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导学案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 刘汉亮 刘俊新
【机构】 山东省莒南县第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也不利于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导学案教学以其特有的新颖性、实用性和高效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关键词:导学案;高中数学;应用探究;
一、学案的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导学案分为学习目标、预习导学、问题讨论、运用能力训练、小结与反馈五部分。
1.学习目标:学案中要体现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围绕目标学,教师围绕目标教。学习目标不仅要包含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这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
2.预习导学:预习导学环节是导学案的主要环节,包括引入、新课和例题讲解等。根据每一节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不同的引入,但关键要简单易懂,生活化,适合本地的学生。在对公理、概念和定理的内涵的处理上,将这些要素分点列出,后面预留空格,作为学生自学笔记。例如,在给学生扩充正选的倍角公式的变形应用时,可先引入形如余弦链cosacos2acos4a的相关题目及解决方法,再让学生思考如何转化才能解决形如sin100sin300sin500sin700的正弦链类的题目,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诱导公式把正弦链问题转化成余弦链问题进行
3.问题讨论:设计问题和导学思路,这是学案设计的重点,要着眼于基础,突出重点。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重点、难点,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多角度的讨论,让各个小组的同学进一步交流自学心得,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由全班同学讨论解决。
4.运用能力训练:运用能力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训练内容以本节内容为中心,适当联系其它章节相关内容,要“精练”,就是练思维、练方法、练能力,练的内容要序列化,练的方式要多样化,练的方法要科学化。运用能力训练应体现难度层次的递进,训练题要分层次设计,进行系列训练。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训练。
5.归纳反馈: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作好本节课的知识总结,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之形成网络,在“导学”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中探究、反馈和讨论的记录,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应用
1.导学引领,自主学习
课前下发“导学学案”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和与同学探讨等方式把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进行一番的思考和探究,对照导学进行预习,一般是要求学生通过预习解决基础知识,找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课上老师可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有目的地运用导语、演示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创设情境、把握学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习惯。久而久之,使学生达到“会学”的目的。
2.组织讨论,尝试解疑
导学案教学要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并给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这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地位,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地去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于是,学习就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又使他们产生了成功的喜悦,就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角度、多层次地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讨论时,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并各抒己见,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并适时地予以启发,尝试释疑。
3.教师精讲点拨,解难释疑
在课堂中解决学生反馈的疑难信息时,教师可采用精讲点拨处理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精讲要讲难点、讲联系、讲规律,讲清概念,讲清联系,讲清作用。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我们应针对疑难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其它组仍是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
4、达标训练,补偿矫正
在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理清知识点后,导学案上有达标检测,让学生当堂训练,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的熟练程度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当堂训练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针对达标训练中再次出现的问题,教师除了再次展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突破问题外,还应再补充练习题,引导学生反复进行巩固性训练。要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逐层分化,以开放的学习思路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性能力。
5.巩固总结,反思领悟:
巩固总结是对全班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的一个总结。在设计导学时,每节课上留有指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的时间。可以让学生自我小结,也可以师生一齐总结。总结的内容包括:学习内容、探究方法、启示领悟等。为了巩固,可以重新审视,反思其过程,并进一步完善归纳,然后将启示、疑问在导学上写下来,或者当堂交流,或者在课后请教老师、咨询同学。通过总结,学生把所学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进一步构建知识网络;回顾自己掌握了哪些解题方法,纳入已有的能力体系。对自己的自学过程进行反思,能够逐步引领学生形成反思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总之,导学案教学要进一步的优化和提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改进和完善,要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导学案;高中数学;应用探究;
一、学案的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导学案分为学习目标、预习导学、问题讨论、运用能力训练、小结与反馈五部分。
1.学习目标:学案中要体现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围绕目标学,教师围绕目标教。学习目标不仅要包含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这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
2.预习导学:预习导学环节是导学案的主要环节,包括引入、新课和例题讲解等。根据每一节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不同的引入,但关键要简单易懂,生活化,适合本地的学生。在对公理、概念和定理的内涵的处理上,将这些要素分点列出,后面预留空格,作为学生自学笔记。例如,在给学生扩充正选的倍角公式的变形应用时,可先引入形如余弦链cosacos2acos4a的相关题目及解决方法,再让学生思考如何转化才能解决形如sin100sin300sin500sin700的正弦链类的题目,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诱导公式把正弦链问题转化成余弦链问题进行
3.问题讨论:设计问题和导学思路,这是学案设计的重点,要着眼于基础,突出重点。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重点、难点,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多角度的讨论,让各个小组的同学进一步交流自学心得,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由全班同学讨论解决。
4.运用能力训练:运用能力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训练内容以本节内容为中心,适当联系其它章节相关内容,要“精练”,就是练思维、练方法、练能力,练的内容要序列化,练的方式要多样化,练的方法要科学化。运用能力训练应体现难度层次的递进,训练题要分层次设计,进行系列训练。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训练。
5.归纳反馈: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作好本节课的知识总结,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之形成网络,在“导学”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中探究、反馈和讨论的记录,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应用
1.导学引领,自主学习
课前下发“导学学案”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和与同学探讨等方式把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进行一番的思考和探究,对照导学进行预习,一般是要求学生通过预习解决基础知识,找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课上老师可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有目的地运用导语、演示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创设情境、把握学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习惯。久而久之,使学生达到“会学”的目的。
2.组织讨论,尝试解疑
导学案教学要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并给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这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地位,学生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就会主动地去自学课本和接受教师的指导。于是,学习就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又使他们产生了成功的喜悦,就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角度、多层次地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讨论时,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并各抒己见,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并适时地予以启发,尝试释疑。
3.教师精讲点拨,解难释疑
在课堂中解决学生反馈的疑难信息时,教师可采用精讲点拨处理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精讲要讲难点、讲联系、讲规律,讲清概念,讲清联系,讲清作用。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我们应针对疑难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其它组仍是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
4、达标训练,补偿矫正
在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理清知识点后,导学案上有达标检测,让学生当堂训练,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的熟练程度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当堂训练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针对达标训练中再次出现的问题,教师除了再次展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突破问题外,还应再补充练习题,引导学生反复进行巩固性训练。要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逐层分化,以开放的学习思路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性能力。
5.巩固总结,反思领悟:
巩固总结是对全班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的一个总结。在设计导学时,每节课上留有指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的时间。可以让学生自我小结,也可以师生一齐总结。总结的内容包括:学习内容、探究方法、启示领悟等。为了巩固,可以重新审视,反思其过程,并进一步完善归纳,然后将启示、疑问在导学上写下来,或者当堂交流,或者在课后请教老师、咨询同学。通过总结,学生把所学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进一步构建知识网络;回顾自己掌握了哪些解题方法,纳入已有的能力体系。对自己的自学过程进行反思,能够逐步引领学生形成反思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总之,导学案教学要进一步的优化和提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改进和完善,要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