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基本形式及其应用策略

【作者】 贵 桑

【机构】 西藏日喀则地区萨迦县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至少没有专注的数学思维。问题推动着数学的产生与发展,可以说,数学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门关于思维方法的学科。在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上,我们每天都要提问。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但提问本身也是一门艺术,必须把握好提问的火候。提出的问题太容易,学生的思维就会提不起干劲,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又会茫无头绪,不知从何入手,最后也一样提不起兴趣。只有了解清楚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提出难易适度的有效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形式;应用策略
  1.我们先来看看数学课堂提问有哪些基本形式
  1.1判断性提问。这种形式的提问是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判断。教师一般用“对不对”、“是不是”等方式问学生,这样学生容易出现齐声回答,这时教师难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作出有效判断,不容易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提问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是很低的。
  1.2叙事性提问。这种形式的提问要求学生对问题做出完整的叙述性回答,一般用“是什么?”来提出。如“菱形的特殊性质是什么?”,这种提问只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较低。
  1.3叙理性提问。这种形式的提问要求学生讲清道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一般用的方式是“为什么?”。这种提问要求必须通过周密的思考,进行必要的推理,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它对思维活动的要求较高,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创造性提问。这种形式提问要求学生不依靠常规,寻求变异,从侧面来寻求答案。它是从某一点出发,运用全部信息进行发散性联想,追求多种解答,探索多种策略,思维是多向的,对思维的求比较高。
  2.那么如何应用好叙理性提问与创造性提问呢?或者说,如何让数学课堂提问更富有成效,更具有策略呢?下面就介绍几种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2.1激趣性提问。数学课堂中不可避免存在着枯燥的内容,如何化枯燥为趣味呢?除了教师创造性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以外,也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如:教师在讲有理数的运算律时,先提出问题“伟大的数学家高斯小学时巧妙的解决了老师提出的问题,计算你们知道高斯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吗?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完成它呢?”这样,就比单纯让学生完成要好得多,课堂气氛也由此活跃起来,枯燥的内容变得妙趣横生,效果非常好。
  2.2迁移性提问。其实,不少数学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对此教师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设置疑问,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迁移到新知识上来。
  例如:在讲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时,首先可以提问“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步骤是什么?”然后再问:“你们能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来解不等式吗?”追问:“二者的区别是什么?”再给学生出示例题,这样提问能使学生注意到不等式性质3: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并使学生跃跃欲试地去解不等式。这样通过提问,能促使学生迫不及待的开始应用新的知识与技能,从已知的对象迁移到未知的对象上去。
  2.3探究性提问。这种提问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在讲完一个题后要追问其思路是什么,是否还能用别的方法解决,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扩展,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正方形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正方形是完美的四边形,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特征于一身,你能找到正方形的特征吗?”这样会立刻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
  2.4激疑性提问。由于初中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方面缺乏深刻性和创造性,学习中很少发现问题,数学教师若能在其似通非通时及时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讲平行线定义时,教师可针对定义的理解提出激疑性问题:“平行线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同一平面内’这一限定呢?”通过提问,学生产生了疑点,势必会进行深入思考,再通过点拨,学生就会理解在空间中存在既不相交又不平行的异面直线,从而真正理解了平行线的定义。
  在一些基础性概念上,也可以对限定条件进行激疑性提问,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如一元一次方程中规定,若,会出现什么情况?一次函数,若函数会有什么新变化?这些都可以引发学生对概念进行深入思考。
  2.5发散性问题。教师若能在授课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系所学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和探索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如:“求解抛物线与x轴有无交点”这道题时,由知道抛物线与x轴无交点,这时,可以提出这样一道题:“你能把本题改编为一元二次方程或二次三项式因式分解的题吗?”
  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已储存的知识信息开始产生联系,达到融会贯通,再帮助学生总结一下根的判别式在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三项式,甚至于一元二次不等式中的不同作用与联系,学生就能把初中代数学习中的主要难点理解清楚了。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对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是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有力推手。我们一方面要提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学习深入的问题,另一方面,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太容易或太难的问题都是无法引发学生共鸣的。这就是提问过程中要遵循的“最近发展区”原则。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前提下,应用本文所提到的提问的基本形式及应用策略,做好课堂提问,就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无比美妙的数学世界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