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初探
【作者】 张艳艳
【机构】 山东省临沂第十二中学北校区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对于初中低年级学生该学习形式比较有效,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这种学习方式,教师该如何组织教学,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基础知识积累、分析文学形象、鉴赏精彩语言、三个方面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学科中的运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互查 情景 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引自百度百科)自我校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依托进行课改以来,已初步显示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思索。
一、在基础知识积累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要和“日日清”充分结合起来,互相订正、检查基础知识,在语文学科中那些看得见的知识都需要通过这种互查式合作学习来落实,比如生字词的默写,教师不可能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批改,就可以让学生相互检查。比如一些文学常识的记忆、名句名篇的背诵等均可以利用小组内互相检查、小组间互相竞争来达到落实识记的效果,比如讲蒲松龄《狼》这一课,文言字词较多,需要识记的知识较多,课堂上就可以开展小组抢答活动,每个小组由其他小组来选派一名选手来进行比赛,这样就促使本小组同学每个人必须都记住。将比赛的成绩以小组进行评价。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而且学生识记的效果也很好。这种合作学习不同于一般教师所认为的合作探究,因为这种学习形式并没有思想上的深度碰撞,但这恰恰是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毫无疑问,这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一种小组合作形式。
二、在分析文学形象时运用小组合作形式。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如何有效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来进行阅读教学是许多语文教师纠结的地方。因为阅读这件事纯粹是个人的一种感受,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非要让学生“人云亦云”,这也是语文教学让人诟病的地方。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而且在阅读教学分析文学形象时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体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小组合作学习不要是单纯组织学生讨论,而是要组织学生通过情景式合作进行活动来体验。比如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下课铃响后,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描写。我就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来表演这一段,有的同学扮演了韩麦尔,有的同学演小弗朗士,有的同学充当导演,而且还有的同学充当记者来对演员们进行采访。通过几个组分别的演出,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例如“文中提到钟声响起,为什么你们组没有表现出来?”“为什么小弗朗士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没有如此高的大”等等,这样在学生的不断表演,不断质疑中,学生对韩麦尔的表演越来越到位,甚至有的学生加上了一些个人的理解。这充分说明学生对韩麦尔的理解非常到位,小说的主题也水到渠成。通过这种小组合作的形式,摆脱了传统的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分析人物挖掘主题的做法,充分体现课改的新理念“自主、合作、探究”。
这种小组合作形式不仅仅在小说阅读中运用,散文阅读同样可以采用。比如在讲冯骥才的《珍珠鸟》我就设计这样一个活动,模拟人鸟对话,以文章14段到16段内容为情景,小组内展开一场人鸟对话,这样学生就可以进一步体会到文章所讲的“信赖往往产生美好的境界”。再比如在某校听到的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母亲》。这个教师在课堂中也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出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然后谈论结束进行展示,其实这种合作学习仅仅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进行合作探究,也不知道如何合作,无非就是你怎么想的,我怎么认为的。所以笔者始终认为这根本就不是一种好的合作形式,一些教师往往提出,合作学习形式要在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时方可采取,笔者对此说法不敢苟同,而是认为如何组织合作的形式比问题更重要,或者说任何问题都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关键是如何组织合作。比如提到的《母亲》这篇文章,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合作学习的形式,文中出来母亲之外,还起一些其他家庭成员,不妨让小组每一个同学出演一位角色,讲母亲节出游这一事件演绎一番,可以设计两个版本,一个是按文中的描述出演,一个是照你自己的性格出演,看看结果有什么不同,这样我想很多同学就会体会到那位母亲的辛酸与伟大。所以,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在分析文学形象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关键是如何设计小组合作学习。
三、鉴赏精彩语言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语言学习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鉴赏精彩语言又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手段。那么如何更好去鉴赏精彩语言呢?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形式。比如一些精美的散文就可以组织学生品味凝练、含蓄、深情的语言。在讲《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可以采用交流式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交流喜欢的理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十三岁的际遇》可以采取分工式合作学习,每个人承担不同的任务,从不同的角度来鉴赏语言,比如A区同学找出文中“拈连”修辞格,鉴赏语言的简洁美;B区同学找出文中“通感”修辞格,鉴赏语言的形象美;C区同学找出“比喻”修辞格,鉴赏语言的诗意美;D区同学找出“排比”修辞格,鉴赏语言的气势美。这样组员分工不同,互相协作,并且可以到达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效果。另外,鉴赏语言也可以采用一些情景式合作,比如学习诗歌时,就可以让小组同学合作进行朗诵来鉴赏语言,还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也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来鉴赏语言。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许多环节中应用,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笔者的一些尝试也仅仅是停留在较浅层次上,如何更好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很多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互查 情景 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引自百度百科)自我校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依托进行课改以来,已初步显示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思索。
一、在基础知识积累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要和“日日清”充分结合起来,互相订正、检查基础知识,在语文学科中那些看得见的知识都需要通过这种互查式合作学习来落实,比如生字词的默写,教师不可能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批改,就可以让学生相互检查。比如一些文学常识的记忆、名句名篇的背诵等均可以利用小组内互相检查、小组间互相竞争来达到落实识记的效果,比如讲蒲松龄《狼》这一课,文言字词较多,需要识记的知识较多,课堂上就可以开展小组抢答活动,每个小组由其他小组来选派一名选手来进行比赛,这样就促使本小组同学每个人必须都记住。将比赛的成绩以小组进行评价。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而且学生识记的效果也很好。这种合作学习不同于一般教师所认为的合作探究,因为这种学习形式并没有思想上的深度碰撞,但这恰恰是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毫无疑问,这是语文学科中常见的一种小组合作形式。
二、在分析文学形象时运用小组合作形式。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如何有效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来进行阅读教学是许多语文教师纠结的地方。因为阅读这件事纯粹是个人的一种感受,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非要让学生“人云亦云”,这也是语文教学让人诟病的地方。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而且在阅读教学分析文学形象时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个体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小组合作学习不要是单纯组织学生讨论,而是要组织学生通过情景式合作进行活动来体验。比如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下课铃响后,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描写。我就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来表演这一段,有的同学扮演了韩麦尔,有的同学演小弗朗士,有的同学充当导演,而且还有的同学充当记者来对演员们进行采访。通过几个组分别的演出,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例如“文中提到钟声响起,为什么你们组没有表现出来?”“为什么小弗朗士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没有如此高的大”等等,这样在学生的不断表演,不断质疑中,学生对韩麦尔的表演越来越到位,甚至有的学生加上了一些个人的理解。这充分说明学生对韩麦尔的理解非常到位,小说的主题也水到渠成。通过这种小组合作的形式,摆脱了传统的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分析人物挖掘主题的做法,充分体现课改的新理念“自主、合作、探究”。
这种小组合作形式不仅仅在小说阅读中运用,散文阅读同样可以采用。比如在讲冯骥才的《珍珠鸟》我就设计这样一个活动,模拟人鸟对话,以文章14段到16段内容为情景,小组内展开一场人鸟对话,这样学生就可以进一步体会到文章所讲的“信赖往往产生美好的境界”。再比如在某校听到的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母亲》。这个教师在课堂中也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出示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然后谈论结束进行展示,其实这种合作学习仅仅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进行合作探究,也不知道如何合作,无非就是你怎么想的,我怎么认为的。所以笔者始终认为这根本就不是一种好的合作形式,一些教师往往提出,合作学习形式要在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时方可采取,笔者对此说法不敢苟同,而是认为如何组织合作的形式比问题更重要,或者说任何问题都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关键是如何组织合作。比如提到的《母亲》这篇文章,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合作学习的形式,文中出来母亲之外,还起一些其他家庭成员,不妨让小组每一个同学出演一位角色,讲母亲节出游这一事件演绎一番,可以设计两个版本,一个是按文中的描述出演,一个是照你自己的性格出演,看看结果有什么不同,这样我想很多同学就会体会到那位母亲的辛酸与伟大。所以,利用好小组合作学习在分析文学形象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关键是如何设计小组合作学习。
三、鉴赏精彩语言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语言学习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鉴赏精彩语言又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手段。那么如何更好去鉴赏精彩语言呢?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形式。比如一些精美的散文就可以组织学生品味凝练、含蓄、深情的语言。在讲《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可以采用交流式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交流喜欢的理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十三岁的际遇》可以采取分工式合作学习,每个人承担不同的任务,从不同的角度来鉴赏语言,比如A区同学找出文中“拈连”修辞格,鉴赏语言的简洁美;B区同学找出文中“通感”修辞格,鉴赏语言的形象美;C区同学找出“比喻”修辞格,鉴赏语言的诗意美;D区同学找出“排比”修辞格,鉴赏语言的气势美。这样组员分工不同,互相协作,并且可以到达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效果。另外,鉴赏语言也可以采用一些情景式合作,比如学习诗歌时,就可以让小组同学合作进行朗诵来鉴赏语言,还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也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来鉴赏语言。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许多环节中应用,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笔者的一些尝试也仅仅是停留在较浅层次上,如何更好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很多探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