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如何使用一年级数学课本中的习题资源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作者】 张锦绣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78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课本中的练习是数学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而一年级学生应该发展的数学能力主要有:运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数学语言与符号表达能力,那么如何使用课本中的习题资源提高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我想通过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想法。
  关键词:课本习题 数学能力 练习方式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指出:数学课本中的练习是数学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有效的进行课堂练习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一年级学生应该发展的数学能力主要有: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建模能力,数学语言与符号表达能力,那么如何使用课本中的习题资源提高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能力,我想通过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想法。
  一年级学生,由于识字量少,写字速度慢,例题简单,习题难,习题量大,授课时间有限,做练习题时需要教师读题完成,加之孩子能力差异大,教师要顾及全部孩子,一节课能完成的练习少之又少,为了完成所有练习,教师只能见题做题,造成习题完成过程枯燥,或者留给家长帮助孩子完成,不能很好的利用课本习题提高学生数学能力。长久以来既造成课本练习题利用率不高,不能真正起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还会让孩子对课本习题产生厌倦。这就需要我们把握课本习题目标,根据所教学生现状,创造性地设计习题练习的方式,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一、增加课本习题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1、让习题图画动起来,提高学生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版的数学教材画面感强,接近孩子的心理特点,但由于数学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孩子难以接受理解,不免就失去兴趣,我利用一年级孩子年龄特点好奇心较重,容易对一些有趣的事物发生兴趣,将习题中解决问题的画面变成数学故事,引导孩子讲数学故事,利用多媒体演示习题的画面的过程,在没有动画演示的过程时孩子将动画过程像讲故事一样讲出来,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很容易接受较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一年级孩子最初学习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后,在练习时大多是看图列算式,一些孩子很容易将减法算式写成加法算式,如果先让孩子讲故事,孩子就会想象画面之前的情境,然后讲出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后剩余多少,自然就列出减法算式。通过讲故事,孩子建立了数学问题的基本模式,同时会思考解决的办法,从而提高学生数学抽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习题变成小赛场,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一年级课本练习中计算题占多数,每每遇到计算题学生都会觉得无味,做题磨磨蹭蹭,注意力不集中,如果不做或者少做都不能达到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因此我将计算题变成小赛场,要求学生拿笔做好准备,当听到开始时开始计算,教师按做完的先后顺序编名次,学生写在习题边上,让反馈完前十名全对的孩子给予奖励,让原本十几分钟才能写完的计算题,在5分钟内就基本完成了。现在一遇到计算题孩子就喊比赛比赛,全无之前无精打采的样子。一个阶段积累下来,对孩子还可以做纵向的评价,对名次上进步的孩子给予奖励。长久以来不但节省练习时间,还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二、增大课本习题容量,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1、让动手操作留在纸上,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以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教学形式已经在数学课堂中广泛应用了。而一年级课本中空间与几何领域的练习中,动手操作活动比较多,但此类活动耗时,最后因不便保留造成无法评价,活动虎头蛇尾,达不到设计活动练习的目的。例如一年级上册37页第四题,用四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你有几种办法?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拼完后,发现因无法保存,孩子摆的很容易重复,思考后将这项习题变为一次活动,要求孩子家长将孩子每次拼成的图形拍照,最后将图片在电脑上进行筛选,发现重复的删除,最后打印在纸上,在班级中展出评价,孩子对这项活动很感兴趣,最后打印的作品很易于集体评价,孩子发现应该有六种方法,完全超出了习题预期的目的。孩子在经历拼的过程后,能在纸上将所有结果呈现出来筛选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
  教师对习题要有深入的理解,才能增大练习内容的容量。
  三、将生活融入练习,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在一年级的练习题中有很多扮演邮递员送信的习题,这一类习题大多属于计算类习题,扮演生活中的角色,学生比较感兴趣,此类题还可以延伸扮演其他角色,例如认识人民币中的习题,如何付钱,有几种方式?我们就模拟生活中的场景,将数学生活化,学生感兴趣,已接受。
  四、体会练习中的数学思想 提高学生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新授课中我们常常很重视渗透数学“思想”,但由于新授课要兼顾的内容太多,教师的“渗”只能蜻蜓点水,而学生的“悟”更只能浅尝即止。我认为,要使“思想”能得到巩固和提升,练习课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阵地,教师不能忽视课本习题中的数学思想,放过让学生体会,思悟的机会,在一年级的习题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例如一年级上册22页第5题,题意就是练习5的分与合,但教师应该在这里发现,学生涂色的过程是体会函数思想的过程,每多涂一个蓝色,就少一个无色的,他们的总数是不变,在练习时,我们不提函数思想,而是让孩子发现这个规律,让孩子体会最初的函数思想。再如习题:让5只鸽子飞进2个鸽舍,每个能同样多吗?一方面让孩子发现分成中可以分的两边同样多的都是双数,另一方面为平均分的思想做铺垫。
  总之,新的数学教材课本习题是一个丰富的教学资源,很值得数学教师深入研究体会,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提高自身的素质。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教育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解读》
  [2]《小学数学教师用书一年级上册》
  [3]《实施数学课堂练习的几种常见范式》发表于2012年第5期《小学数学教育》作者:杨键辉  杨绍彭
  [4]《例说一年级数学上册课本习题的应用》江苏南京琅邪小学 作者:张冬梅
  [5]对课堂练习存在误区的思考  教学月刊2010年第6期作者:宋莲芝
  [6]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 小学数学教育网 2007年9月 作者: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