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者】 郭 倩
【机构】 陕西省兴平市教研室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国当前进行的课程改革倡导将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地理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综合性学科,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根本体现不了实践性,学生也没有实践的机会,更无从谈起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地理课程标准》将探究性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加以倡导,是因为这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地理探究性学习有着自己独特的目标定位,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体现。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组织学生自学或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等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它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钻研,着眼于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探究性学习倡导新理念下的“学生主体”理念,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而鼓励学生自学、探索和发现,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发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等各种学习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与指导者——教师
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同样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组织。在整个的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贯穿始终,这才能保证探究学习的质量。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诱发探索的动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课题;在探究过程中有效帮助、指导,进行探索,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进展状况。教师的指导在于点拨学生,教师点开思路后就要信任学生,放手大胆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探究题目,选择探究方法及如何去探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以旁观者的身份为之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创新能力。
三、地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1、地理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与常规教学相比,探究性学习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七年级《地理》“地图的基本要素”这节教学中,可组织全班同学分组合作,测出校园的大小及教学楼等事物的位置,并绘出校园平面简图。在测绘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反复修改,逐步掌握了比例尺和在实地与地图上定方向的基本知识,摸索出绘制平面图的基本方法。课后将各组的成果展示出来,互相点评,发现优缺点,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2、地理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地理探究性学习中,引导学生对来源于地理教材中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参与研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了知识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如在八年级《地理》“土地资源”教学中,针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可利用的现状,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出如何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来满足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由人口增长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同学们踊跃发言,提出了从地下到空中的各种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构想。特别针对这几年科学家们对月球、木星等的探测,同学们还提出了向太空移民的构想。
3.地理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
地理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来源于课本内容,还可以来源于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各种现象。例如,针对近几年北方沙尘暴的频繁发生,可通过展示相关的沙尘暴图文录像资料,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该资料反映的信息,讨论、提出一系列探究问题。如沙尘暴天气是如何形成的?这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沙尘暴天气给北方一些城市的城市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对“沙尘暴的治理”你有哪些好的办法和设想?沙尘暴的威胁,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人类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四、探究式问题的形成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有时学生并不一定很容易地发现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通过不同途径,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硬件基础、师生水平,设置实际“困难”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是提供给学生适当的研究性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
1、从矛盾中寻找问题
如:在学习“俄罗斯”这一课时,可通过展示《世界地图》,让同学们从俄罗斯在世界中的位置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俄罗斯大部分领土在亚洲,但为什么说它是欧洲国家?”从而引起学生认知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2、通过比较,发现问题
人常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在地理探究学习中,我们也应该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让他们在比较中发现异同,提出问题,从而来培养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如在学习七年级《地理》“日本”这节内容时,将我国与日本的一些情况进行比较,引导同学提出问题,“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而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为什么日本已发展成为发达国家,而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
3、提出假说,生成问题
如在学习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时”,可提出假说,“假如地球只有自转而没有公转,一年中会有四委变化吗?昼夜会有变化吗?”;再如,在学习“天气与气候”时,可提出假说,“假如青藏高原是青藏平原,我国西部地区的气候将会怎样?”。通过假说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
当然,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发现问题,其目的都是使学生能够获取有用的知识,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他们研究问题,学习地理的兴趣。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应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充分的拓展。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张增琪《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探究”理念》陕西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地理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综合性学科,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根本体现不了实践性,学生也没有实践的机会,更无从谈起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地理课程标准》将探究性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加以倡导,是因为这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地理探究性学习有着自己独特的目标定位,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体现。
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组织学生自学或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等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它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钻研,着眼于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探究性学习倡导新理念下的“学生主体”理念,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而鼓励学生自学、探索和发现,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发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等各种学习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与指导者——教师
探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同样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组织。在整个的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贯穿始终,这才能保证探究学习的质量。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诱发探索的动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课题;在探究过程中有效帮助、指导,进行探索,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进展状况。教师的指导在于点拨学生,教师点开思路后就要信任学生,放手大胆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探究题目,选择探究方法及如何去探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以旁观者的身份为之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创新能力。
三、地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1、地理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与常规教学相比,探究性学习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七年级《地理》“地图的基本要素”这节教学中,可组织全班同学分组合作,测出校园的大小及教学楼等事物的位置,并绘出校园平面简图。在测绘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反复修改,逐步掌握了比例尺和在实地与地图上定方向的基本知识,摸索出绘制平面图的基本方法。课后将各组的成果展示出来,互相点评,发现优缺点,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2、地理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地理探究性学习中,引导学生对来源于地理教材中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参与研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了知识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如在八年级《地理》“土地资源”教学中,针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可利用的现状,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出如何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来满足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由人口增长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同学们踊跃发言,提出了从地下到空中的各种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构想。特别针对这几年科学家们对月球、木星等的探测,同学们还提出了向太空移民的构想。
3.地理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是开放的
地理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来源于课本内容,还可以来源于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各种现象。例如,针对近几年北方沙尘暴的频繁发生,可通过展示相关的沙尘暴图文录像资料,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该资料反映的信息,讨论、提出一系列探究问题。如沙尘暴天气是如何形成的?这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沙尘暴天气给北方一些城市的城市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对“沙尘暴的治理”你有哪些好的办法和设想?沙尘暴的威胁,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人类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四、探究式问题的形成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有时学生并不一定很容易地发现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通过不同途径,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硬件基础、师生水平,设置实际“困难”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是提供给学生适当的研究性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维活动。
1、从矛盾中寻找问题
如:在学习“俄罗斯”这一课时,可通过展示《世界地图》,让同学们从俄罗斯在世界中的位置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俄罗斯大部分领土在亚洲,但为什么说它是欧洲国家?”从而引起学生认知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2、通过比较,发现问题
人常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在地理探究学习中,我们也应该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让他们在比较中发现异同,提出问题,从而来培养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如在学习七年级《地理》“日本”这节内容时,将我国与日本的一些情况进行比较,引导同学提出问题,“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而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为什么日本已发展成为发达国家,而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
3、提出假说,生成问题
如在学习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时”,可提出假说,“假如地球只有自转而没有公转,一年中会有四委变化吗?昼夜会有变化吗?”;再如,在学习“天气与气候”时,可提出假说,“假如青藏高原是青藏平原,我国西部地区的气候将会怎样?”。通过假说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
当然,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发现问题,其目的都是使学生能够获取有用的知识,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他们研究问题,学习地理的兴趣。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应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充分的拓展。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张增琪《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探究”理念》陕西中学地理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