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数学科尖子生的培养

【作者】 张剑峰

【机构】 山东省临沭县店头镇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对“尖子生”的概念的广泛理解和接受,数学科“尖子生”的培养已成新时期新课标下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时代赋予了“尖子生”更宽泛的涵义。
  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不断进步,已愈来愈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尖子人才的需求已与日俱增。而社会的进步,并不全是“全才”的功劳,其中也不乏有广大的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做出了贡献。而有一技之长的人,不单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更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对于这样的人,人们依然尊敬他,拥戴他。在那飒爽英姿的赛场上,体育健儿们博得了阵阵掌声与喝彩;歌坛上那些俊男靓女,也没有因奇装异服而受冷落;商海里那是惊涛骇浪聚集的地方,而大亨、巨商、豪富们也作为弄潮儿为人们欣赏…..豪不客气的说,他们不过有一技之长,在其它方面取得的效果未必会这样。故此,发现特长,培养专长已不容忽视。培养数学科尖子生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那么,培养数学科尖子生其必要性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认为这是新时代新课标发展的必然要求,尖端科技日益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期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大量要求,各类竞技活动、“冷门行业”、“边缘科学”的不断兴起,加大了对人才的需求等等。
  那么对数学科“尖子生”的培养有无可行性呢?答案是明确的“有”,有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的发展,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物          质保障,使一些人有了从事数学研究的物质保障。   
  (二)时代的进步,市场经济条件下待遇与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相联系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改变,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三)各行业、门类的工作要求工作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和技能,迫使人们主动学习深造。
  (四)各级各类院校的建立,各行业系别的日益开齐,为各级各类“尖子生”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根本保障和必要前提。
  总而言之,新时期新课标下数学科“尖子生”的培养有其必要性、可行性,已为人们所共瞩,关键在于如何去培养,怎么去培养?凭个人的浅见拙识,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一)特长引导,反复强化
  对一些有数学特长的学生,针对其特长进行正确的引导、教育,使其特长能进一步的锻炼。并且,使这一特长通过反复锻炼,予以强化,使之具有巩固性、持久性的特点。且在训练中形成过硬的能力,从而成为“尖子生”。
  (二)激发兴趣,不断深入
  要培养数学方面的“尖子生”,必先激起其对数学学科的情趣好能使这种情趣不断深化,直至形成一种发自内心的欲望,以便使其在欲望的驱使下主动求知,不断强化,并形成较强的能力,成为“尖子生”。
  (三)兴趣突破,深层挖掘
  在细致观察学生的基础上,了解其兴趣所在,甚至是兴趣倾向以便以次为契机、为突破口,加以正确的引导、训练、强化,使其兴趣点明确专一,并能在自身形成一股执着的潜能,定项专攻数学,深入研究,从而成为在数学方面的“尖子生”。
  (四)力排杂念,术业专攻
  对于一些爱好广泛,且又无明显兴趣倾向、综合素质又不够强的学生,在引导其健康发展的基础上,鼓励对数学科有所专攻,甚至是在各方面之中数学略显优势也可,并帮其明确目标,引导锻炼,最终使之成为有点数学特长的“尖子生”。
  (五)心理交流,特长先导
  对于个别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应重点加强与之进行心理上的交流,不能是单纯的语言上的抚慰。先帮其纠正心态,在引导其认识到自己的特长,并培养其形成一种数学“优势感”,进而围绕“优势”深入发展。还可引导他们“保优补弱”、“优中出强”,使他们在综合素质方面都能有较大的提高,能形成过硬的综合能力,最终发展为能力全面的“尖子生”。
  总之新时期新课标下培养“尖子生”方法多样,它受教育者恶的影响,也受施教环境的影响,更受施教对象自身条件的影响,可能会因人而异,因地不同。或许会有更好的途径,尚待教育界同仁们的指教,但愿能抛砖引玉,学得同仁们更高超的技艺。
  不过,在新时期新课标下具体的操作中,还有几点注意事项尚待说明,以免操作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了数学“尖子生”培养的效果,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具体说明如下:
  (一)把握灵活性原则
  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事而异,切不可盲目搞一刀切、教条化,死搬硬套,那样则会适得其反。
  (二)把握时段性原则
  切实做到随时间的改变、时段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培养方法,密切联系当时实际,做到不断融入新的东西,使培养对象因其时新而自能接受。
  (三)把握自愿性的原则
  实施培养计划,应坚持培养对象的自愿,切不可强行压制,以免其产生心理上的敌对情绪,时时抱之以敌对之态,采取消极的敌对、抵制行动,严重影响,甚至阻碍培养计划的实施。
  (四)把握稳定性原则
  对于人的培养,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培养过程,既不可操之过急,又不可变动过频,应当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培养环境,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以免培养对象出现“多而乱、乱而烦、烦而弃”的结局。
  (五)把握持久性原则
  培养“尖子生”应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更是一项漫长的工程。作为培养者应相信人的“适应性”、“可塑性”、“创造性”,而且不能急功近利,应切实认识到其持久性。要做到有“放长线钓大鱼”的眼光,而不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更不宜违反常规“突飞猛进”,否则,“欲速则不达”,乃至前功尽弃,适得其反。
  以上是我个人的拙见,由于经验不足,见识浅显,知识有限,难免有各种错误或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同仁予以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