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刍议如何让“问”主导英语课堂教学

【作者】 张君霞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开封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堂提问必须讲究艺术性,教师应重视设问的策略,每一个问题都必须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指南。有问必有思,有思必有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敢问、想问、乐问、会问、好问,由此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关键词:课堂教学 提问 好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见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有输出、交换和反馈信息过程,又有输入、处理和存储信息的过程,教学是师生的互动。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问题的热情,有助于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积极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敢问”。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
  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外语教学的互动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丰富的表情手势,包容学生的个体差异,宽容学生语言形式的错误,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敏捷,记忆力增强,潜能和创造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帮助他们消除羞怯、紧张的心理,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大胆参与课堂提问活动,获得更多交流和练习的机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营造学生“问”的氛围。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人格上给学生以平等地位。要经常使用“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我相信你以后比老师想得更好”的语言,而绝不用“你怎么这么笨!”“这样简单都不会”等对学生的歧视性语言。
  二、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人的语言以思维为基础的,语言交际其实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新智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多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维的,能激发学生探究愿望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操练所学句型和复习旧课时,我们可组织学生这样的提问活动。
  (一)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教材内容的难易不同等诸多因素,在设计问题时要做到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难易适度,符合学生水平,使学生有思路可循。如教九年级第八单元 “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时,我问学生:I’m a teacher. I  like  teaching.  What could I help you?学生就会回答说:“You could help us learn  English.”接着我又问他们: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in your free time?” 有个学生说:“I’d like to work outside.” 我就问他:“What could you help others?”这样,通过具体而又有启发性的提问,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思考他会做什么,他能帮助人们做什么的问题。
  (二)在学习了课文后,我试着让学生自已问一些问题。例如,如教九年级第一单元阅读理解How do we deal with our problems? 我先让学生听录音,理解内容,然后我让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如:How many ways of dealing with problems are mentioned here? Which way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Can you think of another way of dealing with problems? 这样让学生提出问题讨论,自己找答案,必要时精讲点拔,既练习了学生的听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合作、探究、自学的能力。这样使课本的内容就问题化了、趣味化了和简单化了。
  通过这种课堂提问能力的培养,不仅使学生把听、说、读、写融为一体,而且提高了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合理运用媒体技术,使学生“乐问”
  以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交互性,生动性等特点,有利于适时拓展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在创意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同时也常常将自己的创造力融于其中,从而以教学创新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创新。
  英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尤其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一)利用各种教学媒体,激“活”教科书,让学生更易理解接受。例如:新目标 教材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Why do you like koalas?在这一课里我制作了一个“zoo”的课件,让学生们走进其中,让他们感觉到动物的可爱及宝贵,先教会他们学会新单词,接着让他们再问一些问题。
  (二)用多媒体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使学生学会英语思维,接受纯英语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听、说、读、写形成习惯。例如:新目标教材九年级上第9单元When was it invented?时,屏幕上呈现本课所要学的实物图,如:电视机、电话、计算器等,并配以动画,把视、听、说、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看图做对话,自由提问,操练密度大大提高了。有了这些语言训练,学生思维和学习精力就会高度集中,再处理这1b部分就非常容易了。像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从已知探索未知的浓厚兴趣。
  四、充分发挥合作优势,使学生“会问”。
  (一)为学生的充分展示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每节英语课的灵魂。教师就要为学生创造独立自主学习的条件:首先帮助学生驾驭课文提供的材料。其次,要给学生提出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切都需要教师设计出能够使用所学语言材料的问题,开展活动的组织形式。
  (二)为学生的质疑开辟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现,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必有思,有思必有果。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表达问题。如在教学现在进行时的结构〈初一(下)Unit5 I’m watching. 〉,让学生观察句子的谓语部分,找出与学过的一般现在时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句子提出问题:句子用be+现在分词结构表示什么,与一般现在时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cry + ing 不把y变成i。然后给学生时间讨论,积极思考,发现更大问题,不断补充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现在进行时(The Present Continuous Tense) :现在进行时表示现在或现阶段正在发生的动作。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质疑情境,启发学生设问、质疑,引导学生讨论,积极思考,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学生学着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学习,使学习的目标更明确,自主性也更高了。
  五、科学借助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好问”。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对学生评价的作用,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手段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而且可以激励学生产生不断向上的精神。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形式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与他人、小组评相结合、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对学生学习的结果和态度及时予以积极评价,及时发现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特见解,可促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自信体验。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积极性评价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最好的激励词。如“good”,“Perfect、A good job.”这种鼓励的话语,加之教师鼓励的眼神,会在学生的心里涌起一股股暖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适时评价,并且引导学生自评、互评,逐步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教师要有对待学生提出或解答问题的正确态度,应多给学生质疑释疑的成功体验的机会,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整个施教过程中,我们要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产生的新问题作为教学的结束点,把探究的触角延展到课外,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纽带。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过程中,恰当使用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能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弊端,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思辨能力、综合归纳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发展。课是“问”出来的,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想方设法去寻求答案,在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由趣生疑,由疑促思,由思发问。教师要通过创设质疑释疑的情境,通过点拨、诱导,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引发认知冲突,诱发问题意识;激发其内驱力,唤起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以解答问题,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解读》?陈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北京教育研究》2002、2期
  3、《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2期
  4、《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