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谈谈新教育形势下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 普 布
【机构】 西藏日喀则地区萨迦县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教学是作品、老师、学生三者的情感交流。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针对语文教材实际,凭借有效的教学手段,把自己和作品的情感传达给学生,让他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完成作品、教师、学生三者的感情交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实现品德、智力、美育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 情感教育 情感沟通 教师素质
情感教育是一种以态度为中心的教育,它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帮助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激发情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再次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调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下面我就三个方面来谈谈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基础课程,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和学生的感情投入,较之其他学科更为重要。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颇具美感的文章,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感的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情感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真善美的激情。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把握文中的感情,领悟字里行间的感情脉动。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有血有肉的形象了。因此,我们推行语文素质教育,优化教学过程,就必须注重发挥情感的作用,一方面情感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原动力。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情感,才会有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学生只有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写出声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2、情感教育是学生心灵的鸡汤
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学习的情绪性、自觉性、思考性,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无目的、无方向、无教育性,教学方法上存在超强度、超负荷、死板灌输、缺乏正确引导等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灵之河必然干涸,思想之树必然萎缩。而语文学科,本质上讲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传达感情的载体。语文课本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都是作者情感志趣深入开拓的结晶,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情是人类最宝贵的东西,也是构成文学作品的重要因素,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一部作品在创作中,选择什么,强调什么,突出什么,怎样选择材料,创设意境,构造情节,塑造形象,直至怎样抓取某一细节,作者在挥笔之前就已由主观决定。简单地说,无论写的对象是人还是物或景,作者赋予他( 它)们的“情趣”,“性格”,“品德”无不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寄予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语文教学,就要在文学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完美个性。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
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1、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文章情”表露出来感染学生,教师就要熟练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必须吃透教材。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运用已有的语言文字知识,去熟悉、研究课文,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并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品内容,通过自己的感情来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引起感情的共鸣,并把这种感情保留下来,作为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由各类文章构成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老师必须把握教材中的这些情感因素,依据文章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
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施情感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教师自己要动情
要让学生动情,教师自己必须先动情。动情于自己的职业,动情于课文,动情于言表,动情于学生。不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不能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架起情感教育的桥梁。要教师动情,则要有对学生的爱才行。只有热爱学生,感情真挚,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也会因为教师的“爱”而具有活力和生命。热爱就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学生。
2、具有渊博的知识
知识渊博是情感富有的源头。一个知识贫乏、孤陋寡闻、笨嘴拙舌的语文教师已不能适应新时代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原有的一桶水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他们需要具有多桶水且能不断更新“多桶水”的教师。语文教师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内外的知识,博采众长,广纳百家,用他人丰富的经验来使自己见识更广,这样教学才会推陈出新,融会贯通,抒作品之情,发作者之想,把课上得活泼生动,趣味盎然,学生才会动情于课堂,才会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深刻地了解作品的内涵,深深地喜欢这位老师,喜爱他或是她所上的课。
语文教学是门综合性的艺术,它的知识面广,包罗万象,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纵横八万里的地理等,都可在语文课上涉猎到,但学习语文并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从自己的头脑中装进学生的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时刻进行心灵的交流。在教学中,用渊博的知识、用博爱之心,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这样,在新教育形势下语文教学才会取得理想中的效果,也才能得到学生的青睐。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②李振村主编《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
③韦志成主编《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 情感教育 情感沟通 教师素质
情感教育是一种以态度为中心的教育,它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帮助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激发情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再次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强调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下面我就三个方面来谈谈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基础课程,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和学生的感情投入,较之其他学科更为重要。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颇具美感的文章,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感的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情感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真善美的激情。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该把握文中的感情,领悟字里行间的感情脉动。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有血有肉的形象了。因此,我们推行语文素质教育,优化教学过程,就必须注重发挥情感的作用,一方面情感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原动力。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情感,才会有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另一方面,情感又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学生只有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写出声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2、情感教育是学生心灵的鸡汤
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学习的情绪性、自觉性、思考性,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无目的、无方向、无教育性,教学方法上存在超强度、超负荷、死板灌输、缺乏正确引导等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灵之河必然干涸,思想之树必然萎缩。而语文学科,本质上讲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传达感情的载体。语文课本中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都是作者情感志趣深入开拓的结晶,负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情是人类最宝贵的东西,也是构成文学作品的重要因素,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一部作品在创作中,选择什么,强调什么,突出什么,怎样选择材料,创设意境,构造情节,塑造形象,直至怎样抓取某一细节,作者在挥笔之前就已由主观决定。简单地说,无论写的对象是人还是物或景,作者赋予他( 它)们的“情趣”,“性格”,“品德”无不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寄予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语文教学,就要在文学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灵,完美个性。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
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1、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文章情”表露出来感染学生,教师就要熟练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必须吃透教材。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运用已有的语言文字知识,去熟悉、研究课文,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并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品内容,通过自己的感情来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引起感情的共鸣,并把这种感情保留下来,作为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由各类文章构成的语文教材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老师必须把握教材中的这些情感因素,依据文章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感场。
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施情感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教师自己要动情
要让学生动情,教师自己必须先动情。动情于自己的职业,动情于课文,动情于言表,动情于学生。不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不能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架起情感教育的桥梁。要教师动情,则要有对学生的爱才行。只有热爱学生,感情真挚,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也会因为教师的“爱”而具有活力和生命。热爱就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学生。
2、具有渊博的知识
知识渊博是情感富有的源头。一个知识贫乏、孤陋寡闻、笨嘴拙舌的语文教师已不能适应新时代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原有的一桶水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他们需要具有多桶水且能不断更新“多桶水”的教师。语文教师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内外的知识,博采众长,广纳百家,用他人丰富的经验来使自己见识更广,这样教学才会推陈出新,融会贯通,抒作品之情,发作者之想,把课上得活泼生动,趣味盎然,学生才会动情于课堂,才会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深刻地了解作品的内涵,深深地喜欢这位老师,喜爱他或是她所上的课。
语文教学是门综合性的艺术,它的知识面广,包罗万象,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纵横八万里的地理等,都可在语文课上涉猎到,但学习语文并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从自己的头脑中装进学生的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时刻进行心灵的交流。在教学中,用渊博的知识、用博爱之心,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这样,在新教育形势下语文教学才会取得理想中的效果,也才能得到学生的青睐。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②李振村主编《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
③韦志成主编《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