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谈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作者】 张前龙
【机构】 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既是重大的理论课题,又是重大的实践课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善于总结,逐步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与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和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现意义。教师应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方法。
一、合理期盼
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盼,那么他会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同和鼓励,学生在深得鼓励后,会激起对老师的更真诚的信任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认知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形成“期待”,这种期待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并为学习提供动力。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寄予合理期盼,以激发学生斗志,转化为学习动力。
教师对学生能否寄予合理期盼,与教师自身修养、认识和态度等有着直接关系。为此,教师应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加强自身修养。“教者,人之模范也。”因此教师应自觉加强修养,提升思想境界和道德自觉。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疑惑,而且更重要的在于以自己的人文关怀、人格和修养等为学生树立榜样提供示范,引导他们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相反,教师面对的就不再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学生,而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和解题的机器,教师对他们就不会有发自肺腑的期盼。如果说有期盼,也仅限于成绩方面,往往出于维护自身的荣誉、利益和尊严的需要。二、认识期盼价值。教师合理期盼能够在学生心理和情感上引起共鸣,激发他们强烈的进取心,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成绩的提高。合理期盼体现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的无限热爱,这种无私的大爱会通过学生心灵的作用内化为强大的能量推动着自己朝着教师所期盼的方向发展,从而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成绩提高。为此,教师应增强合理期盼的自觉性。三、融洽师生关系。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师生在心理上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难以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难以平等地善待学生,因而难以对全体学生寄予期盼。为此,教师只有从内心深处彻底摆脱“师道尊严”的束缚,真正树立起民主平等观念,那么才能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教师对学生才会有所期盼。四、持有合理期盼。期盼是否合理,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同。如果教师对学生心存殷切的合理期盼,那么学生极其敏感的心灵能够及时灵敏地捕捉、感受到教师传递的信息,他们会以真诚的方式和实际行动作为回应,必将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此教师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时代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寄予他们能够实现或有可能实现的期盼,让他们从中看到希望,坚定信心。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不切实际的过高或过低的期盼都难以起到鼓励和激励作用。
教学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合理期盼能够使教师投入的感情转化为师生情感的交融,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尊重差异
教师对学生和教育事业的热爱不仅表现在教师对学生有着合理期盼,而且表现为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即尊重个性和尊重差异。因为学生原有基础、理解接受能力、认知特点、思维方式、兴趣爱好、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等诸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有所进步,所有发展,在学习上都能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尊重差异,在学习上表现为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现有情况和发展的可能性提出不同的要求,这也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合理期盼。但在教学中,部分教师要么提出过于笼统缺乏具体明确的要求,要么提出难以实现的过高要求,这样的要求不符合学生实际,难以发挥其指导作用。不仅如此,极少数教师仅对优等生或有望考取大学的学生提出期盼和要求。这样做意味着教师缺乏对其他学生应有的尊重,严重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和尊严,使他们失去了进步的希望和信心。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爱默森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为此,教师应摒弃狭隘的功利观,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差异,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高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期盼和要求,以便他们通过意志努力和顽强拼搏都能够有所进步,有所收获。对此,教师应提出三个层次的要求:一、优等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但有些优等生发展并不全面,除了成绩相对突出外,其它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或不足,制约着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教师应深入了解优等生的发展现状,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以促进他们在更高层次上的全面发展。二、中等生加快发展。中等生在发展方面拥有巨大的潜质,如果教师不予以足够重视,容易出现两极分化,导致更多的中等生演变为学困生。为此教师应在中等生的全面发展上下功夫,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切实的指导,使他们形成上升的态势,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既能促进优等生的发展,又能带动学困生的进步,从而营造出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三、学困生不放弃发展。学困生虽然较少,但负性能量较大,如果教师放弃了他们,那么容易导致班级的不稳定和教学秩序的混乱。为此,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适当地放大,予以鼓励,而且要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强化其进取意识,坚定他们的信念,让他们看到希望。不仅如此,教师应给学困生以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让他们根据自身实际选做适合于己的作业题和训练题,以便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消化吸收基本知识,逐步夯实其基础。
尊重差异,根据学生实际提出不同的要求,并针对性地予以指导,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仅有利于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而且有利于推动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从而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创造条件。
三、分层施教
如果说合理期盼和尊重差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那么分层施教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分层施教是教师依据学生实际,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为此,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适当重视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等具有一定的价值,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就失去了应有的支撑,难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部分教师误认为基础知识相对容(下转第62页)(上接第79页)易,不值得在课堂教学中花费时间,因而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从而导致学困生的基础越来越差,不仅如此,对其他学生来讲也是一种误导,致使他们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为此,教师应适当重视知识基础知识的教学,以便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
适度地拓展延伸。如果教师在教学上只考虑学困生,那么就会耽误其他学生的学习,使他们在课堂上难以有更大的收获。为此,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及其难易度和深浅度,充分考虑中等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度地拓展延伸,强化知识间的联系等,使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可对基础题进行变式处理,或转换角度进行全方位分析,讲出新意,讲出思维含量,同时挑选出适合于中等生的具有一定难度和综合度的题目进行示范演练,分析题型特点和解题思路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并着力帮助他们逐步掌握判断材料显现信息和挖掘其隐性信息的技巧和方法,或者指导他们在如何利用材料中现成条件的同时,建立解题所需要的新条件,以逐步提高中等生的解题能力。教师这样做在满足中等生学习需要的同时,又兼顾到学困生和优等生的学习需要。
归纳总结提炼升华。如果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适度拓展延伸这个层面上,那么优等生的学习受到一定的影响。教师应再向前推进一步,使课堂教学不仅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具有一定的高度。为此,教师在深入分析全面揭示知识内涵的基础上,建立更大范围内的知识联系,构建出符合大多数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知识结构,从而使他们掌握系统化、简约化和结构化的知识,或在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升华,得出概括性的结论,以利于学生特别是优等生对较高层次知识的有效掌握。教师在讲解部分题目之后,应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归类,找出同一类型题目所具有的共性的本质特征,帮助优等生掌握解题的基本法则和一般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同时,对少量经典性题目运用多种方法求解,实现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升华课堂教学。
教师应从基础知识(基础题)讲解出发,按照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和提炼升华,层层推进,逐级加深的思路进行课堂教学,能够较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落实分层施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的关爱,合理的期盼,让学生看到希望,坚定信心,内化为学习动力;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为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指明方向;在课堂教学中又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三者的结合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与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和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现意义。教师应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方法。
一、合理期盼
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盼,那么他会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给予学生肯定、赞同和鼓励,学生在深得鼓励后,会激起对老师的更真诚的信任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和决心。认知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形成“期待”,这种期待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并为学习提供动力。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寄予合理期盼,以激发学生斗志,转化为学习动力。
教师对学生能否寄予合理期盼,与教师自身修养、认识和态度等有着直接关系。为此,教师应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加强自身修养。“教者,人之模范也。”因此教师应自觉加强修养,提升思想境界和道德自觉。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疑惑,而且更重要的在于以自己的人文关怀、人格和修养等为学生树立榜样提供示范,引导他们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相反,教师面对的就不再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学生,而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和解题的机器,教师对他们就不会有发自肺腑的期盼。如果说有期盼,也仅限于成绩方面,往往出于维护自身的荣誉、利益和尊严的需要。二、认识期盼价值。教师合理期盼能够在学生心理和情感上引起共鸣,激发他们强烈的进取心,从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成绩的提高。合理期盼体现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的无限热爱,这种无私的大爱会通过学生心灵的作用内化为强大的能量推动着自己朝着教师所期盼的方向发展,从而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成绩提高。为此,教师应增强合理期盼的自觉性。三、融洽师生关系。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师生在心理上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难以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难以平等地善待学生,因而难以对全体学生寄予期盼。为此,教师只有从内心深处彻底摆脱“师道尊严”的束缚,真正树立起民主平等观念,那么才能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教师对学生才会有所期盼。四、持有合理期盼。期盼是否合理,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同。如果教师对学生心存殷切的合理期盼,那么学生极其敏感的心灵能够及时灵敏地捕捉、感受到教师传递的信息,他们会以真诚的方式和实际行动作为回应,必将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此教师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时代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寄予他们能够实现或有可能实现的期盼,让他们从中看到希望,坚定信心。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不切实际的过高或过低的期盼都难以起到鼓励和激励作用。
教学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合理期盼能够使教师投入的感情转化为师生情感的交融,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尊重差异
教师对学生和教育事业的热爱不仅表现在教师对学生有着合理期盼,而且表现为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即尊重个性和尊重差异。因为学生原有基础、理解接受能力、认知特点、思维方式、兴趣爱好、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等诸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有所进步,所有发展,在学习上都能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尊重差异,在学习上表现为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现有情况和发展的可能性提出不同的要求,这也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合理期盼。但在教学中,部分教师要么提出过于笼统缺乏具体明确的要求,要么提出难以实现的过高要求,这样的要求不符合学生实际,难以发挥其指导作用。不仅如此,极少数教师仅对优等生或有望考取大学的学生提出期盼和要求。这样做意味着教师缺乏对其他学生应有的尊重,严重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和尊严,使他们失去了进步的希望和信心。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爱默森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为此,教师应摒弃狭隘的功利观,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差异,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高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期盼和要求,以便他们通过意志努力和顽强拼搏都能够有所进步,有所收获。对此,教师应提出三个层次的要求:一、优等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但有些优等生发展并不全面,除了成绩相对突出外,其它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或不足,制约着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教师应深入了解优等生的发展现状,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以促进他们在更高层次上的全面发展。二、中等生加快发展。中等生在发展方面拥有巨大的潜质,如果教师不予以足够重视,容易出现两极分化,导致更多的中等生演变为学困生。为此教师应在中等生的全面发展上下功夫,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切实的指导,使他们形成上升的态势,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既能促进优等生的发展,又能带动学困生的进步,从而营造出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三、学困生不放弃发展。学困生虽然较少,但负性能量较大,如果教师放弃了他们,那么容易导致班级的不稳定和教学秩序的混乱。为此,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适当地放大,予以鼓励,而且要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强化其进取意识,坚定他们的信念,让他们看到希望。不仅如此,教师应给学困生以更多的学习自主权,让他们根据自身实际选做适合于己的作业题和训练题,以便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消化吸收基本知识,逐步夯实其基础。
尊重差异,根据学生实际提出不同的要求,并针对性地予以指导,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仅有利于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而且有利于推动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从而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创造条件。
三、分层施教
如果说合理期盼和尊重差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那么分层施教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分层施教是教师依据学生实际,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为此,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适当重视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等具有一定的价值,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就失去了应有的支撑,难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部分教师误认为基础知识相对容(下转第62页)(上接第79页)易,不值得在课堂教学中花费时间,因而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从而导致学困生的基础越来越差,不仅如此,对其他学生来讲也是一种误导,致使他们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为此,教师应适当重视知识基础知识的教学,以便使全体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
适度地拓展延伸。如果教师在教学上只考虑学困生,那么就会耽误其他学生的学习,使他们在课堂上难以有更大的收获。为此,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及其难易度和深浅度,充分考虑中等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度地拓展延伸,强化知识间的联系等,使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在讲解例题时,可对基础题进行变式处理,或转换角度进行全方位分析,讲出新意,讲出思维含量,同时挑选出适合于中等生的具有一定难度和综合度的题目进行示范演练,分析题型特点和解题思路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并着力帮助他们逐步掌握判断材料显现信息和挖掘其隐性信息的技巧和方法,或者指导他们在如何利用材料中现成条件的同时,建立解题所需要的新条件,以逐步提高中等生的解题能力。教师这样做在满足中等生学习需要的同时,又兼顾到学困生和优等生的学习需要。
归纳总结提炼升华。如果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适度拓展延伸这个层面上,那么优等生的学习受到一定的影响。教师应再向前推进一步,使课堂教学不仅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具有一定的高度。为此,教师在深入分析全面揭示知识内涵的基础上,建立更大范围内的知识联系,构建出符合大多数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知识结构,从而使他们掌握系统化、简约化和结构化的知识,或在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升华,得出概括性的结论,以利于学生特别是优等生对较高层次知识的有效掌握。教师在讲解部分题目之后,应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归类,找出同一类型题目所具有的共性的本质特征,帮助优等生掌握解题的基本法则和一般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同时,对少量经典性题目运用多种方法求解,实现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升华课堂教学。
教师应从基础知识(基础题)讲解出发,按照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和提炼升华,层层推进,逐级加深的思路进行课堂教学,能够较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落实分层施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的关爱,合理的期盼,让学生看到希望,坚定信心,内化为学习动力;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为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指明方向;在课堂教学中又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三者的结合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