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让班主任的批评绽放艺术活力
【作者】 杨新春
【机构】 甘肃天祝县新华中学(733299)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常言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但实际上,许多人常常因为良药苦口而不肯吃,也常常因为忠言逆耳而不愿听。学生也不例外。因此,班主任在批评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懂得给忠言加点糖,让“忠言”不再逆耳,让批评成为一种甜蜜。为此,我想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化“唇枪舌剑”为“秋后算账”
学生年少气盛,个别人更是一触即发,冲动起来往往不计后果。班主任要理智对待,尽量避免与学生“唇枪舌剑”,发生直接冲突。有一次上课,有两位男生总在交头接耳,我看—眼,他们就静下来,可我刚一转身,他们的声音又传来了。反复几次后,我忍不住发火了:“不想学了是吗?不想学了到教室外面站—会。”见老师生气了,学生们都看着那两位肇事者,其中一个觉得很没面子,一气之下竟真的冲出了教室。教室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我更是恼火,犯了错误还批评不得,眼里还有没有我这老师!很想把这学生叫过来狠狠地批评一通,但又想如果此时把学生强拉回来,一方面影响其他学生,另一方面只能激化矛盾。这是在课堂上,不能放任自己的情绪,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继续讲课。下课后,我让学生把那位学生找过来,首先我表示是自己课堂上冲动了,不该说那样的话,但同时也让学生想想他自己的所作所为。该学生冷静后意识到自己的不对,也体会到老师的苦心,主动在班上向老师和同学们承认了错误。
化“针锋相对”为“以柔克刚 ”
课堂上学生的一时冲动固然让老师难堪,但老师也不必一味地从维护自己的形象出发而对学生大发脾气,有时温柔一刀更有杀伤力。课堂诵读课文时,学生们都推荐一位同学,我高兴地叫他起来给大家示范,可他站也不站起来,冷冷地说:“我不想读。”热情的学生们愣住了,我心里也很不舒服,但读与不读我应该尊重学生,总不至于因学生不读课文而恼羞成怒吧。面对注视着我的学生,我若无其事地说:“这位同学可能心情不好,也可能身体不适,我们不要勉强他,换个人读好不好?”学生们欣然接受,课堂教学有惊无险地进行下去。几天后,那位同学找到我,向我道歉,说自己当时心情不好,不是有意为难老师的。我安慰他说,没什么,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要注意克制自己。自此以后,他和我特别亲近,我想可能就是因为我当时的宽容打动了他。
化“挖苦刻薄”为“循循善诱”
我曾经遇到两个老师处理同样一件事情,都是发生在自习课上:两个学生发生了冲突,先是争吵,后来发展到了互相骂对方父母。其中一个老师点了一个学生的名:“你为什么骂人?”学生说:“他先骂我父母。”“他为什么骂你父母,不骂其他同学的父母?可见,你也不是好东西。”学生听了之后,便起火了,与老师发生了顶撞:“你为啥只批评我,你也不是好东西。”结果,批评的效果就是背道而驰了。另一个老师了解了全部情况,对两位学生说:“不能全怪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你们是很爱自己的父母,不是故意要违反纪律的,但你们这样做,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对于懂事的你们来说,这样好吗?”教师循循善诱的话语让学生立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由此看来,批评不是非得用上讽刺挖苦、粗暴责骂的外衣,“用训练奴才的方法是训不出好主子来的”。它只能让被批评的学生产生仇视思想和自卑心理,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化“旧帐新算”为“就事论事”
学生大多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一般都想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但由于自制力差,有时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误。如果学生这次犯错就把以前的错全部抖出来,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有可能“破罐破摔”。有一次语文晨读,我发现一个学生照镜子,于是,我走到她的身边将镜子收过来了。当时,我很生气,因前几天她上课吃零食,我还苦口婆心的教育了她。原以为她从此会洗心革面,不再违反课堂纪律,哪知现在又……于是,我脱口而出:“前天吃零食,今天照镜子,过两天又不知做什么,真是朽木不可雕也。”她原本因为犯错而低着的头抬起来狠狠望了一下我。几天后,我在她的周记中看到她写道:“吃零食被您发现,经你悉心的教育之后,我觉得愧对老师您。早晨照镜子被您发现之后,我本想找老师您道歉并作以后不违反课堂纪律的保证,但您的一番话,让我对您有的不再是歉意,而是恨。”看着她的周记,我发现我批评她的语言过分了,不应翻她以前的旧帐。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错误,一次批评”,“对事不对人”才能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有经验的老师批评学生时,不会去翻学生的旧帐,而是就事论事,错在哪里就批评哪里,批评目标要集中。
化“唠唠叨叨”为“点到为止”
俗话说:“话到舌尖留半句。”当你发现学生做错事情时,正常的思维好像是跟学生讲因果利弊关系,其实真正的因果利弊要由学生自己去讲才对。我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不说因果。假如我看到学生课桌下有纸,我告诉他说:“你看……”他立即弯下腰拾起来。教师的语言只有少而精才能达到一定效果。但是有些老师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却事无巨细,大包大揽,想说就说,喋喋不休,一张十足的“婆婆嘴”。这只能让学生不满、讨厌,会有什么教育的效果呢?
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批评的语言要简捷精当,点到为止。恰当的批评像沁人心脾的春风,像和风细雨,滋润着学生干涸的心田,更像是一只号角,促使学生不断奋进。
化“疾言厉色”为“冷处理”
学生的不良行为或错误让我们生气时,一定要控制情绪,保持沉着和智慧,千万不能疾言厉色、“火上加油”。因为冲动是魔鬼,对学生和老师都有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因此,教师应采取冷静“降温”, 避免冲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加以处理。
记得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我们班里有个女学生的手机铃声突然响了起来。全班同学的眼睛都齐刷刷地望着她。我也停止了讲课,静静地望着她。在我的注视下她慌忙地把手机关掉,眼里是一种恐慌和恳求。于是我什么话也没说,开始继续讲课。后来,我发现那个学生慢慢平静了下来,进入了听课的状态。这种无言的批评,“此时无声胜有声”。批评是唤醒,是等待,要懂得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体验到教师的真爱和尊重时,他们就会自觉地改正错误。
总之,批评学生的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艺术。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要与爱相伴,把批评变成干旱中的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田;把批评变成冬天里的阳光,温暖学生的心灵。只有艺术的批评,“忠言”就不再逆耳。
常言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但实际上,许多人常常因为良药苦口而不肯吃,也常常因为忠言逆耳而不愿听。学生也不例外。因此,班主任在批评教育学生的时候,要懂得给忠言加点糖,让“忠言”不再逆耳,让批评成为一种甜蜜。为此,我想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化“唇枪舌剑”为“秋后算账”
学生年少气盛,个别人更是一触即发,冲动起来往往不计后果。班主任要理智对待,尽量避免与学生“唇枪舌剑”,发生直接冲突。有一次上课,有两位男生总在交头接耳,我看—眼,他们就静下来,可我刚一转身,他们的声音又传来了。反复几次后,我忍不住发火了:“不想学了是吗?不想学了到教室外面站—会。”见老师生气了,学生们都看着那两位肇事者,其中一个觉得很没面子,一气之下竟真的冲出了教室。教室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我更是恼火,犯了错误还批评不得,眼里还有没有我这老师!很想把这学生叫过来狠狠地批评一通,但又想如果此时把学生强拉回来,一方面影响其他学生,另一方面只能激化矛盾。这是在课堂上,不能放任自己的情绪,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继续讲课。下课后,我让学生把那位学生找过来,首先我表示是自己课堂上冲动了,不该说那样的话,但同时也让学生想想他自己的所作所为。该学生冷静后意识到自己的不对,也体会到老师的苦心,主动在班上向老师和同学们承认了错误。
化“针锋相对”为“以柔克刚 ”
课堂上学生的一时冲动固然让老师难堪,但老师也不必一味地从维护自己的形象出发而对学生大发脾气,有时温柔一刀更有杀伤力。课堂诵读课文时,学生们都推荐一位同学,我高兴地叫他起来给大家示范,可他站也不站起来,冷冷地说:“我不想读。”热情的学生们愣住了,我心里也很不舒服,但读与不读我应该尊重学生,总不至于因学生不读课文而恼羞成怒吧。面对注视着我的学生,我若无其事地说:“这位同学可能心情不好,也可能身体不适,我们不要勉强他,换个人读好不好?”学生们欣然接受,课堂教学有惊无险地进行下去。几天后,那位同学找到我,向我道歉,说自己当时心情不好,不是有意为难老师的。我安慰他说,没什么,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要注意克制自己。自此以后,他和我特别亲近,我想可能就是因为我当时的宽容打动了他。
化“挖苦刻薄”为“循循善诱”
我曾经遇到两个老师处理同样一件事情,都是发生在自习课上:两个学生发生了冲突,先是争吵,后来发展到了互相骂对方父母。其中一个老师点了一个学生的名:“你为什么骂人?”学生说:“他先骂我父母。”“他为什么骂你父母,不骂其他同学的父母?可见,你也不是好东西。”学生听了之后,便起火了,与老师发生了顶撞:“你为啥只批评我,你也不是好东西。”结果,批评的效果就是背道而驰了。另一个老师了解了全部情况,对两位学生说:“不能全怪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你们是很爱自己的父母,不是故意要违反纪律的,但你们这样做,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对于懂事的你们来说,这样好吗?”教师循循善诱的话语让学生立即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由此看来,批评不是非得用上讽刺挖苦、粗暴责骂的外衣,“用训练奴才的方法是训不出好主子来的”。它只能让被批评的学生产生仇视思想和自卑心理,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化“旧帐新算”为“就事论事”
学生大多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一般都想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但由于自制力差,有时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误。如果学生这次犯错就把以前的错全部抖出来,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有可能“破罐破摔”。有一次语文晨读,我发现一个学生照镜子,于是,我走到她的身边将镜子收过来了。当时,我很生气,因前几天她上课吃零食,我还苦口婆心的教育了她。原以为她从此会洗心革面,不再违反课堂纪律,哪知现在又……于是,我脱口而出:“前天吃零食,今天照镜子,过两天又不知做什么,真是朽木不可雕也。”她原本因为犯错而低着的头抬起来狠狠望了一下我。几天后,我在她的周记中看到她写道:“吃零食被您发现,经你悉心的教育之后,我觉得愧对老师您。早晨照镜子被您发现之后,我本想找老师您道歉并作以后不违反课堂纪律的保证,但您的一番话,让我对您有的不再是歉意,而是恨。”看着她的周记,我发现我批评她的语言过分了,不应翻她以前的旧帐。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错误,一次批评”,“对事不对人”才能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有经验的老师批评学生时,不会去翻学生的旧帐,而是就事论事,错在哪里就批评哪里,批评目标要集中。
化“唠唠叨叨”为“点到为止”
俗话说:“话到舌尖留半句。”当你发现学生做错事情时,正常的思维好像是跟学生讲因果利弊关系,其实真正的因果利弊要由学生自己去讲才对。我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不说因果。假如我看到学生课桌下有纸,我告诉他说:“你看……”他立即弯下腰拾起来。教师的语言只有少而精才能达到一定效果。但是有些老师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却事无巨细,大包大揽,想说就说,喋喋不休,一张十足的“婆婆嘴”。这只能让学生不满、讨厌,会有什么教育的效果呢?
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批评的语言要简捷精当,点到为止。恰当的批评像沁人心脾的春风,像和风细雨,滋润着学生干涸的心田,更像是一只号角,促使学生不断奋进。
化“疾言厉色”为“冷处理”
学生的不良行为或错误让我们生气时,一定要控制情绪,保持沉着和智慧,千万不能疾言厉色、“火上加油”。因为冲动是魔鬼,对学生和老师都有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因此,教师应采取冷静“降温”, 避免冲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加以处理。
记得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我们班里有个女学生的手机铃声突然响了起来。全班同学的眼睛都齐刷刷地望着她。我也停止了讲课,静静地望着她。在我的注视下她慌忙地把手机关掉,眼里是一种恐慌和恳求。于是我什么话也没说,开始继续讲课。后来,我发现那个学生慢慢平静了下来,进入了听课的状态。这种无言的批评,“此时无声胜有声”。批评是唤醒,是等待,要懂得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体验到教师的真爱和尊重时,他们就会自觉地改正错误。
总之,批评学生的语言是一门实践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艺术。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要与爱相伴,把批评变成干旱中的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田;把批评变成冬天里的阳光,温暖学生的心灵。只有艺术的批评,“忠言”就不再逆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