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教育原来是一门艺术
【作者】 刘 辉
【机构】 山东省昌乐外国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剖析自己
人是有智慧的,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凡事都有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读了《新学校十讲》后我突然茅塞顿开,明白了教育原来是一门艺术。
一直以来局限在狭小的天地里对着不如意的教育现状枉自嗟呀,又为自己才能平庸,无力改变现状而羞于启齿,偶尔也就发几句牢骚罢了。最终也只不过默默无闻地坚守住自己内心的一片天地而已,也就任他东南西北风了。值得庆幸的是自从来到外国语后,在我校的“威逼”“诱导”下,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自己感觉长进不少。并逐渐发现“遥远的身边”还有一大批有着教育理想和追求的有志同仁,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因我们有着相同的教育理想和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尤其是当看到书中的教育指导思想与自己的教学实践不谋而合时,既激动又兴奋,心中的星星之火重新被点燃,平静如水的心底不禁又被激起一些波澜,于是又昂首自信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一大幸事
从李局长的《新学校十讲》一书中我接触到的是一位充满智慧的改革家和有着强烈责任感的教育家形象,他把我们的行动拿来研究,把研究的成果又付诸于行动,他的管理中处处体现着教育的艺术,他虚怀若谷,如幽谷香兰,让我既尊敬又钦佩。我近两年来才有的教育想法,李局长早在2007年就已经开始研究了,他应该是我的先导,八年的改革探索从未间断过,现在我又落后了,只能踩在巨人的肩上多多学习借鉴,或许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们教育界有这么一位致力于改革的行家真是一大幸事,如果多几位这样的人才,我国的教育现状也不至于落后到今天这个地步,如果多几位这样的人才未来教育就蛮有希望快速向前发展了。
精点记录
《新学校十讲》中的文字是根据现场讲座整理而成的十个讲座,虽从未听过李局长的报告,幸好有好心的朋友将这些睿智的探索汇集成书,见文如见人,文中口语化的语言正好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就如同亲临现场聆听李局长的报告一样。李局长把对教育的深刻思考毫无保留的传输给了我们,让我真的非常感激,能够从中领略到教育家的情怀还算比较幸运,更给了我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现梳理几点与大家共勉。
一、新学校的内涵。
简言之,就是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学校。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重要的地方就是学生、老师所在的地方,学校要在各个领域为老师和学生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首先应关注老师的幸福感,因为只有幸福的老师才能塑造出幸福的心灵。
要让学生感到在学校里快乐,最好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其变为学习的动力,自觉主动的去追寻自己的人生目标。
要让老师感到工作的幸福除了在经济上予以保证外,因为老师也得生活,还要养家糊口,最基本的物质保证必须有。还得让老师精神上过得充实,让老师把工作变为自己的事业,再让事业变成他们的志业,让老师觉得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人类社会做贡献,为他人谋幸福是最大的幸福,简单的说就是担起教育的责任,爱上教育。另外再补充一点,就是创设的学校环境要保持纯洁一点、简单一点。试想,如果大家整天生活在一个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拉帮结派的境况中,身心早已疲惫,谁还会感到幸福!
让社会满意,简单的说就是要让我们的“客户”满意。当然我对客户的理解比较宽泛,小到家长,大到世界。
二、寻找问题就是在寻找机会。
不管是个人还是学校要想往前发展就得找准自己的问题所在。书中说学校要找准自己的痛处,多听听客户的抱怨。用《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找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就寻找到了发展的机会。机会到处都有,就看我们有没有能力抓住。教育的症结在哪里,我觉得是体制的问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形势下,给一大批急功近利者以适合的土壤,极少数有志于教育的仁人志士举步维艰。面对这样的教育现实,我们要想生存就要在“分数”与“素质”之间寻找到恰当的平衡点,真正让“素质”推动“升学率”的发展。它应该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应注重每个细节的改进。十一学校20年来的7大成功基因或许能在这方面给我们以启示:校长、队伍、理念与共同的价值观、体制与机制、生源、改革创新、条件与资源。对与我这样的普通教师来说这些条件大部分比较陌生,但我觉得应该是比较重要的方面。
不同的学者、不同的校长、不同的教师和学生,对于好学校会有不同的理解,但这并不重要。只要我们基于不同的环境,基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基于不同的学校状况,始终有学生向往,教师愉悦这样一个总的价值判断,我们对新学校的理解就不会有太大差别,改革的轨迹就不会偏驳太多。
三、改革家要精通“一方”,博览“四方”。
所谓精通“一方”就是术业有专攻的意思,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想做一位教育改革家,“精通”教育是前提。
博览“四方”是指其它方面也要懂一些。看完这本书后,我对李局长还有一点印象比较深刻,就是博览群书。李局长除了关注教育发展动态外,还读了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历史、企业管理、卡耐基等交际一类的书,这些书我虽也浏览过几本,但与李局长的差距相当大,他能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全能融会贯通起来运用到教育改革上。教育上每一个细小点都能触发他的灵感,因此他的教育思想处处闪现着智慧的火花。教育家之所以成为教育家自有他的可贵之处,我们之所以普通自有我们的普通症因,我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了!
励志前行
看完三本书后,总的一想,这些书都应该是大领导看的书,如果我校的领导能研究透这几本书的话,学校何愁不发展,定能走在全国前列。我虽为一般的任课教师,通观此书后视野也为之开阔,心境也变得敞亮起来。
一直以来,我是比较满足于我校的管理制度和发展态势,但当我看完此书后才知道还有许多需要改善地方,于是也很希望管理阶层多研究研究此书,相信从中一定会获得更多意想不到的教育智慧。人千万不要自我满足,学校亦如此,自我满足的那一天就是止步不前的时日,人很容易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改革的足迹如飞逝般在我手中一页页翻过,看着改革家走过的艰辛历程,既欣喜又感动,他的老一辈改革家的教育情怀已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底。李局长的句句叮咛,对我们的深切期盼和充满艺术的教育已如醍醐灌顶般让我的心灵明晰,我如同站在巨人的肩上不断前行,前途一片灿烂。我将谨记李局长的教诲,扎扎实实下功夫工作,时刻积攒力量,养精蓄锐,大胆前行,把教育看成一门艺术,希望也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人是有智慧的,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凡事都有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读了《新学校十讲》后我突然茅塞顿开,明白了教育原来是一门艺术。
一直以来局限在狭小的天地里对着不如意的教育现状枉自嗟呀,又为自己才能平庸,无力改变现状而羞于启齿,偶尔也就发几句牢骚罢了。最终也只不过默默无闻地坚守住自己内心的一片天地而已,也就任他东南西北风了。值得庆幸的是自从来到外国语后,在我校的“威逼”“诱导”下,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自己感觉长进不少。并逐渐发现“遥远的身边”还有一大批有着教育理想和追求的有志同仁,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因我们有着相同的教育理想和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尤其是当看到书中的教育指导思想与自己的教学实践不谋而合时,既激动又兴奋,心中的星星之火重新被点燃,平静如水的心底不禁又被激起一些波澜,于是又昂首自信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一大幸事
从李局长的《新学校十讲》一书中我接触到的是一位充满智慧的改革家和有着强烈责任感的教育家形象,他把我们的行动拿来研究,把研究的成果又付诸于行动,他的管理中处处体现着教育的艺术,他虚怀若谷,如幽谷香兰,让我既尊敬又钦佩。我近两年来才有的教育想法,李局长早在2007年就已经开始研究了,他应该是我的先导,八年的改革探索从未间断过,现在我又落后了,只能踩在巨人的肩上多多学习借鉴,或许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们教育界有这么一位致力于改革的行家真是一大幸事,如果多几位这样的人才,我国的教育现状也不至于落后到今天这个地步,如果多几位这样的人才未来教育就蛮有希望快速向前发展了。
精点记录
《新学校十讲》中的文字是根据现场讲座整理而成的十个讲座,虽从未听过李局长的报告,幸好有好心的朋友将这些睿智的探索汇集成书,见文如见人,文中口语化的语言正好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就如同亲临现场聆听李局长的报告一样。李局长把对教育的深刻思考毫无保留的传输给了我们,让我真的非常感激,能够从中领略到教育家的情怀还算比较幸运,更给了我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现梳理几点与大家共勉。
一、新学校的内涵。
简言之,就是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学校。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重要的地方就是学生、老师所在的地方,学校要在各个领域为老师和学生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首先应关注老师的幸福感,因为只有幸福的老师才能塑造出幸福的心灵。
要让学生感到在学校里快乐,最好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其变为学习的动力,自觉主动的去追寻自己的人生目标。
要让老师感到工作的幸福除了在经济上予以保证外,因为老师也得生活,还要养家糊口,最基本的物质保证必须有。还得让老师精神上过得充实,让老师把工作变为自己的事业,再让事业变成他们的志业,让老师觉得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人类社会做贡献,为他人谋幸福是最大的幸福,简单的说就是担起教育的责任,爱上教育。另外再补充一点,就是创设的学校环境要保持纯洁一点、简单一点。试想,如果大家整天生活在一个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拉帮结派的境况中,身心早已疲惫,谁还会感到幸福!
让社会满意,简单的说就是要让我们的“客户”满意。当然我对客户的理解比较宽泛,小到家长,大到世界。
二、寻找问题就是在寻找机会。
不管是个人还是学校要想往前发展就得找准自己的问题所在。书中说学校要找准自己的痛处,多听听客户的抱怨。用《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找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就寻找到了发展的机会。机会到处都有,就看我们有没有能力抓住。教育的症结在哪里,我觉得是体制的问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形势下,给一大批急功近利者以适合的土壤,极少数有志于教育的仁人志士举步维艰。面对这样的教育现实,我们要想生存就要在“分数”与“素质”之间寻找到恰当的平衡点,真正让“素质”推动“升学率”的发展。它应该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应注重每个细节的改进。十一学校20年来的7大成功基因或许能在这方面给我们以启示:校长、队伍、理念与共同的价值观、体制与机制、生源、改革创新、条件与资源。对与我这样的普通教师来说这些条件大部分比较陌生,但我觉得应该是比较重要的方面。
不同的学者、不同的校长、不同的教师和学生,对于好学校会有不同的理解,但这并不重要。只要我们基于不同的环境,基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基于不同的学校状况,始终有学生向往,教师愉悦这样一个总的价值判断,我们对新学校的理解就不会有太大差别,改革的轨迹就不会偏驳太多。
三、改革家要精通“一方”,博览“四方”。
所谓精通“一方”就是术业有专攻的意思,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想做一位教育改革家,“精通”教育是前提。
博览“四方”是指其它方面也要懂一些。看完这本书后,我对李局长还有一点印象比较深刻,就是博览群书。李局长除了关注教育发展动态外,还读了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历史、企业管理、卡耐基等交际一类的书,这些书我虽也浏览过几本,但与李局长的差距相当大,他能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全能融会贯通起来运用到教育改革上。教育上每一个细小点都能触发他的灵感,因此他的教育思想处处闪现着智慧的火花。教育家之所以成为教育家自有他的可贵之处,我们之所以普通自有我们的普通症因,我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了!
励志前行
看完三本书后,总的一想,这些书都应该是大领导看的书,如果我校的领导能研究透这几本书的话,学校何愁不发展,定能走在全国前列。我虽为一般的任课教师,通观此书后视野也为之开阔,心境也变得敞亮起来。
一直以来,我是比较满足于我校的管理制度和发展态势,但当我看完此书后才知道还有许多需要改善地方,于是也很希望管理阶层多研究研究此书,相信从中一定会获得更多意想不到的教育智慧。人千万不要自我满足,学校亦如此,自我满足的那一天就是止步不前的时日,人很容易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改革的足迹如飞逝般在我手中一页页翻过,看着改革家走过的艰辛历程,既欣喜又感动,他的老一辈改革家的教育情怀已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底。李局长的句句叮咛,对我们的深切期盼和充满艺术的教育已如醍醐灌顶般让我的心灵明晰,我如同站在巨人的肩上不断前行,前途一片灿烂。我将谨记李局长的教诲,扎扎实实下功夫工作,时刻积攒力量,养精蓄锐,大胆前行,把教育看成一门艺术,希望也能走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