样调查?
学生讨论得出“调查移居到北方的南方人,看他们的胃癌发病率是否下降;再调查移居到南方的北方人,看他们的胃癌发病率是否上升。”
看到学生的思路很活跃,我再问:这样的实验对比就比较严密了,但仅是一个横向对比,能否说出一个纵向对比?
学生讨论得出“应该把现在的发病率和以前的发病率在年代上进行对比,看以前环境没有被污染的时候和现在的胃癌发病率是否一样”。
上述问题促使学生天马行空地畅想,沿途克服众多障碍,通过“聚合”采纳某种假设或方案,最后完善为满意的答案。毋庸置疑,学生的思维经历了分析、批判、创造、发展的过程,能达到深化、优化思维的目的。
3、策归纳以动整合
策归纳以动整合,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自身智慧、经验、意向、创造力,进行发现、选择、重组等,让讨论问题时获得的并播种在思维“沃土”中零散的活的知识“种子”生根发芽,成为枝叶繁茂的知识“林海”,实现“举一反三,博观而约取”的知识整合。
课堂上,通过问题讨论、对话交流获得的细胞癌变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根据知识的结构层次和内在的逻辑联系,我引导学生从细胞癌变的外因内因、主要特点、预防措施、治疗思路等方面重新梳理,使知识序化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以图解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站在整体的角度,回味已学过的知识,达到由混沌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如此策划归纳,不仅高度概括了课本的文字表述,而且变换了知识信息的表达方式,反映出各层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有利于记忆、思维、联想。
4、策发展以动拓展
策发展以动拓展,目的就是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引导学生利用非智力因素、已有知识、直接经验、团队精神进一步发展协调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实践性思维,使知识、智力、能力逐步升级,力争将“一桶水”发展成为“一条流动的大河”。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设置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目前癌症还没有彻底的治疗办法,人们谈“癌”色变,患“癌”绝望。根据所学知识,你能提出治疗癌症的可行性思路吗?
学生的回答是“凶残的癌细胞有疯长、消耗营养多的缺点,堵塞供血的有关动脉,饿死它!”,“凶残的癌细胞在41—43℃高温下容易死亡,用‘高热疗法’热死它!”,“凶残的癌细胞也怕冷,将制冷剂液氮导入肿瘤组织,冻死它!”,“将高浓度的酒精注入癌组织内,凝固它的蛋白质,掠夺它的水分,醉死它!”,“用中子弹、生物导弹轰死它!”……
之所以有这么多精彩的回答,是学生在学习、搜集、分析各种资源和信息的基础上得出的智慧结晶,无疑,其能有效地推动思维的纵深发展。
“教学是为了产生有活力的思想。”(海墨特)如何在具体的“导思导学教学模式”中产生有活力的思想?教师艺术的教,学生智慧的学—不教而教?虽然“人各有一性,不可疆人以同于己,不可疆己以同于人。有所同必有所不同。”(引自清·焦循曾语),但毕竟生物课堂教学所追寻的是最能体现本性、本真、本色的教学模式。鉴于以上的努力和研究,可以初步地给新课程理念下的“导思导学教学模式”一个最为基本的思路:“扎根于导,刻意思维,立足发展”。今后,以此创造性地、灵活性地展开教学,定会发展成更为行之有效的“生物课堂导思导学教学模式”。
说明:本人承担了省级研究课题“生物课堂导思导学教学模式”的研究,本篇论文是根据此课题的研究情况撰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