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激发学史兴趣 打造高效课堂
【作者】 牟建民
【机构】 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二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课堂教学是进行教学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课时大幅度减少,但是内容并没有减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得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呢?高效课堂给我们解决了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而在历史学科中创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我认为是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明确的学习动机相结合,是学生学习最佳的、最好的动力。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真正的秘诀是兴趣。”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学习最好的刺激、吸引力乃是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兴趣越高,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就越长。因此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就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呢?我认为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丰富教学内容,以历史课固有的强烈的思想性和丰富的知识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
教师如果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堂干枯地说教,也只会使学生兴味索然。相反,丰富教学内容,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去描述感人肺腑的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就会使课堂生动有趣,就会使学生乐而不疲、津津有味,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如:在讲述李大钊就义时,教师在课堂上中照本宣科,不但会显得枯燥乏味,而且也不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如果教师选取李大钊在绞刑架下,大义凛然地演说,用投影展示在学生面前,饱含激情地朗诵出来:“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许多同志,如同红花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会得到光辉的胜利。”这将在学生的心灵中激起巨大的震动,必将对李大钊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铭心刻骨,难以忘怀。同时这种充满感情色彩的讲解也会激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优势,引发出强烈的未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讲述鸦片战争的进程时,如给学生讲述被人们讽刺为“粪桶尚言施妙计,秽声传遍粤城中”的杨芳;奕经和文蔚两个同梦者制定的反攻英军的荒唐作战计划。就能使本来枯燥的教学内容,顿时趣味盎然。同时通过这些事例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对在鸦片战争中英勇抗击英军的爱国将领关天培等也起了反衬作用,更容易激起学生对爱国者的崇敬之情。使用这样的“趣化”方法,就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打造高效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前提。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丰富教学内容时,必须精心选用材料,而不应为了片面地追求趣味,简单的依靠大量的故事充斥课堂,忽视了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这样也就失去了教学的本来意义,使学生掌握不了必要的知识,这种“有趣”也只能引起学生短暂的学习兴趣,长而久之,学生会有一种“上当”的感觉,产生抵触情绪。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兴趣并非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他认为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学习的真正热爱。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学习是否积极主动,直接影响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高低。
一个生动有趣,或富有新意,或悬念重重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捷普洛夫认为:“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性的把书上的“句号”转变为“问号”,把“问号”溶于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遇到问题,促使学生努力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一般说来:只有当学生面临问题、困境,需要新知和寻求答案,并获得突破时,他们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才能产生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才能激发出自主学习意识,以致于充分地利用课堂中的每一分时间。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
如:讲述“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古代文明,往往发源于大河流域肥沃的山谷,而多半不在多山之国呢?”在讲述“秋收起义”时,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毛泽东为什么要放弃攻打大城市,带领队伍向农村进军?为什么要选择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样就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靠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获取新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认识上便产生了知与不知的矛盾,出现了求知的内在动力,主动看书,开展积极的思维认识活动,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讲解,去寻求正确的答案、科学的结论,把大脑的兴奋集中到学习上,积极主动性有了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空前浓厚。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思考的空间。因为教学就是师生共议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就是揭露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如果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而只是直接再向“灌述”,这跟满堂灌是根本没有什么区别的。也势必会在课堂中造成一种沉闷的气氛,其结果只能象一位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如果一个教师使自己周围充满一片死气沉沉的气氛,那么一切都将在这种气氛中凋零、枯萎。”
三、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没有充分准备的课,肯定是低效或无效的。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境引趣。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充分利用插图、投影等,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教师进行教学的一切要求,只能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实现,强制是无用的。不然,即使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天花乱坠,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呆若木鸡,昏昏欲睡,毫无兴趣,也是无济于事。所以,历史学科要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明确的学习动机相结合,是学生学习最佳的、最好的动力。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真正的秘诀是兴趣。”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学习最好的刺激、吸引力乃是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兴趣越高,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就越长。因此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就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呢?我认为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丰富教学内容,以历史课固有的强烈的思想性和丰富的知识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
教师如果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堂干枯地说教,也只会使学生兴味索然。相反,丰富教学内容,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去描述感人肺腑的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就会使课堂生动有趣,就会使学生乐而不疲、津津有味,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如:在讲述李大钊就义时,教师在课堂上中照本宣科,不但会显得枯燥乏味,而且也不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如果教师选取李大钊在绞刑架下,大义凛然地演说,用投影展示在学生面前,饱含激情地朗诵出来:“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许多同志,如同红花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会得到光辉的胜利。”这将在学生的心灵中激起巨大的震动,必将对李大钊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铭心刻骨,难以忘怀。同时这种充满感情色彩的讲解也会激起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优势,引发出强烈的未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讲述鸦片战争的进程时,如给学生讲述被人们讽刺为“粪桶尚言施妙计,秽声传遍粤城中”的杨芳;奕经和文蔚两个同梦者制定的反攻英军的荒唐作战计划。就能使本来枯燥的教学内容,顿时趣味盎然。同时通过这些事例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对在鸦片战争中英勇抗击英军的爱国将领关天培等也起了反衬作用,更容易激起学生对爱国者的崇敬之情。使用这样的“趣化”方法,就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打造高效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前提。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丰富教学内容时,必须精心选用材料,而不应为了片面地追求趣味,简单的依靠大量的故事充斥课堂,忽视了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这样也就失去了教学的本来意义,使学生掌握不了必要的知识,这种“有趣”也只能引起学生短暂的学习兴趣,长而久之,学生会有一种“上当”的感觉,产生抵触情绪。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兴趣并非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他认为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学习的真正热爱。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学习是否积极主动,直接影响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高低。
一个生动有趣,或富有新意,或悬念重重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捷普洛夫认为:“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性的把书上的“句号”转变为“问号”,把“问号”溶于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遇到问题,促使学生努力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一般说来:只有当学生面临问题、困境,需要新知和寻求答案,并获得突破时,他们才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才能产生兴趣,才能集中注意力,才能激发出自主学习意识,以致于充分地利用课堂中的每一分时间。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
如:讲述“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古代文明,往往发源于大河流域肥沃的山谷,而多半不在多山之国呢?”在讲述“秋收起义”时,首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毛泽东为什么要放弃攻打大城市,带领队伍向农村进军?为什么要选择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样就创设了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靠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获取新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认识上便产生了知与不知的矛盾,出现了求知的内在动力,主动看书,开展积极的思维认识活动,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讲解,去寻求正确的答案、科学的结论,把大脑的兴奋集中到学习上,积极主动性有了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空前浓厚。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思考的空间。因为教学就是师生共议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就是揭露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如果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而只是直接再向“灌述”,这跟满堂灌是根本没有什么区别的。也势必会在课堂中造成一种沉闷的气氛,其结果只能象一位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如果一个教师使自己周围充满一片死气沉沉的气氛,那么一切都将在这种气氛中凋零、枯萎。”
三、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没有充分准备的课,肯定是低效或无效的。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境引趣。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充分利用插图、投影等,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教师进行教学的一切要求,只能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实现,强制是无用的。不然,即使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天花乱坠,学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呆若木鸡,昏昏欲睡,毫无兴趣,也是无济于事。所以,历史学科要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