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走进新课程 实施有效教学——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作者】 闫维新

【机构】 陕西省兴平市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淡化赤裸裸的知识传授过程,代之以师生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等新的教学理念,逐渐被语文教师理解和接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不断的学习、研究、探索、实践过程中,我充分地感受到了新课程全新的教育理念的重要作用。下面谈谈我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注重激励评价
  激励评价,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信心为宗旨的教学手段。语文课评价能体现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得“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比如:在课堂检测时采用举手和抽查两种方式进行,如果自己举手接受检测,则得分值加倍,并在检测后,让全班同学以节奏性的掌声,对其再次鼓励。对于主动举手的,即使回答错误,我也会给学生一个最低分,这个得分叫“勇气分”。当然,对于不敢举手的学生,我会适时鼓励,设置简单问题请他们回答,让他们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动力。在我的努力下,课堂上发言的同学多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提高了,也养成了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形式的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二、关注情感的激发
  新课程关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语文教学是以文学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一部文学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挖掘给学生,使他们更好的感受、体验,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
  1、用激情调动学生的情感。
  美的情感,看似无形却有形,渗透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微小的一个面部表情,都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满怀激情地把文学作品的内在情感从传神的眉目间,喜悦的笑脸中,生动的手势里表达出来。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教师生动的表情,流露在眉间、眼神中、嘴角间的赞叹,把学生带入那春意浓浓意境中,在学生脑海中浮现一张张美丽的图画;从学生听老师朗诵时表情的变化,可以看出在他们心底深处萌动的对春天的热爱。也就是说,教师的激情,会感染学生,带动学生把自己的情感通过声音、体态动作及丰富的表情表现出来。
  2、用故事调动学生的情感。
  讲故事,最能唤起学生极大的兴趣,生动的故事,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美丽的文学故事,最能帮助学生弄懂语言特色,理解文学背景。在学习《故宫》时,我讲述了故宫内的传说故事。我绘声绘色的讲述,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陶醉在美丽的故事当中。然后,我提问“故宫建筑群有哪些特色?布局?通过学生的自学和讨论,很快就理解了《故宫》这篇说明文的写作特色,同时也对故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堂看似枯燥的说明文课也变得生动有趣了。
  3、用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情感
  选择图片或视频作为教学媒体,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活力,也会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中,我选用图片及视频展示西双版纳的风土人情,为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场景做好了铺垫,使学生在快乐中理解了文章所表现的美及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4、鼓励学生谈读后感或文学评论升华情感,让学生把语文所传达的内涵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目的。在每一单元课之后,我会布置一道作业——短文欣赏,让学生谈谈读后的感想,或者进行简单的评论。评论和感想不在长短,只要能有感而发,使欣赏后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语文教学也面临着许多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地思考、探索和创新,转变观念,尊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和激情,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情感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