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探讨
【作者】 李耀先
【机构】 山东省临沂北城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美术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可见,开发小学生的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师的职责,美术学科是培养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并且要把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
关键词:小学 美术 创新思维
一、将扩散思维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发散思维又叫辐散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与聚合思维相对应。那如何将扩散思维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由于前面分析了小学生不同时期各自不同的特征,所以不同时期应该正确运用不同的思维训练方式。如针对低学年(一、二年级)学生无拘无束、好奇、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可以在美术课堂中结合扩散思维训练。
比如:首先找出这班学生以前的作品并表扬他们画画得好,很聪明,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课堂情绪,然后布置作业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后问:“看到这个圈你能想到什么?把你想到的画出来,谁想到越多画得越好,谁就是这个班里最聪明的孩子”。结果这堂美术课学生非常积极,从他们交给我的作业中,我看到了太阳、地球、螺帽、杯盖、眼睛、戒指孔、数字0、字母O……其中许多答案甚至让人不得不惊叹小孩子的想象力让我这个成年人汗颜,还有许多学生第二天来找我给我看他们昨天回家后画的作业……这堂美术课让低年级学生充分地展开了自己的想象力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作业还尝试去观察身边的事物,他们所学到的东西也不是仅仅一堂美术技能课所能比拟的了的。
二、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情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构建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情景,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地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为此,教师要从如下方面做起:
1.创设开放的学习与探究的氛围
创设的前提是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想象,没有大胆的假设。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情况下,注意力、想象力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富有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而是一种娱乐,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做出大胆的设想,萌发创新性思维。学生在这种民主、温馨、和谐、平等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他们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个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激发认识兴趣
兴趣是与大脑皮层中最大的兴奋中心产生联系的,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这就为创造型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为此,小学美术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从激发兴趣着手,使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愉快、积极、自觉的情绪。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兴趣作向导,引导学生独辟蹊径,从常人的思维中思考、分析,以获得全新的创造。通过这种方式,可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场所。在兴趣高涨时总激发创新思维的火化,这时教师只需轻轻点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如开闸的洪水源源流出。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力, 成长的起点。通过美术教学,引起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广泛爱好,求得在学习兴趣的追求中培养他们的审美素质,提高他们的智力和才能是有益的。为此,我们应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作一些探索,从中获得一些教益。
三、如何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正如《杜威教育论著选》中所说:“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因此,经常要细心地观察学生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兴趣是一种心理状态,是由外界刺激引起注意而形成的感情况态,也是人的一种需求活动的表现。”它总是代表着新的一面,较活跃的一面。心理已有的知识、能力、习惯、经验、品质的水平是旧的一面,稳定的一面。双方构成了学生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个矛盾形成了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心理的需要依存于一定的心理发展的水平,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形成,也依存于学生是否具有相应的兴趣需求,二者互为依存。掌握了此种规律,及时地给予引导,也许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这种兴趣只属于教师本人,我们教师必需理解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规律、思考方法、认知程度、再现能力,才能适当地运用兴趣教学的手段,所以学生心理的理解是兴趣教学的重要基础之一。
针对学生的生活积累,知识水平与操作技能等实际状况去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将他们的真实感情作为知识结构和基础来实现教学目标。只有教师在教学设计做到有的放矢,以人为本,才能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知识得到增长,技能得到提高,能力得到发展。
在探索美术教育的新途径中,在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以及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教学中,重点是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兴趣。例如:根据“简笔画”教学的要求,教师提供各类形象资料以供学生参考、临摹,通过强化训练以达到默画的程度。训练的过程也是重复的过程,对学生来讲,只有意志的磨练而难以有兴趣的激发。我们就因势利导,采用“举一反三”法,“合而为一”法等教学手段,以达到不仅授之于“鱼”,更是授之于“渔”的境地。如启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已掌握会画的某个人物形象,改变他们的发型、服饰等来改变形象的性别,改变形象的衣帽鞋袜衣着打扮可以体现不同的季节特征……这样掌握了一个形象就能“举一反三”而掌握多种行象。再者,强调将各种因素组合,形成有主题的画面,所谓“合而为一”,这就是创作了。这就需要学生用已学过的各类形象通过添加、删减、模仿、嫁接、拼合等方法来作画,需要学生有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创新教育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有很多专家学者正在研究或者已经研究过了。笔者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尝试将创新思维与小学美术教育两者相结合。结果证明这二者完全可以结合到一起:创新思维的融入使小学美术课程充满了趣味性,未知性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而美术课堂又给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创造了操作条件。
参考文献:
[1]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01.
[2]周昌忠.创造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M].2003-02.
[3]曾繁仁,高旭东.审美教育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06.
关键词:小学 美术 创新思维
一、将扩散思维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发散思维又叫辐散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与聚合思维相对应。那如何将扩散思维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由于前面分析了小学生不同时期各自不同的特征,所以不同时期应该正确运用不同的思维训练方式。如针对低学年(一、二年级)学生无拘无束、好奇、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可以在美术课堂中结合扩散思维训练。
比如:首先找出这班学生以前的作品并表扬他们画画得好,很聪明,以此来提高他们的课堂情绪,然后布置作业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后问:“看到这个圈你能想到什么?把你想到的画出来,谁想到越多画得越好,谁就是这个班里最聪明的孩子”。结果这堂美术课学生非常积极,从他们交给我的作业中,我看到了太阳、地球、螺帽、杯盖、眼睛、戒指孔、数字0、字母O……其中许多答案甚至让人不得不惊叹小孩子的想象力让我这个成年人汗颜,还有许多学生第二天来找我给我看他们昨天回家后画的作业……这堂美术课让低年级学生充分地展开了自己的想象力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作业还尝试去观察身边的事物,他们所学到的东西也不是仅仅一堂美术技能课所能比拟的了的。
二、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情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构建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情景,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地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为此,教师要从如下方面做起:
1.创设开放的学习与探究的氛围
创设的前提是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想象,没有大胆的假设。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情况下,注意力、想象力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富有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接纳、支持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而是一种娱乐,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做出大胆的设想,萌发创新性思维。学生在这种民主、温馨、和谐、平等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他们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个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激发认识兴趣
兴趣是与大脑皮层中最大的兴奋中心产生联系的,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这就为创造型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为此,小学美术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从激发兴趣着手,使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愉快、积极、自觉的情绪。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兴趣作向导,引导学生独辟蹊径,从常人的思维中思考、分析,以获得全新的创造。通过这种方式,可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场所。在兴趣高涨时总激发创新思维的火化,这时教师只需轻轻点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如开闸的洪水源源流出。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力, 成长的起点。通过美术教学,引起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广泛爱好,求得在学习兴趣的追求中培养他们的审美素质,提高他们的智力和才能是有益的。为此,我们应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作一些探索,从中获得一些教益。
三、如何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
正如《杜威教育论著选》中所说:“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因此,经常要细心地观察学生的兴趣,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兴趣是一种心理状态,是由外界刺激引起注意而形成的感情况态,也是人的一种需求活动的表现。”它总是代表着新的一面,较活跃的一面。心理已有的知识、能力、习惯、经验、品质的水平是旧的一面,稳定的一面。双方构成了学生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个矛盾形成了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心理的需要依存于一定的心理发展的水平,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形成,也依存于学生是否具有相应的兴趣需求,二者互为依存。掌握了此种规律,及时地给予引导,也许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这种兴趣只属于教师本人,我们教师必需理解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规律、思考方法、认知程度、再现能力,才能适当地运用兴趣教学的手段,所以学生心理的理解是兴趣教学的重要基础之一。
针对学生的生活积累,知识水平与操作技能等实际状况去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将他们的真实感情作为知识结构和基础来实现教学目标。只有教师在教学设计做到有的放矢,以人为本,才能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知识得到增长,技能得到提高,能力得到发展。
在探索美术教育的新途径中,在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以及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教学中,重点是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兴趣。例如:根据“简笔画”教学的要求,教师提供各类形象资料以供学生参考、临摹,通过强化训练以达到默画的程度。训练的过程也是重复的过程,对学生来讲,只有意志的磨练而难以有兴趣的激发。我们就因势利导,采用“举一反三”法,“合而为一”法等教学手段,以达到不仅授之于“鱼”,更是授之于“渔”的境地。如启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已掌握会画的某个人物形象,改变他们的发型、服饰等来改变形象的性别,改变形象的衣帽鞋袜衣着打扮可以体现不同的季节特征……这样掌握了一个形象就能“举一反三”而掌握多种行象。再者,强调将各种因素组合,形成有主题的画面,所谓“合而为一”,这就是创作了。这就需要学生用已学过的各类形象通过添加、删减、模仿、嫁接、拼合等方法来作画,需要学生有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参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术创新教育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有很多专家学者正在研究或者已经研究过了。笔者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尝试将创新思维与小学美术教育两者相结合。结果证明这二者完全可以结合到一起:创新思维的融入使小学美术课程充满了趣味性,未知性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而美术课堂又给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力的激发创造了操作条件。
参考文献:
[1]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01.
[2]周昌忠.创造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M].2003-02.
[3]曾繁仁,高旭东.审美教育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