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谈小学数学运用学具教学的意义

【作者】 拉巴次仁

【机构】 西藏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巴乡完小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小学数学中运用学具教学,不仅能有效化解“抽象变直观”问题,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具 运用 意义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其严谨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给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学习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如何破解这一教学难题,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数学、做数学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运用学具教学不但能有效化解“抽象变直观”问题,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下面,我结合实例具体谈谈学具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学具可化解学习兴趣提高难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强劲动手。托尔斯泰有句名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数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成为“我要学”的学习主人。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针对学生“好动”特性和数学须“抽象变直观”的学习要求,运用学具学数学不失为一种良好方法。这样,不仅可发挥学生主人翁作用,还符合学生年龄、思维特点,让学生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数学、做数学。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们让学生把三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要求学生观察,了解三角形的角、边、顶点及其相应数量,最后还让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儿童把外显动作与内隐思维结合在一起,这既能集中儿童注意力,又能满足学生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
  二、运用学具可化解概念定义学习难的问题
  概念、定义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学生走进数学殿堂的钥匙。但概念、定义语言简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学生掌握较难。如何化解概念定义学习难问题呢?从心理学研究“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理论”可知,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初识感知下,运用学具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在多次动手操作中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从而丰富感性知识,筑牢知识表象,概括出本质特征,形成科学的数学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6根小棍分成两份,出现三种结果:1和5,2和4,3和3,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三种分法与前两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三种分法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就能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概念具体化、生动化,从而就能轻易地帮助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三、运用学具可化解数学算理理解难的问题
  算理就是算数基本理论,是数学运算的方法和原因。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可以说,小学阶段大部分时间是在算理教学,但算理语言简明扼要,逻辑严谨,概括性强,同样让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而新课标又反复强调:“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因此,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提高计算能力就成时常教学的重要目标。那如何破解算理学习难问题呢?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可给我们教学启示,就是数形结合思想。也就是把数学运算的学习和动手操作实物结合起来,让学生把抽象的算理化成直观的动手操作步骤,在多次操作中形成概括、总结出计算的程序和方法,从而形成算理。例如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时,如: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的算理。突破这个难点,我们就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协调发展。
  四、运用学具可化解操作能力培养难的问题
  现在学生纸上动作多,实际动手操作却很少,数学实践能力培养没有落到实处。因此,一些专家在进行小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时,呼吁把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三种能力之一(另外两种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呢?新课标要求学生动手做数学,在做中学,在做中发展数学素养。而运用学具教学既符合这一理念精神又能收到良好效果。也就是在让学生数学过程中通过摆、拼、剪、拆、制作、测量、描绘、画图等动手实践,获得感性经验,形成初步认知,为新知学习作为思维准备。例如教学“圆锥体积”时,我们可让学生运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圆锥形容器、沙子做实验,证明V=Sh的成立。实验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大多数正确或大致正确,而要注意引导学生严格、正确地运用直观操作,且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要引导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指出操作的不正确之处,继续进行实验,直到成功为止。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总之,运用学具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很大市场,其意义也不可低估。在发挥学具作用时,我们尽量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具成为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中介,为学生走进数学殿堂、探索数学知识、获得数学素养架设一道美丽彩虹桥。
  参考文献:
  【1】沈丹丹,《小学数学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2】张敬培,《小学数学学具理论与实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
  【3】蒋康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探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4】曹子华、高佩,《小学探究性教学案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