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阅读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作者】 靳 丽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78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编者为我们精心设计了一篇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的课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文章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感悟其中的魅力,使他们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产生创作的冲动和兴趣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写结合;做法
看看自己学生的作文,会发现在他们的作文中出现了许多假话、空话,似乎没有什么自己的真情实感。如让学生们写《我熟悉的人》,很多孩子写的都是父母。写人当然需要用事突出人物的品质特征,明明父母是自己最亲最熟悉的人,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理应写的最真实、最富感情。可是表现在孩子们习作中的要么是寥寥几句感谢父母的话,要么就是千篇一律的自己生病了父母如何照顾自己被父母感动,要么编造一些别人的故事写在自己的习作中,不尽人意。如何让学生愉快习作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的把二者结合,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研究策略
1.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积累词句,丰富语言。
在阅读教学时应该加强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和积累,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一般来说,这样的教学我们主要抓重点段落。因为语文的重点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是核心所在。语文重点部分的关键语句,是最能本质地、集中地表现全文内容的。因此,重点段落的语言往往是最优美的,往往牵动全篇。抓住这些语言,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最能激励学生已有的语言储备和记诵新的语言的兴趣。如: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第二自然段孔子不远千里从曲阜到洛阳向老子请教拜师是重点段落,表现了孔子谦虚好学的重要品质。课文为表现孔子这一品质出现了很多四字词语:相距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我让学生理解这些词的含义,学生弄明白了这些词语都是形容孔子一路上非常艰辛和求知若渴的迫切心情的词语,就记住了这些词语进而积累使用。体会词句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和文中人物心理,学习作者用词的精确性、词句的深刻性,理解这些词句在文中突出中心的重要性,记下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妙词佳句。时间长了,习作时笔下自然就有“神”了。
2.学习写法,进行仿写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应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其实就是让阅读教学为学生作文作铺垫。在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后,有目的、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仿写。比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学习桂林的水、桂林的山这些段落后,总结出描写景物的一些方法,让学生写校园一角或某个风景区的景色。许多同学写了《我的校园》,运用了排比句式、比喻句、拟人句等修辞方法,使作文生动了不少,也突出了“按一定顺序,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
3.结合课文内容,写读后感
读后感是读写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运用得都比较保守。都是把读后感编程课后感,老师进行全批详改。如此一来,对学生而言是个负担,他们不愿意写:对老师批改也是一种负担。我们完全可以用浏览的方式阅读,重在留意文中的“思”对学生而言是以写促读,以读促写,调动学生的最大能力兴趣和表达欲,让他们的作文水平在自由表达和模仿中得到锻炼提高。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在理解“要和平不要战争”时,学生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来理解,战争的残酷。有同学说“生命是最宝贵的,战争却夺去了人的生命”、还有的同学说“因为有战争,人们无法安居乐业,无法幸福生活”。有同学补充说:“战争使多少人无家可归,妻离子散,我们要和平,全世界人民都需要和平。”……他们的答案比老师的更完全、更丰富,可见,学生的思维想象的闸门一旦被打开,内在的潜能是无法估量的。这时也是进行读写结合的最佳时机。我问道: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学生有的说痛心、有的说伤心,有的说百感交集。他们仿佛有说不完的话,我为他们的深刻感悟和敏捷思维喝彩。可见,读后感要“写”好必须先“读”好,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师情、生情、文情达到和谐统一,才是最佳状态。最后我说:你能把此时此刻的心情或感受写下来吗?学生的练笔结束后我不仅欣赏到了感情真挚饱满的读后感,还欣赏到了诗情画意般的抒情句或者说是抒情诗,更看到了他们脸上写满了成功和自豪。
4.课中批注
这是读写结合最随意的形式,一边读一边在有感有所想有所思之处做上批注,便于读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既是一种读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如《草虫的村落》一课,我们就可以结合语境进行批注的训练。以草虫的视野给我们展现出一个草虫的世界。他们有着怎样的奇妙世界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做批注。学生们找到了重点句子,并作出了相当精彩的批注,深刻的感悟了课文,习得了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了语言训练。
5想象延伸,进行续写
让学生把课文的情节延续开去,加上想象再写下来。如读了《唯一的听众》一课,留有补白,就可让学生续写当文中的“我”得知老人并不是一位耳聋的人而是一位音乐学院很有声望的教授,“我”会怎么想,内心的感受如何?当十年后我以能在舞台上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时,再见到老教授会有什么样的场面呢?教学《凡卡》后,让学生图文结合,从中体会小凡卡更加悲惨的命运,以《信发出之后》为题,让学生写续篇。指导时从几个思路入手:一是小凡卡受不了非人的折磨,终于逃出了鞋店,或沿街求乞、或饿死街头;二是想象信被退回鞋店,落在老板的手里,老板会怎样对待小凡卡;三是小凡卡的爷爷得知凡卡被虐待致死的消息,来莫斯科向老板索命、告官,会是怎样的结局等。续写由学生直接参与,他们把自己的好恶感情注入了作品,有过把作家瘾的感觉,因此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教师要善于从课文中捕捉和挖掘那些既有积累、储存价值,又有丰富知识含量的内容,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只有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才是作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学生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养料,作文意识才会不断加强,学生写作由被动到主动,由“怕文”到“乐文”。
参考文献:
(1)余敏“以写促读”教学实践探究——基于问题学习理论与语文教学的创新[J]知识窗(教师版)2012年03期
(2)冯建平“写作之趣开写作之渠——浅谈小学语文中习作教学”少年智力开发报教师版2009——2010学年度第九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关键词:阅读教学;读写结合;做法
看看自己学生的作文,会发现在他们的作文中出现了许多假话、空话,似乎没有什么自己的真情实感。如让学生们写《我熟悉的人》,很多孩子写的都是父母。写人当然需要用事突出人物的品质特征,明明父母是自己最亲最熟悉的人,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理应写的最真实、最富感情。可是表现在孩子们习作中的要么是寥寥几句感谢父母的话,要么就是千篇一律的自己生病了父母如何照顾自己被父母感动,要么编造一些别人的故事写在自己的习作中,不尽人意。如何让学生愉快习作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小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主要是通过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语交际。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智慧的把二者结合,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研究策略
1.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积累词句,丰富语言。
在阅读教学时应该加强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和积累,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一般来说,这样的教学我们主要抓重点段落。因为语文的重点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是核心所在。语文重点部分的关键语句,是最能本质地、集中地表现全文内容的。因此,重点段落的语言往往是最优美的,往往牵动全篇。抓住这些语言,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最能激励学生已有的语言储备和记诵新的语言的兴趣。如: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第二自然段孔子不远千里从曲阜到洛阳向老子请教拜师是重点段落,表现了孔子谦虚好学的重要品质。课文为表现孔子这一品质出现了很多四字词语:相距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我让学生理解这些词的含义,学生弄明白了这些词语都是形容孔子一路上非常艰辛和求知若渴的迫切心情的词语,就记住了这些词语进而积累使用。体会词句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和文中人物心理,学习作者用词的精确性、词句的深刻性,理解这些词句在文中突出中心的重要性,记下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妙词佳句。时间长了,习作时笔下自然就有“神”了。
2.学习写法,进行仿写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应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其实就是让阅读教学为学生作文作铺垫。在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后,有目的、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仿写。比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学习桂林的水、桂林的山这些段落后,总结出描写景物的一些方法,让学生写校园一角或某个风景区的景色。许多同学写了《我的校园》,运用了排比句式、比喻句、拟人句等修辞方法,使作文生动了不少,也突出了“按一定顺序,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
3.结合课文内容,写读后感
读后感是读写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运用得都比较保守。都是把读后感编程课后感,老师进行全批详改。如此一来,对学生而言是个负担,他们不愿意写:对老师批改也是一种负担。我们完全可以用浏览的方式阅读,重在留意文中的“思”对学生而言是以写促读,以读促写,调动学生的最大能力兴趣和表达欲,让他们的作文水平在自由表达和模仿中得到锻炼提高。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在理解“要和平不要战争”时,学生抓住第二自然段中“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来理解,战争的残酷。有同学说“生命是最宝贵的,战争却夺去了人的生命”、还有的同学说“因为有战争,人们无法安居乐业,无法幸福生活”。有同学补充说:“战争使多少人无家可归,妻离子散,我们要和平,全世界人民都需要和平。”……他们的答案比老师的更完全、更丰富,可见,学生的思维想象的闸门一旦被打开,内在的潜能是无法估量的。这时也是进行读写结合的最佳时机。我问道: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学生有的说痛心、有的说伤心,有的说百感交集。他们仿佛有说不完的话,我为他们的深刻感悟和敏捷思维喝彩。可见,读后感要“写”好必须先“读”好,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师情、生情、文情达到和谐统一,才是最佳状态。最后我说:你能把此时此刻的心情或感受写下来吗?学生的练笔结束后我不仅欣赏到了感情真挚饱满的读后感,还欣赏到了诗情画意般的抒情句或者说是抒情诗,更看到了他们脸上写满了成功和自豪。
4.课中批注
这是读写结合最随意的形式,一边读一边在有感有所想有所思之处做上批注,便于读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既是一种读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如《草虫的村落》一课,我们就可以结合语境进行批注的训练。以草虫的视野给我们展现出一个草虫的世界。他们有着怎样的奇妙世界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做批注。学生们找到了重点句子,并作出了相当精彩的批注,深刻的感悟了课文,习得了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了语言训练。
5想象延伸,进行续写
让学生把课文的情节延续开去,加上想象再写下来。如读了《唯一的听众》一课,留有补白,就可让学生续写当文中的“我”得知老人并不是一位耳聋的人而是一位音乐学院很有声望的教授,“我”会怎么想,内心的感受如何?当十年后我以能在舞台上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时,再见到老教授会有什么样的场面呢?教学《凡卡》后,让学生图文结合,从中体会小凡卡更加悲惨的命运,以《信发出之后》为题,让学生写续篇。指导时从几个思路入手:一是小凡卡受不了非人的折磨,终于逃出了鞋店,或沿街求乞、或饿死街头;二是想象信被退回鞋店,落在老板的手里,老板会怎样对待小凡卡;三是小凡卡的爷爷得知凡卡被虐待致死的消息,来莫斯科向老板索命、告官,会是怎样的结局等。续写由学生直接参与,他们把自己的好恶感情注入了作品,有过把作家瘾的感觉,因此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教师要善于从课文中捕捉和挖掘那些既有积累、储存价值,又有丰富知识含量的内容,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只有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才是作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学生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的养料,作文意识才会不断加强,学生写作由被动到主动,由“怕文”到“乐文”。
参考文献:
(1)余敏“以写促读”教学实践探究——基于问题学习理论与语文教学的创新[J]知识窗(教师版)2012年03期
(2)冯建平“写作之趣开写作之渠——浅谈小学语文中习作教学”少年智力开发报教师版2009——2010学年度第九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