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黄海宏

【机构】 甘肃省迭部县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高中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见,新课标提高了“文言”要求。 
  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应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文言文难教难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上文言与现代语言之间有较大的差别,学生缺乏语感基础,难以跨越时空,不能切身的理解和感悟特定背景下的古人的思想和情怀;而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仍充斥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因而文言文教学低效是可想而知的。然而,文言文教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题,学生往往视为畏途,教师也苦于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一读、记结合,培养文言语感,夯实文言基础 
  在文言文教学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成为指导学生通过诵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收到事半功倍效果的圭臬。诵读可采用多种形式,且教师应在字音、停顿、语气感情上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达到“理解的朗读”。一些难句、长句一时领悟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记的方面,具体来讲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因而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常用词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古代文化知识等的记忆,再进行比较与归纳总结,促使学生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达到触类旁通,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二能力培养,授之以渔是关键 
  学习文言文有了兴趣,只能说才入了门。掌握恰当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学习的能力才能真正领略古代文化的旖旎风光。当前许多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以致许多的学生只知被动记忆文言文知识。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古代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是永远讲不完的,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借助学习工具,自己去辨析、探索,才能真正得益。
  第一、教会积累知识的方法。“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的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教师应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准备一本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整理。如虚词“之”的多种用法;表示官员升降的系列词等。通过比较归类,学生使可提高词语辨析的能力,让课文例子真正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第二、培养推断语意的能力。在文言文学习中,扫除文字障碍是关键。而字字依赖工具书,这是极不现实的。所以要想把握文言文的要义,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寻求隐含信息,推知疑难语句意思,培养其推断能力。首先,应教会学生善于联系旧知识。如讲《陈情表》成语“日薄西山”时引出“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的“薄”,通过点拨,不仅可以联系旧知,而且可以沟通新知,提高学生联系旧知推断语意的能力。其次,引导学生结合语境抓规律。文言文因汉字特有规律及行文习惯特点,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引导学生抓规律,总结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行文往往对称,而处于对称位置的字意往往相近、相反或相对。
  三改进教法,架设桥梁,领略内涵欣赏美文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等都会有差距。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对内涵的深切感悟。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会感到杜甫很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想象一下再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于是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被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四自主学习,闪耀思维探索的火花  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这里的学生自读不是盲目的自读,而是有针对性的阅读,是教师提出有关知识让学生进行重点阅读,或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语文教师如果带着一颗探究的心,细心研究学生和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改善文言文教学状况为基点,以“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有效的进行文言文教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传承祖国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