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心灵走进心灵

【作者】 金怀振

【机构】 山东省临沭县第三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由来已久的至理名言淋漓尽致地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意义,不能不引人深思。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种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就当前的中考而言,语文课试卷满分120分,其中写作50分,人们常常戏称之为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而阅读同样与作文平分秋色,单就分值而言,我们临沂市的试题含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所占分值亦不低于这个数,有时甚至要超出几分。加之阅读在高考题中的份量更是重之又重,培养阅读能力又是提升语文素养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的调动同学们的阅读积极性,采用各种形式来搞活阅读教学,让学生真的能够读有所得,学有所获。下面就谈一谈,我自己的一些粗浅做法,敬祈专家、同仁们指正。
  创设情境——让学生拥有阅读兴趣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梁启超先生也说“要干好一行,须得先爱这一行”。都是非常有道理的。每每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我都要提前进行设计,创设出与之相匹配的情景,有时甚至不会拘泥是不是课内精读篇目,为的是使学生们得以更好的融入,以期求得良好的阅读效果。比如,我在与学生们一起学习大作家朱自清的《春》一文时,索性将学生带到了草坪上、花坛边、大树下、蜂蝶起舞之处。此刻,学生们再读此文,那风儿、那草儿、那花儿、那叶儿、那蜂蝶儿,更有那人儿……已不再是纸上的,不再是无味的,它们所带给孩子们只剩下了乐趣。还记得一次,我学习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一文,便是借农村中学上晚修的机会,愣是经校领导许可将课堂移到了星空下的大街上。“街灯”“明星”“天河”“牛郎侄女”,直观取得了抽象,学生们学得不亦乐乎!原是安排在白天进行的阅读赏析,竟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再次验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读文本——让文本走进学生心灵
  谈及阅读,我们便会想起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如果你想成就一番事业,那就应该多读历史,对普通人来说,读史会产生智慧的人生;对领导者来说,读史有助于完善有效的管理。”我私下以为,要实现这样的好效果,须得读进书里去,真正用心去领会。故我每次组织学生读书,在给定篇目之后,总是要求学生先自己读,提出读书的任务,如明确作者是谁、文章写了什么事、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哪些词句比较喜欢、对你有何启示……我想,明确读书的任务,带着问题去读,或多或少的总有些收获。只有学生读懂了文本,方才使文本走进读者(学生)的心灵。一句话:心里有,才不会空落落的!
  老师引领——让学生感知教师心声
  俗语云“只知低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往往会适得其反,读书亦是如此!一个没有组织、没有纪律的集体终究是一盘散沙。我个人认为,学生的阅读,失去了老师的及时的引领,自然会受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效果,但未必最佳。散文,其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形散而神不散,失去了“神”,其便不可以为文!所以,我们老师对于学生阅读的引领尤为不可或缺,不仅能避免大家“各自为政”,又能做到“有章可循”!如学生们阅读《西游记》时,我就经常巡回点拨,让一些了解故事情节后无所事事的学生思考:文中有哪些个人物形象?他们有何特点?故事的结局又表现了什么?…….凡此种种,无非想让学生“不是漫无目的的游弋”,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感悟交流——让学生之间情感激荡
  读文而有所得,言为心声。每每读过一篇文章,我总是组织学生们进行交流,互相点评。
  其实交流的形式大可不必拘一,那样便太过于注重了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同学们的思维,影响了大家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如我们学习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著名作品《我的叔叔于勒》,在大家经过了一番默读、朗读、细读之后,我组织学生交流,或是同桌间、或是小组间、或是全班,全凭大家自愿。当然老师也可参与其中,如若置身外,其研讨之乐何以知之!经过了一番热烈的交流研讨,我发现,同学们不仅仅是解决了字词障碍,同时还分析了文中人物的个性特征、人物的刻画手法、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所收到的效果、谁才是文中的主人公、全文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背景等等方面,老师还须讲多少呢?整个课堂洋溢着同学们因收获而喜悦的气息,因自主、合作更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且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事半而又功倍,我有何乐而不为?我们又怎可何乐而不为?
  研读提示——让学生明确编者意图
  单就教科书而言,大凡选入教科书的作品,编者均附以编者按、单元提示、课文提示。有些人认为这是无关紧要的,其实是大错而特错的,这是编者为我们阅读提供一些阅读可供参考的信息,加以注意,往往会避免走许多弯路。我想,作为编者,他们所选择的篇目自有其值得借鉴之处,他们所提供的“提示”同样是“画龙点睛之笔”。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编者就附了这样的单元提示: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作者以种种奇思妙想,描绘出一个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令人惊叹,令人遐思。学习这个单元,要激活自己的想象力,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编者以专家的目光引导学生准确锁定了本单元作品选择范畴,引领学生深刻品味作品中“想像”“奇思妙想”,更显快捷。再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寓言四则》,编者就附了这样的阅读提示: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语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使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阅读寓言,要注意领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同样将学习这几则寓言的要旨点拨得恰到好处。一句话,编者对于读者的帮助并非可有可无,编者的意图同样需要去品读!
  联系背景——让读者作者生发共鸣
  每读一篇文章,总不可忽略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对于我们读者把握文章所要表现的社会意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读懂了背景,对于文章主题的把握则更显简(下转第52页)(上接第11页)单。当然,有些文章的写作背景直接告诉读者,如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为喜剧,其中的《威尼斯商人》、《白毛女》、《变脸》等是剧本,直接将故事的背景告诉了读者,把握起来就相对简单。而也有些文章的写作背景并不一定告诉读者,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动手搜集,不然对于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和所要表达的主题的把握就设置了一些障碍。如文章《紫藤萝瀑布》、《生命 生命》、《喂---出来》等等则和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需要读者们搜集整理,以更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题。我始终相信:背景,包含了文本成文之前的太多要素,总不是可有可无的。纵使我们做了“无用功”,其真实的价值也绝非是零。
  对于文本的阅读,无论是通过何种方式的阅读,书本也罢,电子图书也罢。我窃以为,只有文本、读者、编者、作者做到了“四心合一”,都能够融入到文本中去,将体验、领悟、品味合而为一,彼此间心有灵犀,心心相映,互为心声,相辅相成,其效果方可最佳!
  学无止境,读无止境,悟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