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议小学起始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作者】 卞忠梅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鄌郚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一二年级又是最佳期。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各自现有教育资源,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融入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低年级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应该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呢?下面是我的几点浅显的做法:
一、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行为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当教室桌凳歪斜时,我总是伸手整理齐,讲桌不整洁时,我总是清理干净,当地面上有纸屑时,我总是弯下腰捡起……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教室的卫生工具摆放不整齐时,总有学生去摆放好,教室地面有纸,学生会马上捡起,而且他们还学会了开窗、开门时轻轻的。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
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
二、耐心细致,纠正学生行为
先贤哲人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必费什么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种行为,就是一种习惯。所谓习惯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坏习惯也是一种自动化行为。作为教育者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追求上进,都希望获得别人(尤其是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他们不想犯错更不想故意与老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的习惯。这样,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会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多一些理智的思考。既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又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因为当教师在面对学生坏习惯的时候首先表现出的不能是生气和发脾气,当你用理解,用爱心去面对时问题就会变的简单化,处理起来也会更顺畅一些。所以用平和的心态,正确的面对学生的不良习惯是关健。作为班主任经常会遇到学生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他们出现的一些坏习惯坏行为的确让人头痛,那么一定要先让自己心平气和,通过思考冷静的去处理。这样的效果肯定比发怒更管用。我们班有一位男生,进校时行为习惯特别差,经常给我带来麻烦事,起初我也很生气,认为他是朽木一个,总是以责备为主,但后来冷静思考后觉的自己处理的不好,因为责骂的效果并不好。于是我改变了方法,当他犯错时自己先保持平和心态然后让他讲原因,和他讲道理并且从学生角度想问题,处理问题。慢慢的他有了一些变化,虽然还是会有一些小毛病但己经有了很大进步,这学期当了卫生委员后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也高兴的说他进步了。这件事让我明白一个好班主任首先应该是学生的朋友而不是他惧怕的对象。
三、赞美鼓励,激励学生行为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当学生有了进步,哪怕是一点点进步,我都会大加欣赏。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平时班级里通过"学生行为自律"活动,评选出"自律小标兵"大力进行表彰。另外我们开展的"为自己评奖"活动,深受同学和家长的欢迎。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让同学们认可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来。随着同学们把自己的奖项报上来,我惊讶地感到学生们的好强与上进,"大胆发言奖"、"团结友爱奖"、"遵守纪律奖"、"书写认真奖"、"不乱扔纸屑奖"……这一个个自评奖项无疑是学生努力的结果,可以说这也是表扬的威力,是激励的结果。
四、利用儿歌,规范学生行为
低年级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 ……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低年级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低年级的学生与儿歌接触比较多也喜欢儿歌,而儿歌即顺口又生动有趣,对学生又具有吸引力。为此我就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如:上课铃声响后,学生会在小班长的带动下边拍边唱:"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小手放放好,坐正看前方。"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平时站队时,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我是守纪小标兵,站起队来'快'、'齐'、'静'、。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适时的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五、家校联手,提升学生行为
平时注意与家长密切联系,努力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我通过"校信通"、"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孩子在家的行为情况,汇报孩子在校的行为表现,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的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只要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就一定会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愿每位教师都能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孩子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振兴民族的大事来抓。
一、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行为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想象几近神圣和完美,他们对教师特有的期望和依赖,往往是他们在观察老师时会产生一种"放大效应"和"模仿效应"。也就是说,老师一言一行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我们要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注意这种"放大"和"模仿"效应。当教室桌凳歪斜时,我总是伸手整理齐,讲桌不整洁时,我总是清理干净,当地面上有纸屑时,我总是弯下腰捡起……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的样子去做。教室的卫生工具摆放不整齐时,总有学生去摆放好,教室地面有纸,学生会马上捡起,而且他们还学会了开窗、开门时轻轻的。知道了怎样做才是不打扰别人。
我在做这些事时,是发自内心,不是做给学生看,因为只有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入手,才能用行为指导学生,才能对学生良好习惯形成感染力和示范性,学生不仅在一时一事上养成好习惯,不少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各方面做的都很好。
二、耐心细致,纠正学生行为
先贤哲人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必费什么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种行为,就是一种习惯。所谓习惯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坏习惯也是一种自动化行为。作为教育者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追求上进,都希望获得别人(尤其是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他们不想犯错更不想故意与老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的习惯。这样,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会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多一些理智的思考。既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又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因为当教师在面对学生坏习惯的时候首先表现出的不能是生气和发脾气,当你用理解,用爱心去面对时问题就会变的简单化,处理起来也会更顺畅一些。所以用平和的心态,正确的面对学生的不良习惯是关健。作为班主任经常会遇到学生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他们出现的一些坏习惯坏行为的确让人头痛,那么一定要先让自己心平气和,通过思考冷静的去处理。这样的效果肯定比发怒更管用。我们班有一位男生,进校时行为习惯特别差,经常给我带来麻烦事,起初我也很生气,认为他是朽木一个,总是以责备为主,但后来冷静思考后觉的自己处理的不好,因为责骂的效果并不好。于是我改变了方法,当他犯错时自己先保持平和心态然后让他讲原因,和他讲道理并且从学生角度想问题,处理问题。慢慢的他有了一些变化,虽然还是会有一些小毛病但己经有了很大进步,这学期当了卫生委员后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也高兴的说他进步了。这件事让我明白一个好班主任首先应该是学生的朋友而不是他惧怕的对象。
三、赞美鼓励,激励学生行为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当学生有了进步,哪怕是一点点进步,我都会大加欣赏。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平时班级里通过"学生行为自律"活动,评选出"自律小标兵"大力进行表彰。另外我们开展的"为自己评奖"活动,深受同学和家长的欢迎。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况,给自己设置一个让同学们认可的奖项。这种奖励方法避免了表扬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尤其对后进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全班同学都在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评出一个真实的,让大家认可的自我来。随着同学们把自己的奖项报上来,我惊讶地感到学生们的好强与上进,"大胆发言奖"、"团结友爱奖"、"遵守纪律奖"、"书写认真奖"、"不乱扔纸屑奖"……这一个个自评奖项无疑是学生努力的结果,可以说这也是表扬的威力,是激励的结果。
四、利用儿歌,规范学生行为
低年级学生要养成的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课前、上课、放学、作息 ……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低年级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由于低年级的学生与儿歌接触比较多也喜欢儿歌,而儿歌即顺口又生动有趣,对学生又具有吸引力。为此我就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如:上课铃声响后,学生会在小班长的带动下边拍边唱:"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小手放放好,坐正看前方。"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喧闹变为安静。平时站队时,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我是守纪小标兵,站起队来'快'、'齐'、'静'、。这样把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要求编成儿歌,符合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适时的让学生诵读,使其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五、家校联手,提升学生行为
平时注意与家长密切联系,努力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我通过"校信通"、"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孩子在家的行为情况,汇报孩子在校的行为表现,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的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只要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就一定会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愿每位教师都能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孩子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振兴民族的大事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