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基础教育课程
主办: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2-6715
CN: 11-5187/G
邮发代号: 80-447
投稿邮箱:jcjykczz@163.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基础教育课程
曾用刊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创刊时间:1993
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探寻
【作者】 蒋 芳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东湖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朝热暮冷”,既需要持久进行,也需要策略方法。本文分“三步走”,注重三个方面论之概之。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
阅读能力,简单地说就是阅读者理解和运用语言知识,并能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虽不是语文能力的全部,但牵涉到语文的方方面面。所以,又有人认为阅读能力就是语文能力,大体包括听说读写能力。语文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终级目标不外乎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这种能力,能让学生自由地进行语文实践,不受“知识与技能”的缺陷或不足的制约。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学生这种阅读能力呢?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培养阅读能力需要“三步走”。
一、积累阶段重基础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朝热暮冷”,既需要持久一贯,更需要策略方法。在能力培养的初期阶段,我们应特别注重知识积累,筑牢基础,为后续发展夯实学力,做好准备。在积累阶段,我们应在这些方面努力,在语言材料方面,注重字音、字形、字义,能够准确地判断各种句式特点,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在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只有这样,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当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引发质变,促成阅读能力提升。
二、理解阶段重引导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理解的载体。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有所作为”。所以,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语言,为正确运用语言打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理解力的培养离不开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这一阶段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是人类基本思维的两种形式,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阅读中的分析能力,就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通过分析,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建立轮廓印象,如若进一步阅读分析,就会对课文及其内部因素作更深入了解。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但我们知道,初中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还处在初级阶段,很多时候还是形象思维占主要,离不开我们的引导培养,如引导学生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最后把这些零散的意义综合考究,形成整体概念。这其实就是我们认识事物地过程,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过程,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就是事物认识过程,我们就按认识的方法培养这种能力,应该说是科学的,语文教学不外乎也是人对自然、社会的一种认识过程。
二是判断能力的培养。判断力就是通过抉择的形式将其价值观付诸在事件上的性格体现能力。而语文中的判断力,就是运用语言知识去识别、去判断的能力。对于初中学生,由于语言功底还浅,往往找不到“依据”去判断。这就需要我们授予方法,引导学生找关键的字、词或句,如“但是”、“是因为”之类的,中心句、承上启下句等。当然也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培养学生判断力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常用方法,对培养语感有特别重要意义。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由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心理学上根据引发联想的原因,把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但不管是哪种引发的,其基础都必须有对“已事物有印象、观念”作引发诱因。这种基础就是记忆。所以要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培养学生记忆能力也是正确之策。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多读多背都是语文教学的良策。当学生有了联想,就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三、运用阶段重拓展
严格地说,运用阶段与积累、理解等阶段是分不开的,因为知识的习得不像粮食的丰收就是装袋那样简单,它是一种意义建构,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形成系统知识。也只有较为系统的知识,才能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运用。反过来,经常运用,又能进一步深化对语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有促进作用。所以,当学生有了一定知识基础,达到一定量时,我们必须进行语文实践。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必须要走的路。对于初中学生,语文实践不能仅限于书本作业,更不能拘于一学期的七、八个作文,要把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语文活动紧密联系,常抓不懈。更重要的是,要把语文实践拓展到生活中去,让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语文学习资源惠及学生,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体验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扬起语文学习的信心,产生“我要学”的动力,发挥出作为主体的能动作用。
总之,这“三步走”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文阅读能力的基本步骤。实践中,我们可以把程序更详实,策略更具体,但不能忽冷忽热。持久战是我们语文教学必须应有的心态,同时,还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反复的语文阅读训练、与阅读实践,才能让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许远发,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措施[J].方法交流,2010.9。
[2]马笑霞,语文教学心理研究[J].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2。
[3]夏正江,试论中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2.2。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
阅读能力,简单地说就是阅读者理解和运用语言知识,并能顺利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虽不是语文能力的全部,但牵涉到语文的方方面面。所以,又有人认为阅读能力就是语文能力,大体包括听说读写能力。语文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的终级目标不外乎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这种能力,能让学生自由地进行语文实践,不受“知识与技能”的缺陷或不足的制约。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学生这种阅读能力呢?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培养阅读能力需要“三步走”。
一、积累阶段重基础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朝热暮冷”,既需要持久一贯,更需要策略方法。在能力培养的初期阶段,我们应特别注重知识积累,筑牢基础,为后续发展夯实学力,做好准备。在积累阶段,我们应在这些方面努力,在语言材料方面,注重字音、字形、字义,能够准确地判断各种句式特点,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在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只有这样,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当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引发质变,促成阅读能力提升。
二、理解阶段重引导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理解的载体。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有所作为”。所以,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语言,为正确运用语言打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理解力的培养离不开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这一阶段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一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是人类基本思维的两种形式,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阅读中的分析能力,就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通过分析,对课文进行初步感知,建立轮廓印象,如若进一步阅读分析,就会对课文及其内部因素作更深入了解。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但我们知道,初中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还处在初级阶段,很多时候还是形象思维占主要,离不开我们的引导培养,如引导学生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最后把这些零散的意义综合考究,形成整体概念。这其实就是我们认识事物地过程,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过程,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就是事物认识过程,我们就按认识的方法培养这种能力,应该说是科学的,语文教学不外乎也是人对自然、社会的一种认识过程。
二是判断能力的培养。判断力就是通过抉择的形式将其价值观付诸在事件上的性格体现能力。而语文中的判断力,就是运用语言知识去识别、去判断的能力。对于初中学生,由于语言功底还浅,往往找不到“依据”去判断。这就需要我们授予方法,引导学生找关键的字、词或句,如“但是”、“是因为”之类的,中心句、承上启下句等。当然也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培养学生判断力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常用方法,对培养语感有特别重要意义。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由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心理学上根据引发联想的原因,把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但不管是哪种引发的,其基础都必须有对“已事物有印象、观念”作引发诱因。这种基础就是记忆。所以要培养学生联想能力,培养学生记忆能力也是正确之策。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说,多读多背都是语文教学的良策。当学生有了联想,就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三、运用阶段重拓展
严格地说,运用阶段与积累、理解等阶段是分不开的,因为知识的习得不像粮食的丰收就是装袋那样简单,它是一种意义建构,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形成系统知识。也只有较为系统的知识,才能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运用。反过来,经常运用,又能进一步深化对语言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有促进作用。所以,当学生有了一定知识基础,达到一定量时,我们必须进行语文实践。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必须要走的路。对于初中学生,语文实践不能仅限于书本作业,更不能拘于一学期的七、八个作文,要把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语文活动紧密联系,常抓不懈。更重要的是,要把语文实践拓展到生活中去,让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语文学习资源惠及学生,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体验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扬起语文学习的信心,产生“我要学”的动力,发挥出作为主体的能动作用。
总之,这“三步走”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文阅读能力的基本步骤。实践中,我们可以把程序更详实,策略更具体,但不能忽冷忽热。持久战是我们语文教学必须应有的心态,同时,还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反复的语文阅读训练、与阅读实践,才能让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许远发,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措施[J].方法交流,2010.9。
[2]马笑霞,语文教学心理研究[J].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2。
[3]夏正江,试论中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层级结构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2.2。