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在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 付建国
【机构】 甘肃省民乐县丰乐乡白庙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当前的科学教学中,探究学习已成为小学生科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但透过这些探究学习的活动形式,我们静心思考,如果我们仅仅把“以探究为核心”理解为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活动”,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那这种认识无疑是肤浅片面的,探究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而科学思维才是探究的灵魂,探究的本质,是科学学习的核心。那怎样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呢?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的火种,思以疑为起点,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设置情境,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维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所具有的背景知识与技能不同,思维的特点也有所差异。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考虑先安排一些简单的活动或问题以启动学生的思维。
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究,积极思维,教师首先要对学生作全面分析,准确判断学生的认知水平,然后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使学生凭已知去探究未知。问题最好是学生提出,也可以教师根据学生学过的知识,以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为背景提出问题。多的时候,我们教师不敢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发问,而是采取提问,通过预先埋设一个个想当然的问题,让学生往套子里钻。这样的做法源于两种心态:一是担心学生口无遮拦的发问,会搅乱自己美好的教学设计;二是害怕自己无力解答学生的问题,导致尴尬局面的出现。可我认为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首先课堂教学不是演戏、作秀,它应以真实的面貌呈现,学生打乱了教学设计又何妨,关键是看教师能否及时捕捉到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亦属正常现象,向其他学生求救,或者课后查阅资料都是切实可行的办法,教师对突发问题的应急处理本身就是尊重事实的态度体现。因此教师要敢于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同样一个问题,由学生提出来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我在上《认识固体》一课时,就有意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两个玻璃缸中分别装上水和糖果,比赛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将缸中的物体抓起来。比赛在热烈而又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生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也油然而生。例如:为什么糖果能抓起来,水却不能?什么是固体?固体有什么特点?固体和液体还有哪些区别?等等。事实上教师创设这一情境,也是意在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探究固体,现在这个问题由学生主动提出来了,说明这是学生思考后质疑问难的结果,这样的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当学生已经对问题产生兴趣时,就会主动执着地探索下去。“发明千千万,起点是疑问”,主动恰当的提问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得到发展。
当然也有些时候,细细分析学生自发提出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有些问题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及有限的条件下,是无法进行探究的。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推一把,表现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筛选,在师生分析、讨论中梳理所提出的问题,哪些适合本节课研究?先研究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最有研究价值等等。通过这样的引导,都可以将学生的思维推向理性。
三、在科学探究中促进学生的思维
活动是科学课的主体,探究活动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效益。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学生在探究的同时,思维也是积极的。其实不然,“活动有余,思维不足”已经成为当今小学科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时候学生在探究时只是想着如何完成任务,并没有将任务进行实质性的思考。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可提醒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自己的思维进程,鼓励学生将自己所思考的内容说出来,可以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认识自己当前的思维状态。如“现在我要做的是……”“我这样做会不会……”“还有其它更好的办法了吗?”……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可视化”。其次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也可适时地“进入”,一个及时的追问可将偏离主题的学生拉回到主题上来,以保证探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个巧妙的反问可使学生自己去发现矛盾的所在,引发学生及时调整错误。比如“你认为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你的意思是……?”“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等等。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来促进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形成明确的指向。
四、加强方法指导,重视观察实验,注重学生经验积累
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先期的感性认识是进行思维活动的主要基础,随着年龄的增加、表象的丰富,逐渐向抽象的理性思维方向发展,但直观形象思维还是占主导地位。而在科学教学中,重视学生观察、实验的开展,加强方法的指导,逐步积累生活、学习经验,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奠定基础,也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前提。如教材中的大树的观察、小动物的寻访、我们身体的观察、水的观察、纸的观察、电和我们的生活、各种各样的岩石等,都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中,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在认识中学习方法、锻炼能力,为后期进一步的探究活动的进行,作了经验和方法的准备。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观察研究的能力很重要。
五、鼓励大胆创新、培养求异精神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抓住学生智慧的火花、创新的萌芽,鼓励学生说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展示学生独特的设计方案,演示学生新颖的观察实验操作。鼓励学生勇于求异,大胆创新。如《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一课,学生在完成简单电路的连接、画简单电路图以后,教师提供多个电池、小灯泡,多条导线,数张纸,鼓励学生想办法使多个小灯泡亮起来,并画出电路图,看谁的方法多……推荐部分优秀方案且实验成功的小组成员,上台画电路图。学生们兴致很高,各不相同的电路图画满了整块黑板。
科学的希望在学生,虽然他们接受着不同背景下的科学教育,所获得的科学素养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他们对科学课、对科学探究有种与生俱来的渴望与热情。作为科学老师,我们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惟有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将科学课堂转变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战场!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的火种,思以疑为起点,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设置情境,把学生探索的热情激发出来。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维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所具有的背景知识与技能不同,思维的特点也有所差异。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考虑先安排一些简单的活动或问题以启动学生的思维。
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究,积极思维,教师首先要对学生作全面分析,准确判断学生的认知水平,然后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使学生凭已知去探究未知。问题最好是学生提出,也可以教师根据学生学过的知识,以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为背景提出问题。多的时候,我们教师不敢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发问,而是采取提问,通过预先埋设一个个想当然的问题,让学生往套子里钻。这样的做法源于两种心态:一是担心学生口无遮拦的发问,会搅乱自己美好的教学设计;二是害怕自己无力解答学生的问题,导致尴尬局面的出现。可我认为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首先课堂教学不是演戏、作秀,它应以真实的面貌呈现,学生打乱了教学设计又何妨,关键是看教师能否及时捕捉到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亦属正常现象,向其他学生求救,或者课后查阅资料都是切实可行的办法,教师对突发问题的应急处理本身就是尊重事实的态度体现。因此教师要敢于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同样一个问题,由学生提出来更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我在上《认识固体》一课时,就有意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两个玻璃缸中分别装上水和糖果,比赛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将缸中的物体抓起来。比赛在热烈而又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生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也油然而生。例如:为什么糖果能抓起来,水却不能?什么是固体?固体有什么特点?固体和液体还有哪些区别?等等。事实上教师创设这一情境,也是意在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探究固体,现在这个问题由学生主动提出来了,说明这是学生思考后质疑问难的结果,这样的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当学生已经对问题产生兴趣时,就会主动执着地探索下去。“发明千千万,起点是疑问”,主动恰当的提问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得到发展。
当然也有些时候,细细分析学生自发提出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有些问题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及有限的条件下,是无法进行探究的。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推一把,表现在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筛选,在师生分析、讨论中梳理所提出的问题,哪些适合本节课研究?先研究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最有研究价值等等。通过这样的引导,都可以将学生的思维推向理性。
三、在科学探究中促进学生的思维
活动是科学课的主体,探究活动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效益。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误区:认为学生在探究的同时,思维也是积极的。其实不然,“活动有余,思维不足”已经成为当今小学科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时候学生在探究时只是想着如何完成任务,并没有将任务进行实质性的思考。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可提醒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自己的思维进程,鼓励学生将自己所思考的内容说出来,可以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认识自己当前的思维状态。如“现在我要做的是……”“我这样做会不会……”“还有其它更好的办法了吗?”……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可视化”。其次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也可适时地“进入”,一个及时的追问可将偏离主题的学生拉回到主题上来,以保证探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个巧妙的反问可使学生自己去发现矛盾的所在,引发学生及时调整错误。比如“你认为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你的意思是……?”“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等等。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来促进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形成明确的指向。
四、加强方法指导,重视观察实验,注重学生经验积累
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先期的感性认识是进行思维活动的主要基础,随着年龄的增加、表象的丰富,逐渐向抽象的理性思维方向发展,但直观形象思维还是占主导地位。而在科学教学中,重视学生观察、实验的开展,加强方法的指导,逐步积累生活、学习经验,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奠定基础,也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前提。如教材中的大树的观察、小动物的寻访、我们身体的观察、水的观察、纸的观察、电和我们的生活、各种各样的岩石等,都是使学生在观察实践中,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在认识中学习方法、锻炼能力,为后期进一步的探究活动的进行,作了经验和方法的准备。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观察研究的能力很重要。
五、鼓励大胆创新、培养求异精神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抓住学生智慧的火花、创新的萌芽,鼓励学生说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展示学生独特的设计方案,演示学生新颖的观察实验操作。鼓励学生勇于求异,大胆创新。如《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一课,学生在完成简单电路的连接、画简单电路图以后,教师提供多个电池、小灯泡,多条导线,数张纸,鼓励学生想办法使多个小灯泡亮起来,并画出电路图,看谁的方法多……推荐部分优秀方案且实验成功的小组成员,上台画电路图。学生们兴致很高,各不相同的电路图画满了整块黑板。
科学的希望在学生,虽然他们接受着不同背景下的科学教育,所获得的科学素养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他们对科学课、对科学探究有种与生俱来的渴望与热情。作为科学老师,我们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惟有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将科学课堂转变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